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四篇文章”繪就“三農”新畫卷
■一批東源名優特農產品吸引了觀眾、消費者和客商的眼球。
■無人駕駛收獲機和無人駕駛運糧車全自動完成割稻和運輸作業。
■變量施肥無人機現場演示
■東源縣柳城鎮下壩村智慧農業示范園。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及其團隊于今年3月與東源縣合作共建,計劃用5年時間打造一個500畝、廣東最大的水稻無人農場。
核心提示
金秋九月,瓜果飄香,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氣。河源市慶祝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活動于9月23日在東源縣柳城鎮下壩村智慧農業示范園隆重舉行,活動精彩紛呈、格外亮眼,特別是割稻運輸作業全自動完成過程的現場演示讓廣大觀眾大開眼界,身臨其境感受到了智慧農業的無限魅力與生產效率。市委、市政府將豐收節主會場設在東源縣,既是對東源堅持科技興農,保障糧食安全,用科技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認可與肯定,更是對東源做好新時代 “三農”工作標兵、當好“示范區”“排頭兵”的主力軍寄予厚望。
邁入新百年,啟航新征程。東源縣委書記秦衛民表示,東源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按照市委“六個抓”的部署安排,牢牢扛起“三農”工作重大政治責任,以發展精細農業、建設精美農村、培育精勤農民為主攻方向,以“九大攻堅戰”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全力做好燈塔盆地開發建設、駐鎮幫鎮扶村工作、農業農村改革、金融助農四篇大文章,全面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成效篇】
“三農”工作成績亮點紛呈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今年以來,東源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按照市委、市政府做好“三農”工作的部署要求,堅決扛起“三農”工作重大政治責任,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加強防汛救災和抗干旱工作,全縣農業農村發展繼續保持良好勢頭,“三農”工作成績可圈可點、亮點紛呈。該縣農業農村局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03億元,同比增長28.8%;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0.39億元,同比增速28.8%。
亮點一:農產品供給加速向高質量轉變
東源是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的水源地和農產品保障基地,堅持雙區所需、東源所能,依托燈塔盆地農高區,堅持聚焦綠色(深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化行動)和聚焦品牌(擴大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規模),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力培育雙區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茶罐子”“水缸子”,確保糧食總產量保持在16.8萬噸以上的前提下,大力發展藍莓、板栗、茶葉、南藥、生豬等特色優勢產業。
該縣農業農村局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縣種有藍莓5.2萬畝、板栗20多萬畝、茶葉5.4萬畝以及養殖生豬19.8萬頭以上;化肥、農藥使用量連續3年負增長,畜禽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率達到91%;建立“二品一標”認證農產品35個。其中綠色食品22個,有機食品12個,地理標志農產品1個,“粵字號”農產品21個。這些特色“拳頭產品”成為推動東源現代農業做大做強、助力鄉村振興的“搖錢樹”“致富果”“金葉片”。
亮點二:農業產業加速向“三產融合”發展
東源堅持以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抓手,推動現代農業加速向“三產融合”發展,成功創建1個國家級田園綜合體,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板栗、茶葉),2個全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業興村強縣示范鎮、11個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和示范點、省級健康水產養殖示范縣,正在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和國家生豬產業園,“一縣多園、一鎮多業、一村一品”產業體系已初步建立,農產品加工業穩步提升,農產品年加工產值增長12%以上。
東源全力扶持現代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做大做強,先后引進越秀風行、德康、牧源等集團,總投資42億元,扶持東瑞集團成功在A股上市。目前,全縣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22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25家、市級87家),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140家(其中國家級14家、省級51家、市級75家),家庭農場296家(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0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14家),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覆蓋率達60%以上。
亮點三:農民生活加速向共同富裕邁進
東源圍繞“兩不愁、三保障、一相當”工作目標,以產業、金融、就業項目發展為重點,立足實際,統籌資源,精準施策,充分發揮傳統產業優勢,依托生態資源,積極推動貧困戶參與和發展種養產業以及農家樂、鄉村休閑、田園體驗、生態觀光等旅游產業,確保農民收入穩定增長。據悉,“十三五”期間,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0.4%,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0個省定相對貧困村全部出列,相對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達35.8萬元。
東源深入貫徹中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按照省、市關于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部署要求,堅持問題導向、成效導向,以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為載體,以改善農村面貌為目的,全域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突出抓好垃圾和污水治理,強化農房管控和風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目前,全縣已建成 208個干凈整潔村,104個美麗宜居村,5個特色精品村;成功創建1條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旅游線路。如今的東源鄉村“內涵”與“顏值”實現“雙提升”,“宜居、宜業、宜游,記得住鄉愁”的畫卷已成為東源鄉村的底色,極大提升了農民獲得感、幸福感。
亮點四:燈塔盆地建設加速提質增效
東源緊緊圍繞市委關于燈塔盆地建設的戰略安排,以主人翁的擔當和作為,舉全縣之力推動燈塔盆地創建國家農高區和省級綜合型現代農業產業園,重點推進順天鎮國家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的農用地整理(含新增耕地、墾造水田項目)加快實施;全力支持順天鎮代表河源市參加全省鄉村振興擂臺賽,抓好梨園村3.0版美麗鄉村、新農村示范村連片建設;不斷加強技術鏈條、產業鏈條和人才鏈條的有效對接,全力推動嶺南現代農業實驗室河源分中心、畜禽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燈塔盆地農業醫院等重點科創平臺建設,加快聚集國內、省內農業領域科技創新資源。
東源強化“院地合作”模式,優化實施“揚帆計劃”,引導更多重點農業院校、優勢科研單位加盟東源,加快建設馬鈴薯、種雞、種鵝、油茶等12個種業基地;加快省級板栗產業園、省級茶葉產業園建設,全力推進省級藍莓產業園和國家生豬產業園創建,全力打造引領河源未來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綜合平臺。
【措施篇】
“三抓三打造”
促鄉村振興開新局
近年來,東源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按照市委全會的部署,堅決落實好縣、鎮、村三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制,牢牢扛起“三農”工作重大政治責任,以發展精細農業、建設精美農村、培育精勤農民為主攻方向,深入實施鄉村振興“九大攻堅行動”,把產業振興擺在突出位置,充分發揮東源生態、資源與區位等優勢,全力做好“燈塔盆地建設、駐鎮幫鎮扶村、農業農村改革、金融助農”四篇文章,堅持“三抓三打造”,狠抓種子和耕地兩個關鍵,全面推動數字技術、現代科技與農業發展深度融合,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加快融合,實現產業興農、產業富農;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落實強農惠農政策,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措施一:抓特色農業發展,打造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以創建燈塔盆地農高區為抓手,加大涉農資金整合和新增債券資金投入,大力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推進12個種業資源基地建設,高質量建設板栗、茶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全力爭創藍莓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快構建“一縣多園、一鎮多業、一村一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示范帶動全縣農業農村全面發展;秉承慶祝豐收、因地制宜、創新開放、振興鄉村等主題,發揮東源特色,拓寬營銷渠道,激發消費潛力,打響金秋消費季,推動“營銷助農” “消費助農” “品牌強農”,實現城鄉共慶、全民共享,讓農民既豐收又增收,進一步激發農民群眾奔向美好生活的干勁與內生動力。
措施二:抓美麗鄉村建設,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示范村。全面優化鄉村規劃編制,大力開展鄉村建設行動,持續推進農房管控、鄉村風貌提升、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連片連線建設美麗鄉村示范村鎮,加快“一區四帶”(即燈塔盆地核心示范區,沿東江畫廊示范帶、沿省際邊界示范帶、沿贛深高鐵示范帶、沿高速公路示范帶)建設,持續抓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全域開展“五美”專項行動,加快推動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提檔升級,力爭到明年全縣各鄉鎮至少打造一個“3.0版本”鄉村振興示范村。
措施三:抓現代農民培育,打造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主力軍。充分發揮好燈塔盆地仲愷鄉村振興職業培訓學院、華農大研究生院河源分院等平臺作用,培育高素質農村技能人才和鄉村緊缺專業人才,著力打造“土專家”“田秀才”“莊戶明星”等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力爭2021年培訓2萬名現代職業農民。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聯農帶農發展新模式,圍繞鄉村振興重點產業、特色產業打造引領支撐產業發展的現代農民隊伍。
■統籌:李成東 朱映真 張小龍 林國平 ■組稿:本報記者 李成東 特約記者 李遠來 藍天明 通訊員 張小龍 ■攝影:本報記者 黃贊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