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陣痛中蝶變
——解放戰爭時期的東塅游擊隊
■粵贛邊支長江隊(原東塅游擊隊)革命舊址。1947年2月28日,漳溪第一支革命武裝隊伍——東塅游擊隊在漳溪東村東心屋正式成立。吳楚生 攝
漳溪景色宜人。走進漳溪,儼然走進了一幅美麗如詩的鄉村畫卷,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公園逞嬌呈美,錯落有致地點綴在山光水色中,到處呈現著安樂祥和、幸福安康的生活美景。位于東源縣北部山區的漳溪畬族鄉,地處原河源縣河西地區腹地,進可攻、退可守,是聯結河西六鄉的要塞和戰略要地。
這里便是解放戰爭時期東塅游擊隊活動的主要基地。
90多年前,這里滿目瘡痍,百孔千瘡,苦難的漳溪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90多年前,飽受欺壓的漳溪百姓,強壓怒火,時刻準備推翻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90多年前,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這里燎原,英雄的沸騰熱血在這里揮灑……
1947年2月28日,經過十多天的緊張籌備,漳溪第一支革命武裝隊伍——東塅游擊隊在漳溪東村東心屋正式成立。吳榮甫、吳仲甫分別被任命為中隊長、副中隊長,吳仰標被任命為指導員,吳黃舅、周佛恩等人被任命為小隊長。東塅游擊隊的成立,亮出了漳溪武裝斗爭的旗幟,翻開了漳溪地方武裝參與解放戰爭的新篇章。
漳溪人民富有抗爭精神??箲鸨l后,總部設在惠州的東江華僑回鄉抗日服務團(簡稱東團)深入東江流域國統區,宣傳抗日救亡,宣傳革命,宣傳馬列主義,播撒革命種子。1939年春,東團派出第五分團進入河西地區開展工作,播撒革命的種子。1940年夏,國民黨東江地方政府借故解散東團,東團被迫轉入地下工作。在中共東江特委的指示下,東團中的部分黨員便以教師身份來到漳溪鄉一些小學任教,由東團發展起來的黨組織,也派出地下黨員,在各小學秘密開展黨的工作。他們通過組建民兵組織、婦救會、兒童團、幫耕隊和開辦夜校等形式,開展多樣化隱蔽革命活動,為漳溪人民起來反抗積蓄力量。
1946年6月底,蔣介石公開撕毀“雙十協定”,悍然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激起要求和平民主的中國廣大人民的強烈憤慨。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英勇自衛,拉開了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的帷幕。飽受欺壓的漳溪人民蓄勢已久,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武裝革命一觸即發。
黨員吳仰標、吳仲甫,進步青年吳榮甫、吳黃舅、周佛恩等人更是義憤填膺,個個摩拳擦掌,恨不得馬上追隨東江縱隊北撤后留在九連地區的指戰員馳騁沙場,救苦難大眾于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早就有在漳溪建立武裝革命隊伍的打算,可是,缺槍缺糧的困難卻讓他們一籌莫展。
1947年春,中共中央發出了“放手發動群眾、擴大人民武裝、打擊地方反動勢力”的指示。中共九連工委根據中央指示精神,領導河西地區恢復武裝斗爭。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九連工委派出黃銳(黃仕標)、黃日、田青、陳坤等同志,分別到漳溪各村講解共產黨的主張和政策,宣傳革命道理,發動籌備組建漳溪武裝隊伍。按照九連工委的指示,吳仰標、吳仲甫、吳榮甫、吳黃舅、周佛恩等人分頭行動,發動群眾有槍出槍,有人出人,帶槍(自買或自借)參軍。
從東塅游擊隊亮出旗號開始,梁威林、嚴尚民、魏南金、鐘俊賢、鄭群、李輝、王彪、黃中強、林鏡秋等同志,經常率部隊駐扎在漳溪,訓練士兵、整頓作風,支持東塅游擊隊開展停租廢債、破倉分糧、分田分地等一系列革命斗爭。
1947年8月16日,駱湖上歐坪塘村的歐陽騮部隊受到國民黨部隊的圍困。養精蓄銳的東塅游擊隊受命前往營救,第一次與國民黨守備軍展開正面交鋒,在駱湖反包圍戰中小試牛刀,取得了良好戰果。
當天上午10時,戰斗猛烈地打響了。占據了有利地形的敵人居高臨下,用機槍瘋狂掃射,企圖阻止東塅游擊隊進攻。時間就是生命!必須立即打掉敵軍機槍,才能為被困的戰友贏得時間。在黃銳的指揮下,吳黃舅從左翼、周佛恩從右翼,兵分兩路,向敵人據點猛攻。吳黃舅命戰士們守在原地朝機槍開火,吸引機槍注意力,自己邊跑邊尋找掩體,匍匐著身子向敵方機槍陣地挺進。右翼的周佛恩,摸到機槍掃射的盲點,舉起手榴彈正要投向機關槍。狡猾的敵人猛地站起,端起機槍“噠噠噠”就是一頓掃射。周佛恩腹部中彈,手榴彈當場爆炸,炸斷了周佛恩的右手。周佛恩強忍疼痛,咬著牙,義無反顧地撲向敵人的機槍口……
這時,機槍手暴露在“神槍手”吳黃舅的射擊范圍內。說時遲,那時快,吳黃舅屏住呼吸,“呯”的一聲就把敵軍機槍打啞了。吳黃舅一躍而起,振臂高呼:“同志們,沖?。 边@時,一顆子彈打中吳黃舅腹部,吳黃舅重重地倒了下去。憤怒的戰士們立即沖向敵陣,向敵人展開猛烈的進攻。歐陽騮部隊乘勢向敵人反擊,與東塅游擊隊里外呼應,敵人腹背受敵,只得倉皇逃竄。在東塅游擊隊隊員的英勇斗爭中,駱湖反包圍戰取得了最終勝利,而東塅游擊隊的周佛恩、吳黃舅等同志卻永遠地停止了呼吸……
不久,在九連工委派出的鄭風同志的指導下,東塅游擊隊與中(聯)村周顯中、周漢亭和周建華創建的武裝隊伍合并,代號“飛鵬隊”。年底,飛鵬隊與白狼、海鷗、飛鹿、雄虎隊合并為“長江隊”;一年后,長江隊與火球隊合并,旋即編入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第七團;1949年1月1日,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獨立六團,東塅游擊隊在陣痛中實現蝶變,躋身于中國人民解放軍正規部隊行列。
從游擊隊到主力軍,東塅游擊隊走過了不尋常的690天。在這些艱苦卓絕的日子里,為反擊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掃蕩,東塅游擊隊英勇奮戰,累立戰功。他們還參加了李田楓樹凹伏擊戰、四打燈塔戰、“五戰五捷”的大人嶺戰等大小戰役。其間,東塅游擊隊的吳黃舅、周佛恩、周顯中、吳汝杰、吳炳香、吳耀南、賴玉榮、周亞汝等8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950年4月,原東塅游擊隊隊員吳仰標,在連平上坪的土匪暴動中英勇犧牲。
為了民族解放,東塅游擊隊的戰士們挺身而出、救民于水火,他們的死重于泰山!他們的犧牲精神永放光芒!
歷史賡續未來。東塅游擊隊與其他河西武裝隊伍一樣,為鞏固河西革命根據地及東江中上游乃至全河源的解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崢嶸歲月遠去,歷史終將銘記。
2015年11月,東源縣委、縣政府在漳溪畬族鄉井背村水口寨舉行了隆重的東塅游擊隊遺址掛牌儀式,讓紅色歷史世代永記,讓紅色基因永遠傳承……
(本文主要參考了《東源縣黨史資料匯編(第二集)》《紅色船塘》《漳溪星火耀長空》等書的相關文章。)
■河源日報社 東源縣委宣傳部 聯合出品
■策劃:李成東 李遠來 朱映真 歐志科 張小龍 ■撰寫:吳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