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實業強國的接續探索
讀《通商發展研究:張謇實業強國夢的當代實踐》
《通商發展研究:張謇實業強國夢的當代實踐》一書,以實業強國實踐為主線,對南通近現代工業化歷程進行了細致梳理。作為我國工業化的早期先驅,張謇的創業實踐不僅影響了當時當地的社會經濟,也為我國的工業現代化發展提供有益經驗。
對工業現代化而言,新技術和新生產方式的運用殊為必要。書中以張謇創辦大生紗廠為例,講述他對引進先進紡織設備及技術的重視。一開始是聘請外國工程師負責安裝調試紡機,建設大生三廠時,開始組織培養本土技工成為設備安裝的主體力量,到大生冶廠籌建時,技術人員幾乎都是自主培養的。本書所梳理的近現代工業發展歷程已經證明,先進的技術裝備與專業的技術人員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也是實現工業技術進步、產業振興的必然選擇。
自創辦大生紗廠起,張謇也開始了工業體系化的嘗試。他從當時中國工農業生產的實際出發,認為輕工業要重點發展棉紡織業,重工業要重點發展鋼鐵業,可以說抓住了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關鍵。書中詳述了大生紗廠先后發展為4個大廠的過程,鼎盛時期的大生紗廠擁有紗錠15.5萬枚、布機1580臺。圍繞大生紗廠,張謇創辦了大小34個配套企業,以棉紡織業為主體,兼及機械、冶金、輕工業,逐步形成了南通工業體系的雛形。這些企業既獨立經營,又在資金、人員、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技術運用等方面相互支持、相互補充,形成良性循環。體系化使得工業企業無論是整體競爭力還是抗風險能力,都得以顯著提升。
人才培養是工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本書也將創新人才培養路徑作為論述的重點。張謇倡導“實業與教育迭相為用”,力圖以實業輔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業。從1905年在南通創辦實業公立藝徒預教學校起,十幾年間,他先后創辦了法政講習所、手工傳習所、初中(等)農業學校、鍍鎳傳習所等40余所實業教育學校。
自張謇后,實業興國、開拓創新等觀念深深嵌入南通工商業的基因。該書以張謇的工業實踐為重心,沿著時間脈絡,闡述南通工業企業緣起、變遷、發展的歷史沿革,呈現一代代企業家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的故事。從做強本土市場到開拓海外市場,從自發“走出去”到積極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方位融入世界經濟發展整體格局,這樣的故事還在繼續。講好這些故事,不僅為研究一地歷史文化和產業經濟提供參考,也將民族企業家創新圖強、擔當責任的精神品質傳遞開來。
(作者:王斌 來源:《人民日報》)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