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危不懼反“掃蕩”
——訪上莞壆背戰斗遺址
■上莞鎮常美村壆背高排屋,是中共九連工作委員會第二次擴大會議舊址。李成東 攝
■上莞鎮常美村壆背反“掃蕩”戰斗遺址。李成東 攝
上莞位于東源縣北部山區,地處九連要塞、界連三縣,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優異的自然稟賦、厚重的革命歷史、多姿多彩的文化和多元并存的經濟。勇立鄉村振興潮頭的上莞鎮,不僅有南粵“茶鄉”之美譽,還是聞名遐邇的水泥大鎮和紅色古鎮。
常美村是上莞鎮一個風景美麗的山村。這里群山環繞、綠樹掩映,時值暮春,百花爭艷,到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不遠處的獅形山,偶爾傳來一兩聲清脆悠揚的鳥叫聲,為蒼蒼莽莽的大山增添了幾分幽靜。壆背反“掃蕩”戰斗遺址就在獅形山腳下一帶。
上莞鎮,紅色文化底蘊深厚,解放戰爭時期便有“小瑞金”的美稱,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在東江流域河西地區開辟的革命根據地之一,還是中共河西神經中樞,與船塘并稱河西革命中心。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不承載著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史。70多年前,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斗場面在這里上演,一曲曲震撼人心的時代顫音在這里奏響……
1947年3月15日,為了撲滅人民武裝力量,國民黨廣州行轅發布“清剿”令,國民黨駐九連地區部隊糾集保安第五團和獨立第一大隊主力,拼湊地方反動武裝約3000人的兵力,對我根據地發動了猛烈進攻,企圖集中兵力一舉消滅我九連人民武裝部隊。
7月下旬,國民黨部隊向連和區、和西區進犯,中共九連工委駐地和平青州陷入敵手,嚴尚民率中共九連工委機關人員和主力部隊撤出青州,采用游擊戰術與敵人周旋。敵人憑借優勢兵力,有恃無恐,步步為營,加緊對我部隊進行“圍追堵截”。8月3日,中共九連工委和主力部隊輾轉進入群眾基礎較好的九連腹地——河西繼續戰斗。
轉戰河西以來,在駱湖坪塘首次與反革命勢力正面較量并取得反包圍戰重大勝利的我主力部隊,為保存實力和鞏固革命根據地,于8月16日奉命駐防上莞。10天后,中共九連工委第二次擴大會議在這里召開。
處暑之后,秋意漸濃。8月27日(農歷七月十二日),中共九連工委第二次擴大會議在佐清居召開。佐清居,始建于清朝嘉慶年間(1800年左右),是一座大型客家方形圍屋,背靠獅形山,占地面積大約4200平方米。
在佐清居外,與附近農民一起收割水稻的游擊隊員,機警地瞄著進入壆背高屋排的各個路口,不時學幾聲鳥叫,互相交換信息。佐清居虛掩的大門兩旁,荷槍實彈的游擊隊員嚴肅地站立著。大廳正上方,牌匾上“式谷詒謀”四個金字在晨曦中,閃爍著醒目的光芒。魏南金、鐘俊賢、吳毅(曾志云)、嚴尚民、陳實棠、林若、陳君明、曾觀和、黃日等人,神態嚴肅地圍坐在后廳里,按照既定的議程召開會議。
會議在總結九連地區恢復武裝斗爭初期經驗的基礎上,決定在九連山地區分設河西、河東、和東、連和四個戰略區,在更廣闊的地域里,分散創立和發展游擊區,再逐步聯片形成以九連山為中心的鞏固根據地,積極開展武裝斗爭,有效有力地打擊敵人。
8月30日,為期4天的九連工委第二次擴大會議結束,一部分與會人員當天便離開了上莞,嚴尚民等人卻因事滯留在當地。沒想到的是,地主陳廉楷指使其爪牙陳亞秋向國民黨當局告密。接到告密的國民黨當局調動反動軍警500多人,于8月31日上午向上莞大舉進犯,企圖圍殲九連工委和我主力部隊。
嚴尚民接報后,馬上召開緊急軍事會議,部署戰斗。經分析,九連工委認為敵人有自忠信途經船塘來襲的極大可能性。而鐵坑是船塘到上莞的必經之路,在布置許逢利率猛獅隊在鐵坑絲茅坪戒備后,九連工委決定繼續增派連和區的民主義勇隊主力雄獅隊和河西區的鐵流隊分赴鐵坑,并迅速采取行動,部署主力部隊在上莞與曾田交界伏擊迎戰。
不料,敵人卻一反常態,避開大路,專抄小路,兇神惡煞般朝上莞壆背襲來。戰斗下午3時打響。我黃日大隊、鐵流隊、雄獅隊、飛虎一隊、飛虎二隊與敵人正面交火。
黃日大隊隊長黃日是有名的機槍手,他身先士卒,奮不顧身,端起輕機槍,“噠噠噠……”就是一通猛掃。敵人先頭部隊遭當頭痛擊,頓時鬼哭狼嚎,倉皇四散,有如喪家之犬。不久,敵人主力部隊也向我游擊隊撲來。飛虎一隊隊長陳國漢、飛虎二隊隊長陳云舫臨危不懼,指揮若定,利用熟悉的地形和精準的槍法,打退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
暮靄沉沉,槍聲陣陣,戰斗仍在繼續。由于敵我兵力懸殊,游擊隊員且戰且退,掩護九連工委機關人員迅速向林木茂盛、莽莽蒼蒼的獅形山撤離。當夜,趁著月色,九連工委機關和部隊撤至楊坑和李田交界的安全地帶,完成了安全轉移。經過3個多小時的激戰,九連游擊隊擊斃敵人20余人。陳國漢、陳云舫和另外3名戰士壯烈犧牲。這就是有名的上莞壆背反“掃蕩”戰斗。
上莞壆背反“掃蕩”戰斗遺址,承載了河西游擊隊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抒寫著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和感人事跡,是上莞的寶貴財富,也是弘揚革命傳統和紅色文化、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看今朝綠水青山秀。紅色文化底蘊深厚的上莞,為研究河西、河源乃至九連地區革命歷史,以及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在東江流域的活動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史料。
今天,紅色文化為上莞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力,紅色古鎮正乘勢開啟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注:主要參考《中國共產黨河源縣地方史》《東源縣黨史資料匯編(第二集)》《獅頭山下鑄信仰》等書的相關文章。
■河源日報社 東源縣委宣傳部 聯合出品
■策劃:李成東 李遠來 朱映真 歐志科 張小龍 ■撰寫:李成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