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東源縣

東源多措并舉接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建立三級“資金池” 筑牢返貧阻隔網

2021-06-24 11:38:57 來源:河源日報


■省定相對貧困村黃村鎮梅龍村新建的文化廣場成了村民休閑、健身、娛樂的理想場所。

■省定相對貧困村順天鎮金史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有力推動了鄉風文明建設。

■省定相對貧困村燈塔玉井村通過對口幫扶單位傾力支持,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生態優美、環境宜居、產業興旺的新農村已成形。

■省定相對貧困村藍口鎮礤頭村碧湖春茶葉種植基地。目前,礤頭村茶產業已初具規模化,全村種植茶葉面積達3000多畝,已成為農民致富奔康的特色產業。

■省定相對貧困村船塘鎮老圍村經過對口幫扶,面貌煥然一新,成為東源的網紅村。黃贊福 攝

核心提示


脫貧攻堅戰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事關黨的第一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能否如期實現。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東源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和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市脫貧攻堅工作的決策部署,在幫扶單位特別是深圳市鹽田區的傾情幫扶下,堅持黨建引領脫貧攻堅, 壓實脫貧攻堅責任,全力推進“縣扶貧產業園、鄉鎮產業基地”等項目建設,加快構建農民持續較快增收長效機制,全面落實教育、住房、醫療、低保等扶貧政策,推進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著力完善對口幫扶機制,開展“百企幫百村”活動,引導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資源“上山下鄉”,高質量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


脫貧不返貧,才是真脫貧。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東源縣作為全市脫貧攻堅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試點,率先出臺了《東源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從政策舉措、工作力量、產業發展等方面進行有效銜接,做到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特別是建立防止返貧“資金池”措施,進一步筑牢了預防返貧的“保障網”,給脫貧群眾和弱勢群體吃了“定心丸”。


黨建引領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群眾富不富,關鍵在支部。東源縣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踐行初心與使命的具體行動來抓,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有關扶貧工作方案,全面落實縣、鎮、村三級書記為“第一責任人”的抓扶貧機制,層層簽訂責任書,形成縣、鎮、村三級書記一起抓脫貧攻堅的工作格局,在黨政主要領導示范帶動和三級書記遍訪制度的推動下,有力有效推動了脫貧攻堅戰向縱深推進。


固本強基


配強脫貧攻堅干部隊伍


東源縣突出黨建引領、強化責任落實,制定了《東源縣創建“抓黨建強治理促脫貧示范村”實施方案》,以抓黨建強治理促脫貧示范村創建工作為抓手,大力實施“頭雁工程”“雛雁工程”和“黨員先鋒工程”,全縣各級派出駐村干部664人,安排結對幫扶干部5353人,2019年以來調整撤換扶貧工作不得力的村黨支部書記22名,公開招考村(居)后備干部120名,培養黨員致富帶頭人174名,在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一線戰場中提拔干部80名,切實選優配強扶貧干部隊伍,推進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相融共進。同時,該縣大力實施“黨員創業帶富”工程,建立健全黨員致富帶頭人帶富幫扶機制,全縣涌現174名黨員致富帶頭人,實施致富項目46個,結對幫扶貧困戶366戶,充分發揮了黨員在脫貧攻堅中的先鋒模范作用。


抓產業促就業


保障貧困村貧困戶增收


圍繞“兩不愁、三保障、一相當”工作目標,東源縣以產業、金融、就業項目發展為重點,立足實際,統籌資源,精準施策,不斷改善貧困村、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條件。


該縣以抓好產業項目建設為抓手,充分發揮傳統產業優勢,大力實施消費扶貧措施,建立帶貧益貧機制,發揮深圳對口幫扶優勢,在深圳市鹽田區建立“鹽田對口幫扶東源扶貧產品展銷中心”、搭建“陽光綠源”生態農業電商平臺和“東源農產品展銷點”。全縣貧困戶參與種植的項目有茶樹、板栗、百香果、藍莓、紅心蜜柚、柑橘等,特色養殖項目有龜、牛、羊、蜂等,50個貧困村全部推行農業企業或合作社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模式;累計投入貧困戶脫貧增收產業扶貧項目資金4.3億元,引進、培育市級以上農業企業(合作社)223家、市級以上示范性家庭農場13家,發展鄉村農家樂126家,2020年實現產值13.4億元,帶動貧困戶2455戶8546人脫貧,戶均年增收6500元,貧困村集體平均增收15萬元以上。


著力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促進貧困戶穩定增收。該縣通過加強與省直、深圳幫扶單位的協調聯系,制定就業幫扶長效機制,不斷為貧困人口創造就業機會。全縣共組織招聘活動22場次,發動200多家企業、2300多人次參加招聘會,成功幫助貧困戶1887人轉移就業;全縣貧困戶勞動力轉移就業7808人,其中外出務工5037人,就近就業2771人(含公益性安置崗位383人);以集中培訓與現場指導相結合的方式,組織農技培訓1837人,崗前培訓1014人;全縣投入114.5萬元搭建67個“扶貧車間、扶貧工作坊、就業安置基地”,通過穩定就業、季節性就業、入股性就業等形式安置了718人實現就業。


全面落實保障政策


增強貧困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與此同時,東源堅持整合資源,全面落實教育保障、醫療保障、住房保障、養老保險保障、兜底保障、殘疾人保障等各項扶貧保障政策,不斷增強貧困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據東源縣扶貧工作局提供的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全縣落實教育生活費補助資金1737萬元,減免460人的教育學雜費共94.564萬元,100%落實教育補助資金;享受醫保待遇金額5635萬元、落實救助21957人次,發放醫療救助資金1185.18萬元;完成建檔立卡483戶存量房改任務,足額撥付420戶補助資金1549.6萬元,建檔立卡貧困戶100%落實安全住房保障;全年落實殘疾人兩項補貼1000.84萬元,100%享受殘疾救助政策。


截至目前,全縣累計投入扶貧資金8.96億元(其中財政“631”專項資金3.91億元),實施產業化發展、水利、道路、安全飲水、人居環境整治等公益項目1399個,實施貧困戶脫貧增收項目2.3萬個。全縣有勞動能力貧困戶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達1.63萬元(比2016年增長2.64倍),無勞動力貧困戶全部落實政策兜底。2020年底,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達到“八有”脫貧指標,50個貧困村100%達到“十項”出列指標、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達35.8萬元(比2016年增長10.93倍),實現建檔立卡相對貧困戶和相對貧困村全面退出目標。


財政支持建立“資金池” 力保群眾不返貧


“駐村扶貧工作隊幫我們村建立了防止返貧‘資金池’,村民只要返貧,就能獲得救助。”東源縣柳城鎮黃洞村一村民告訴記者。


作為全市脫貧攻堅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試點,東源率先出臺了《東源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提出了很多可具操作性的措施,其中一大亮點是建立防止返貧“資金池”。


建立三級


防止返貧“資金池”


貧困群眾脫貧不返貧,最關鍵的是要有預防返貧的舉措,要有資金的保證。對此,《實施方案》在資金上給群眾吃了“定心丸”——建立防止返貧“資金池”。“資金池”的資金來源列入財政年度預算保障,2021年至2025年每年從土地出讓收入中提取15%的資金注入“資金池”(初始資金規模不低于2000萬元)。鎮、村(50個省定貧困村)級可結合本地實際,通過自籌、社會捐贈、產業項目收益、幫扶單位籌措等多渠道籌集資金注入“資金池”。


目前,防止返貧“資金池”做得比較成熟的要數柳城鎮黃洞村。黃洞村“資金池”的資金由多方面構成,最大的一筆來自于扶貧慈善信托。幫扶單位廣東粵財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在2017年、2019年累計投入資金500萬元,設立扶貧慈善信托,通過穩健、高效的投資管理,在實現本金存續的同時,以慈善信托投資獲取的收益用于黃洞村的脫貧攻堅項目、優撫救助和科教文衛事業發展等方面捐助。目前,慈善信托每年可為黃洞村帶來30萬元左右的收益。同時,根據協議,緊急時還能立即拿回50萬元本金用于幫扶。經過這幾年幫扶,黃洞村的村集體年收入達55萬元,也可以拿出部分資金放進“資金池”,再加上社會捐助等,可確保“資金池”的總量不低于100萬元。


據了解,黃洞村的防止返貧“資金池”幫扶的對象并不局限于貧困戶,而是覆蓋全村1500多名村民。一旦有村民出現因災因病返貧致貧或者農業失收等情況,導致滑入返貧的邊緣,“資金池”都能為他們提供幫助。


對于三級“資金池”的使用,《實施方案》提出,要規范用于全縣產業發展和有返貧、致貧風險重點困難群體的產業、醫療、住房、教育、就業、臨時救助等項目。另外,“資金池”還可用于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對脫貧致富帶頭人或通過自身發展增收較明顯的農戶實行獎勵。


加強監測


防止“兩易”對象返貧


貧困村、貧困戶實現脫貧不是脫貧攻堅的終點站。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才是脫貧不返貧工作的“棋后招”。如何預防脫貧返貧或產生新的貧困,精準監測至關重要。


東源縣在《實施方案》中提出,要加強對“兩易”對象(脫貧易返貧對象和邊緣易致貧對象)的監測,明確了“兩易”對象監測的范圍,即脫貧易返貧對象主要監測建檔立卡貧困戶中上年度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萬元和產業、就業穩定性等情況;邊緣易致貧對象主要監測因病、因殘、因災、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等引發剛性支出明顯超過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縮減的農村家庭情況。


早在兩年前,藍口鎮就成立了扶貧資金促進會,即預防村民返貧“資金池”。在監測返貧人員方面,藍口鎮已有了成熟的做法,即通過各村的網格員進行監測,一旦發現有“兩易”人員,及時報告上來,由鎮及時進行精準幫扶。運作以來,該促進會已對鎮里貧困人口幫扶了10多萬元。


■組稿:本報記者 田清秀 李成東 特約記者 李遠來 藍天明 通訊員 邱勁澤


■攝影(除署名外):本報記者 楊堅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