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老城數家珍
■毛綺霞
老了總是懷舊。我時常在腦海中翻閱和平城古老中充滿著靈動,端莊中隱含秀雅的畫冊。
古老體現在厚重的城墻磚上、被打水竹竿磨損出條條深痕的石井欄上,體現在傳說王陽明手植的那棵古榕上。端莊則體現在徐家祠的石刻對聯中、縣政府的黛瓦白墻中,還有從東山下傳來的教堂鐘聲中。
何止這些啊!
在地名中就可以品味出古老來:學前街,那是明代學宮前面的街道;學宮的右邊有個艄山倉,若說建倉至今500年,算是保守了;而官方興建的縣衙、西校場、關帝廟、三義宮、城樓、飛鳳橋、躍龍橋、高橋、仙人橋等,大多都是明朝或清初所建。
而端莊的頁面處處都有:三級而建的縣衙背靠鳳嶺,對江塔遙遙相對;威武的北城樓枕山面南,聳立蒼穹;堅實的鐵橋橫架兩岸,長龍臥波。那城墻的迤邐壯觀、學宮的恢宏、飛鳳橋麻石巨墩的渾厚、九井十八廳的寬大、紀念碑的肅穆、教堂清靜等等,我似乎仍可見其容,聞其聲。
時間長了就成了古老,在古老中生出雅逸來,則是為古老生色增輝了。
仙人橋、平章閣、魁星樓、培元亭、六甲街、志善街、梅花祠,這些建筑的命名飄溢著雅逸之氣,而位列八景的北樓古松、東山聳翠、寶塔仰霄就更使人心曠神怡了。由于門額上書法的娟秀,我對袁氏書舍、葉氏書舍和賴氏書舍這幾個書舍印象深刻,而陳立夫所題三攸第,更是筆力內斂,尤顯別致。縣政府的大榕樹枝柯舒展,綠葉婆娑,亭亭可愛;和平中學的樸樹高大聳立,校樓相映,晚上窗燈勻抹,更顯婀娜。和平的雅逸,何止在這一個個的點呢?往往是連成一片的。徜徉在城西街,那細長石階,有看得見的精巧;和平中學校園分教處側邊課室后面的小花園內,一座小亭點綴其中,園內梨樹、黃皮樹結滿了果子,桂花、含笑花、月季花花開之時,那葉色、果形、花氣,無不令人心醉。在獅子山溯流上望,兩岸樓宇錯落、街道縱橫,和平河彎流其間,給山城帶來了幾許靈動。以前我時常想,和平城的雅逸從何而來?有一天,我登上北樓崗眺望,浰江的浩渺、科筆尖的奇秀、仙女石的素潔、鐵心嶂的橫亙、漆木寨的蒼翠,歷歷可數。和平城置身于山環水抱之中,雅逸靈秀就順理成章了,難怪城西旁的村莊取名雅水,難怪有戶鐘姓手工制作的女用紙傘色澤鮮艷,美似彩荷。
小時候貪玩,我們常用小畚箕去和平河撈小魚,漁獲后裝入玻璃瓶里玩賞。
那時和平河水真清,游魚可數,沿河人家都在河邊挑水飲用。
農歷三、六、九日,是和平街圩日,街兩旁擺滿各種土特產,小吃和玩具隨處可見,人來人往,擠不開身。和平城最熱鬧的是正月十三,街上添了各式花燈,五顏六色,栩栩如生。泥雞吹出的曲調、木魚吹出的響哨與小搖搖鼓、小鼓、大鼓、小喇叭的聲音混合在一起,讓街道增添了生氣。玩的呢,有“雞啄米”、“猴子打秋千”、燈籠、竹笛、蛇皮制的二胡等等。
和平的美食聲名在外。油鍋里炸著鐵勺粄、油糍,街邊攤檔的粥粄、薯丸、排粉絲、黑白涼粉、扎粉絲、排粉絲、粄皮、各種糕餅、五香花生、芝麻糖、麥芽糖等等,滿街香氣四溢,引得人口水直流。到了山上,野果如山稔子、算盤子、桔扭、蟬梨、竹橘、山糖梨等成熟后,籮籮筐筐成行成列,買賣熙攘。記得橫街尾榕樹頭下有間牛肉店,門前鍋里煮著牛肉丸、牛腩、牛雜,可與湯粉一起搭配,遠道來赴圩的人大多在此午餐,生意很紅火。我小時候最惦記的六戶祠門前的果園,桃、李、橘子、枇杷、黃皮,一應俱全,但常常因果子未熟被人先摘而悵然若失。
和平的民俗豐富。小時候,每逢關帝、城隍率隊出巡時,我總是早早出去觀看。關帝、城隍的座像抬到轎子上,由兵丁抬著,前面一人鳴鑼開道,緊跟著兩個高舉“回避”字樣牌子的兵丁,再后面是一隊吹鼓手,吹吹打打,沿街巡行。轎子兩旁有好些穿著古服、面部化妝的童男童女,童女搖著花扇,童男握著兵器,人們稱這叫 “裝故事”。沿途的居民都出來駐足觀看,鄰近鄉村的人則是爭先恐后地擠來擁去,跟在后面爭相觀看。大人看見巡行隊伍里的關帝和城隍,都會合手致敬,祈求保佑,孩子們喜歡的是看 “裝故事”里的童男童女。
每年大年初一和初二,縣城的舞獅舞龍隊先到各屋和各商店拜年,然后在大屋門前坪地上表演、采青。這兩天鞭炮聲響不停,鑼鼓喧天,人們興高采烈,圍著獅龍隊觀看精彩的表演,小男孩跟著隊伍從這屋到那屋,從左街到右街,好像永遠都看不厭。到了夜晚,香火龍和鰲魚燈表演比龍獅更為好看,大街小巷人頭攢動,一直熱鬧到深夜。
家鄉的民俗活動在隆重中夾雜著喜慶的熱鬧,糅合著對未來的祈禱。
是啊,在人們的祈禱中,家鄉的變化巨大,我希望后人能數出更多的家珍來。
祝福和平!
(注:毛綺霞,今年93歲,曾在和平縣從教40年,1986年于和平中學退休,現居深圳。)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