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東源縣

加快提升生態環境新優勢 打造綠色低碳發展新標桿

2021-12-10 15:15:00 來源:河源日報

ca9f36b321d265bc14e80e274b024914_1210044_001_01_s.jpg

□ 正在建設中的東源順天美林油茶基地 楊堅 攝

b005b78d217afa0325eb3a1fe7285918_1210044_001_02_s.jpg

□ 國家AAAA級景區萬綠湖早已成為河源旅游名片。目前,東源正在全力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助力東源全域旅游開新局。 黃贊福 攝

綠色是東源最亮麗的底色與本色。東源是廣東省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飲用水源地,被譽為“大水缸”的萬綠湖(新豐江水庫)是粵港澳大灣區4000多萬人的重要飲用水源區。一直以來,東源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萬綠湖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萬綠湖生態環境,堅持多措并舉、多點發力、綜合治理,全力以赴做好萬綠湖生態環境和水質保護工作,探索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的綠富雙贏之路,是廣東省唯一獲評“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的縣。生態優勢正逐步轉化為東源高質量發展、當好“示范區”“排頭兵”巨大的產業優勢、發展勝勢。

逐“綠”前行,抱“綠”發展。贛深高鐵開通后,東源將憑借高鐵的快捷便利與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以創建“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為抓手,在全力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沿線各高鐵站點區域的綠色產業、旅游合作,奮戰“兩山”轉化增效,加快提升生態環境新優勢,進一步鞏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成果,打造綠色低碳發展新標桿,讓“綠水青山”轉化為東源人民致富的“金山銀山”,讓“綠色東源”品牌搭乘高鐵走出廣東省、走向全國。

【措施一】 深化污染防治攻堅 厚植鞏固生態優勢

綠水青山是東源的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保護好綠水青山就是東源最重要的政治任務、最能體現政績的清單。東源將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厚植鞏固生態優勢,推動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奮力爭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樣板。

堅決打好碧水、藍天與凈土保衛戰。加強東江、新豐江水庫、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確保水環境質量持續領跑全??;強化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剛性約束,加快順天赤竹徑水庫等5個“千噸萬人”飲用水源地劃定保護區規范化建設;建立健全污水治理設施運營和管護機制;持續開展“降塵、管車、治污、禁燒、控放”等專項整治行動,深化各類污染源治理,制定大氣污染物減排潛力清單,實現環境空氣質量持續鞏固提升,PM2.5繼續達到世界衛生組織二級標準,空氣質量繼續保持優良標準;對全縣土壤實行信息化、動態化管理,堅決打擊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傾倒等環境污染行為,提高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和分類回收水平,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全面實施環境監管網格化、全覆蓋管理,構建立體化監管執法體系,始終保持打擊環境違法的高壓態勢。

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建立健全飲用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等生態補償機制,加快推進生態保護紅線精準化勘界落地,扎實推進萬里碧道建設,力爭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全面推行林長制,建成縣、鎮森林資源監測體系,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深入開展新一輪綠化東源大行動,堅決完成桉樹林改造,大力實施生態廊道、河渠周邊、村內四旁增綠工程,每年綠化造林2.2萬畝以上,新建一批綠地公園,改造升級一批園林綠化景觀和基礎設施;加快森林碳匯開發交易試點擴面和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深入推進桉樹林綜合整治,加強松材線蟲病等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提升森林防滅火水平。修復水域生態環境,打造生態漁業。

【措施二】 探索轉化有效路徑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東源將積極探索“兩山”轉化有效路徑,深入推進“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堅持綠色開發,堅決不走粗放型發展道路,絕不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打造綠色礦山。二是做好“水”的文章??茖W開發東源優質水資源,做大做強溫泉康養、飲用水產業,壯大綠色“水經濟”。三是做好“林”的文章。完成高質量水源林建設,積極開發碳匯交易項目,加快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發展林下經濟,推動農家樂、林家樂等健康發展。四是做好“新”的文章。統籌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探索創新綠色金融產品,推動生態資源向生態資產、生態資本轉化;積極參與東江流域省內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工作,用足用好生態補償帶來的“綠色紅利”。

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東源將嚴格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持續開展能耗“雙控”和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實施產業綠色化、園區循環化改造,發展生態節能環保產業;優化能源供給結構,提高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能源利用水平;加快探索具有東源特色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體系,建立以生態農業、綠色工業、生態旅游為主體的生態產業體系,提升和釋放生態環境的潛在經濟價值;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等,加快建設綠色發展示范區。

【措施三】 推進農業提質增效 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東源是河源燈塔盆地農高區的核心區,能夠享受到“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政策、資金、信息、技術、人才等。東源將堅持河源燈塔盆地農高區所需、東源所能,完善與農高區協調聯動機制,集中資源和力量支持河源燈塔盆地農高區開發建設;強化規劃對接、協同發展,推動北部組團8個鄉鎮更好接受河源燈塔盆地農高區輻射帶動。完善河源燈塔盆地農高區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推進東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建設和順天國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加強院地交流合作,聯合高新技術企業,支持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種質資源庫、質量檢測中心落戶河源燈塔盆地農高區;支持河源燈塔盆地農高區與廣州、深圳分別共建農業產業園,助力河源燈塔盆地農高區打造若干個超百億農業產業集群,推動河源燈塔盆地農高區開發建設提質增效,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東源將以推動河源燈塔盆地農高區開發建設提質增效為契機,嚴格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強化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健全撂荒耕地復耕復種長效機制,實施新一輪水田墾造行動;嚴格落實“田長制”,不斷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實施科技興農、質量興農、品牌興農行動,5年新增“粵字號”農業品牌18個、“兩品一標”20個;做好品牌、資源整合文章,提升東源茶葉知名度、美譽度;做大做強優質水稻、高山茶油、客家綠茶、特色水果、嶺南藥材等優勢產業,推動美林油茶項目加快建設,助力我市打造油茶跨縣產業集群;加快板栗、茶葉、藍莓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積極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和生豬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水產健康養殖示范縣,高水平構建“一縣多園、一鎮多業、一村一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推動一批種質資源基地建設;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推進柳城鎮萬畝智能化糧食生產示范基地建設,引導各類創新資源向農業農村集聚;加快發展數字農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壯大各類農業龍頭企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把東源真正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茶罐子”“水缸子”“油瓶子”。

【措施四】

打造旅居康養勝地

擦亮全域旅游品牌

東源開發的旅游景區(點)占據我市“半壁江山”,正在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萬綠湖風景區早已成為我市旅游名片。特別是近幾年來,東源以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圍繞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重要承載地”目標,依托生態、旅游、鄉村、人文等資源和區位優勢,結合美麗鄉村建設,不斷培育發展以鄉村民宿為主的旅游民宿新業態,全力打造東源全域旅游“東源樣本”,旅游產業發展風生水起,成效與效益日益凸顯。

贛深高鐵通車后,更為東源推動全域旅游發展插上“翅膀”。東源將憑借高鐵的快捷便利,加強與沿線各高鐵站點區域的旅游合作,進一步鞏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成果,助推萬綠湖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輻射帶動東源紅色旅游、生態旅游、鄉村旅游、康養旅游等的發展,提高贛深高鐵沿線城市游客市民參觀游玩吸引力,全面提升東源旅游的知名度與美譽度。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東源早已謀劃加快推動全域旅游發展的思路與路徑:未來5年,以萬綠湖風景區為龍頭,在全力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基礎上,持續完善庫區鄉鎮旅游交通、集散服務、智慧旅游平臺等公共服務配套建設;積極培育“夜間經濟”,鼓勵開發具有東源特色的陶瓷制品、玻璃工藝、客家美食等旅游商品,努力提升吃住行購等服務能力,提高游客留宿率、回頭率;充分利用國家生態公園、濕地公園等優質資源,推動庫區鄉鎮因地制宜打造游輪母港、運動營、養生谷,開發建設戶外拓展、房車營地、主題游樂等生態休閑旅游項目;以鄉村旅游為支撐,盤活利用閑置地產、閑置土地,鼓勵發展一批民宿和鄉村旅游項目,促進農旅融合發展;以發展“旅游+”新業態為抓手,加快推進黃龍巖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下藍村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推動河源燈塔盆地農高區南藥種植和文化展示等項目建設,全力打造“雙區”旅居康養勝地、生態人文醫養福地;以紅色、客家、畬族“三大文化”為引領,仙湖山、缺牙山和高嶂山“三大風光名山”為支點,板栗、茶葉、藍莓“三大農業產業園”為依托,打造集文、旅、體、農、研學、民宿等于一體的新型文旅+產業帶“兩晚三天旅游經典線路”,促進生態旅游全區域、全要素、全產業鏈發展,推動旅游業持續高效發展,全力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 統籌: 李成東 張小龍 曾科  □ 組稿:本報記者 李成東 特約記者 藍天明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