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全力提升河源東源高新區承接產業能力
打造現代產業發展新標桿
■樂維機械生產車間
■河源東源高新區智能制造集聚區。目前,園區以電子信息、智能制造、先進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集聚發展格局已形成規模。
核心提示
奮戰工業倍增升級,園區建設是主戰場。今年以來,東源在深圳市鹽田區一如既往地傾情傾力幫扶下,以深圳鹽田(東源)產業轉移工業園獲評“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根據批復文件定名為河源東源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下稱河源東源高新區)為新起點,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六個抓”工作部署和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加快培育‘五大產業’,大力實施‘七大行動’”的戰略決策,結合黨史學習教育,以開展項目建設百日攻堅行動和“三重”(重點項目、重大任務和重要改革)工作集中攻堅行動為抓手,搶抓機遇,應對挑戰,采取系列措施推動園區建設提質增效,以平臺承載大發展、以項目推動大跨越、以集群撐起大產業,為東源加快打造現代產業發展新標桿注入了強勁動能和可持續發展后勁。
走進河源東源高新區蝴蝶嶺工業園,讓人耳目一新:園區道路“三化”(亮化、綠化與美化)格外亮麗,文體廣場設施一應俱全,新開業的百佳樂購物廣場熱鬧非凡……特別是一個個熱火朝天的在建工業項目和一個個開足馬力生產的企業車間,讓人感受到了東源產業發展春潮涌動的濃郁氣息。
河源東源高新區提供的資料顯示:今年,園區成功引進晟源永磁等“雙區”優質工業項目24個,合同投資總額超66億元。預計今年,園區全年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154.1億元,同比增長16.5%;入庫稅收6.64億元,同比增長13.5%。預計到今年底,全縣有規上工業企業108家,規上工業增加值達50億元、年均增長9%;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55家,先進制造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1%,三產結構從2016年的17.3:40.1:42.6調整為16.8:34.6:48.6,奮戰工業倍增升級打造“3+2+N”(3指重點發展以新一代電子信息、先進材料、現代農業與食品為主導的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2指以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產業為重點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N指持續發展新型環保建設、循環經濟產業等優勢傳統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升級版正在加快構建。
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之年,東源審時度勢、科學決策,把握機遇、搶抓先機,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以河源東源高新區作為產業發展主戰場與主陣地,致力提升園區承接“雙區”產業能力,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有含金量的工業經濟發展成績單。
實施提質增效工程 提升承載能力
總規劃用地面積40平方公里的河源東源高新區是東源工業經濟的主戰場,承擔著挑起東源工業經濟大梁的重任。
東源面對園區用地不足、公共服務配套不齊全等問題,實行園區環境整治提升與用地整治提升“雙管齊下”,推動園區提質增效。縣工業開發區管委會謀劃“設施提標、產業提級、服務提質”行動,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開展“學史力行·我為園區換新顏”主題活動,對園區的安全、衛生、“三化”、文體廣場等進行全面整治提升,為企業打造了一個治安好、衛生優、環境美的創業與生活環境;同時以用地整治提升為契機,通過綜合施策,加速土地存量資源盤活利用,補園區活力區的 “短板”,對森興制衣公司的閑置地塊引進百佳樂超市打造休閑娛樂、餐飲購物于一體的小型商業綜合體,既解決了園區低效用地的閑置問題,又解決了園區商業配套不足的問題,滿足了企業員工購物的需求,同時,積極引導企業通過政府收購、新建廠房招租、引進合作伙伴和以企招企等方式盤活產業用地。目前,園區已完成第一年用地整治提升任務的124.51%,面積684.78畝。
東源堅持盤活存量、擴大增量兩手抓,加快智能制造集聚區、鹽東現代物流園和先進材料產業園建設,打造優質的“雙區”產業承接平臺。規劃面積3.5平方公里的鹽東現代物流園,目前首期開發建設的1805畝已完成“三通一平”工程,落戶園區的林安物流等26個項目正在緊鑼密鼓推進,不久將成為服務河源市中心城區經濟發展的功能區和粵北、贛南地區的物流中心樞紐。規劃面積1平方公里的先進材料產業園“三通一平”工程建設正在加班加點推進,并以富馬硬質合金企業為依托引進了一批上中下游先進材料產業企業,這一荒山野嶺之地即將成為拉動東源GDP增長極的先進材料產業新城。通過“騰籠換鳥”“提質升檔”,園區承接產業能力與競爭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招商選資工作在逆勢下實現破冰開新局。
東源為進一步加快產業平臺建設,提升產業承載力,出臺《東源縣工業園區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進一步促進部門協作配合,增強工作合力,強化園區發展要素保障。
培育壯大主導產業 打造特色園區
總投資13億元的廣東晟源永磁材料項目于今年8月正式入駐東源縣先進材料產業園。據悉,項目分兩期建設,全部建成達產后,預計年平均營業收入 24.68億元,年利稅總額4.08億元,年凈利潤 2.51 億元。
廣東晟源永磁材料項目入駐東源,是東源依托先進材料產業園開展主導產業招商,促進產業集聚集群發展,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目前,東源縣先進材料產業園已簽約落戶項目有富馬硬質合金等硬質合金產業鏈項目8個及惠集特種裝備等項目,初步形成了以富馬硬質合金為龍頭的先進材料產業集聚發展格局。
培育壯大主導產業,構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是打造現代產業發展新標桿之基。圍繞打造成為東源都市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和引領區、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新平臺和“粵東西北地區特色園區”的定位要求,東源大力推動電子信息、智能制造、先進材料等主導產業集聚發展,構建具有特色的產業集群。
產業發展在項目,項目引進在招商。東源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的理念,創新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商會招商、頂格招商等方式,成功舉辦了河源市2021年春季重大項目集中動工活動(東源分會場)等系列經貿活動,引進了一批主導產業項目、推動了一批簽約項目開工、加快了一批在建項目投產,這些項目涵蓋電子信息、先進材料、汽車零部件等工業領域,成為東源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增長極”。
目前,河源東源高新區入園企業237家,其中已投產192家、在建38家、籌建7家;規上企業68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0家,上市企業1家。 其中有電子信息項目22個、智能制造項目21個、先進材料項目17個,以電子信息、智能制造、先進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集聚發展格局已形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東源在大力發展上述三大主導產業的基礎上,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溢出的新特點,進一步明確以工業設備制造、汽車零部件制造、現代物流等行業為突破口開展招商,實現與河源國家高新區的錯位發展、協同發展,走出了一條符合東源實際的現代產業發展之路。
堅持創新驅動戰略 推動產業提質
入駐東源智電科技孵化器的河源市憶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生產于一體的科技企業,其研發生產的AI智能語音翻譯機系統及智能穿戴系統熱銷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訂單接踵而來,產品供不應求。據悉,該公司原在深圳市,在今年8月底整體搬遷到東源,目前企業月產值已突破500萬元,是一家“高顏值”的“微企業”。
河源市憶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是東源廣工大現代產業協同創新研究院(下稱研究院)成功引進、孵化的其中一家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專精特新”“微企業”。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東源積極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與廣東工業大學聯合共建縣校產學研協同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東源廣工大現代產業協同創新研究院。研究院采取引進和孵化相結合,發揮廣東工業大學學科優勢,解決東源在智能制造、電子信息、先進材料等產業的關鍵技術研發和人才需求問題,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目前,研究院的東源智電科技孵化器有孵化面積5200平方米,入孵企業90家,在孵企業55家,已孵化成功的企業16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0家),構建起全鏈條創新創業孵化育成體系。研究院及東源智電科技孵化器先后獲評 “廣東省博士工作站”“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培育單位”等榮譽,已成為引領東源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產學研合作的新引擎。
河源東源高新區依托研究院,深入推進高企“倍增計劃”和“樹標提質”行動計劃,科技創新交出了一份可喜的成績單:預計今年全縣高企總量將從34家增至50家,增幅47%;指導旗濱節能成功申報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富馬創建全市首個省級工業設計中心,達孚電子等45家企業申報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工作。目前,園區有市級企業技術中心63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4家,市級以上研發機構總量達81家;有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省博士工作站3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1家、省級眾創空間1家、省創新型企業1家、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省、市級各1家),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60%以上。
提升服務企業水平 優化營商環境
今年,東源縣委縣政府確定的“三重”工作中,涉及縣工業開發區管委會牽頭負責的項目有25個,是承擔“三重”工作最多的部門之一。縣工業開發區管委會堅持“項目為王”理念,為更好地服務企業項目,把服務企業項目的“最后一米”變成“零距離”。今年12月6日,園區“零距離”服務企業工作站正式在鹽東現代物流園掛牌運作,縣工業開發區管委會派出工作人員值守辦公。至此,鹽東現代物流園內的企業辦理業務、咨詢政策或反映問題再也不用跑到2公里遠的縣工業開發區管委會服務窗口去了。此舉是縣工業開發區管委會打造服務企業“升級版”,推行關口前移、下沉服務企業的又一創新之舉。
優化投資環境,提供更好服務,關鍵在人、在機制。東源對縣工業開發區管委會管理體制進行優化,深化園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將縣工業開發區管委會機構職能調整為縣政府的派出行政機構(正科級),加掛縣工業開發區管委會牌子,內設立東源縣工業園企業服務中心,實現縣級管理事項全部在園區內辦結,保證了縣工業開發區管委會人員、編制與機制“三落實”。
今年以來,縣工業開發區管委會深入開展“學史力行·我為企業辦實事”主題活動,制定“面對面”“零距離”工作機制,實行“一企一群”,出臺服務企業“二十條”“十不準” “十必須”等規定,為服務企業工作立規矩、劃紅線, “面對面”解決企業“急難愁盼”問題。活動期間,縣工業開發區管委會為園區35家在建企業辦理“四證”36宗,為企業協調縣直職能部門辦理各類事項業務99宗;為園區18家新動工項目辦理臨時用水等90宗,為新開工項目協調辦理動工前期準備工作等各類事項70宗;協調解決企業員工子女讀書等各類問題100多宗;走訪企業38家,對企業反映的214個問題建立一企一冊臺賬,實行銷號管理。
“項目從開工建設到現在投產,除了辦理營業執照一定要本人(法人)到場外,其它證照都是項目首席服務員、縣工業開發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主任陳桂輝幫忙辦理的。”樂維機械董事長李德浩說,首席服務員制度為企業省去了許多“跑腿”之事。
李德浩的話說出了許多企業的心聲。為更好優質服務企業,東源實行工業投資項目首席服務員制度,由發改等8個部門主要負責人輪崗擔任首席服務員,每一個入園項目指定一名首席服務員,從項目簽約、交地、辦證、動工、投產到達產,為企業提供“一對一、全方位、全過程、零距離”的專業服務,有效地解決了工業項目落地難、落地慢的難題,加快了一批簽約項目在最短時間內履約落地。
面對近期多個地區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為堅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縣工業開發區管委會網格員每日走訪聯系直聯企業,宣傳疫情動態、最新疫情風險等級和防疫措施,嚴格落實疫情防控“零報告”制度,確保有關防控信息及時、準確、全面掌握。同時,為進一步加強園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方便園區企業員工辦理摩托車駕駛證等業務,把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落到實處,縣工業開發區管委會聯合縣公安局交警大隊開展摩托車“送考下企業”服務活動,企業員工對便民、惠民“送考”上門服務給予高度好評。
東源為打造更優質的營商環境,提高園區經濟效益,最大限度讓利企業,擬出臺《關于支持東源縣工業園區老企業激發新活力實施方案》,采取財政激勵政策支持推動工業企業擴大產能、提升用地產出水平和企業上下游配套內循環,這一利好政策有望近期實施。
■策劃:李成東 張小龍
■組稿:本報記者 李成東 楊堅 特約記者 藍天明
■攝影:本報記者 楊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