九連“阿天哥”
■陳俊年
陳仰天是我初中同學,退休后筆耕不綴,尤其熱衷于自媒體,自創“阿天哥”公眾號,推圖推文,廣為傳播。單是“每日一照故事”,至今已推出1558篇。其內容之豐富,題材之繁多,真可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代顧憲成題東林書院聯)”。
這些年,仰天編撰的圖文,常被各級報刊選載,或被新媒體廣為轉發。難得的是,仰天還出有《林寨古村》《彭寨十八圍》《話說禮士》《文茂下車》《 東水 三十六口塘》《陽明紀事》《秀美烏坭坑 》《公白蘭溪谷》《九連小延安》及人物傳記等19 種圖書,并連續17年主編和平文史內刊《九連春秋》共計24 期。這些編著,窮盡搜集,深挖廣拓,包羅萬象,細述九連山水、歷史沿革、文化源流、民間故事、風物特產、鄉情民俗……堪稱民間版本的和平地方志、九連小百科、客家鄉土書。
日前,仰天微信發來《似聯非聯》的電子版新書稿,主錄其自撰對聯226副。說實話,微信字太小,我患眼疾看不久,未能仔細拜閱,卻也在瀏覽之中,分享了他的收獲與喜悅,不禁為仰天的勤力敏思、學識才干而點贊。楹聯雖短見功力。在我看來,文學中詩詞最難寫,而楹聯比詩詞更難搞!仰天卻知難而進,樂此不疲。即便是即興、應酬、題賀之作,也讀得出他的妙思、善心和美意,更讀得出他的人際、人脈和人緣。
比如,林寨古村迎客大門前后,鐫刻著他撰寫的兩副對聯,大氣磅礴,鄉風史筆,渾然天成:
秦漢興寨千年古村東江商埠承日月,
明清建樓十里華宇潁川舊家有遺風。
云山聳翠福臨一方寶地人文蔚,
浰水長流恩澤兩岸子民俊賢多。
2006年,霍英東先生逝世,為表達對霍先生銘源基金會資助四聯中學的感恩與緬懷,仰天撰寫的挽聯懸掛在追思會上:
英名長與乾坤在,
東恩永隨銘源存。
有意思的是,仰天與鄰居的對聯。一家姓梁,一家姓陳。梁在供電公司上班,陳為古村文旅服務。多年來,仰天常常將兩家特點、生年屬相及堂號等,巧妙地融入春聯,供兩家共享:
南網情深送百福,
古村景新納千祥。
他常應友人題簽,用的也是撰聯手法。如,他為糧溪鄉賢陳林光、陳暉霞夫婦題簽,將兩位芳名鑲嵌其中:
林泉高致燦春暉,
光風月霽映朝霞。
談及撰聯體會,仰天在序文中,坦陳甘苦得失,落力創意求新,對仗格律不嚴,說得真切實在。起筆自娛自樂,卻也樂己及人。堅持自學,終成一冊新著。他初擬書名《似聯非聯》?!八坡摗笔亲灾t,“非聯”全否了。因而,我建議改名為《似對聯集》。
讀此書稿,聯想起仰天對家鄉的熱心有加,經年累月,他做了許多實事、好事和善事:策劃了浰江龍舟大賽;組織萬人空巷的“華光大帝阿公出行”和“狀元及第巡游”;常在央視露笑臉,用親切的客家普通話,為林寨古村的保護與文旅鼓與呼;執意探尋粵贛古道,翻山越嶺,披荊斬棘扭傷腳;參與“夢回潮汕”尋親活動,為抗戰時期流落九連山的60戶難民找到老家,并陪送他們遠赴潮汕與親人團圓……善有善報,實至名歸,仰天榮獲“全國鄉村旅游文化名人”“全國百姓學習之星”“廣東好人”等稱號。《南方日報》刊發長篇通訊報道仰天事跡,用的大標題醒目、貼切、傳神——《“我全身心趴在這片熱土上”》。
以“仰天現象”為例,我在縣文藝座談會上由衷感嘆:建設和發展縣域文化,要主靠本地人,本地人才更有根系和情懷。且要緊緊依靠樂于奉獻、捱得艱辛、舞得“軸”得,三者兼備的骨干人才?!拜S”,此為和平方言,意指承轉,拗動,也意含連軸轉不停。
仰天是土生土長的和平土著,所以,他有一系列純粹的和平本土編著。他沒有技術職稱,卻有百姓口碑。他不是專業作家,卻是專寫和平的專家。我想,倘若九連山區,出多幾位乃至更多如陳仰天者,和平的文化聲勢必定更加樂翻天。
感念和平養育之恩,我曾寫詩自勉:您是九連山,我是久戀山??蓪Ρ妊鎏?,自愧弗如,他才是真的久戀山啊。
高山仰止。學無止境。今一早,打開視頻一看,仰天又徙步在九連山上……
(2023.3.28.清晨草于珠江南岸結網居)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