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東源縣

東源縣多措并舉抓實抓細糧食生產工作

守牢守好糧食安全底線

2022-03-01 09:34:02 來源:河源日報

45678e11519e88f01eaa0f4574c97c8c_p1_s.jpg

■ 旋耕機備耕現場。2月28日下午,全市春季農業生產暨農機鬧春耕現場會在東源縣船塘鎮小水村召開。

3c69a4110d02d0b632d9fc70d0ac6a85_p2_s.jpg

■位于東源縣柳城鎮的東源萬畝智慧水稻農場示范點已完成早稻育秧工作

編者按: 緣于東源縣獨特的區位優勢、扎實的發展基礎和良好的發展勢頭,市委、市政府要求東源堅持“快”字當頭,實現又快又穩發展,示范、引領全市經濟加快發展。

接下來,東源縣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堅持“快”字當頭、“穩”字為基,把大發展、快發展、高質量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市委提出的“七大行動”與東源制定的“八大重點任務”(民生品質提升、工業倍增升級、“兩山”轉化增效、環境優化提升、鄉村全面振興、組團協調共進、科技創新賦能、社會和諧穩定)有機結合,以開展“三個年”行動(工業倍增升級攻堅年、鄉村振興提質增效年與干部能力提升建設年)為總抓手,實行掛圖作戰,奮力推動東源實現一年一變樣、五年大跨越,奮力當好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的主力軍。

本報從今日開始推出“聚焦東源縣開展‘三個年’行動”系列報道,聚焦東源縣開展“三個年”行動的新思路、新舉措與新成效,敬請關注。

核心提示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條底線。保障糧食安全是各級黨委政府的政治責任。近年來,東源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糧食安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制定出臺了《東源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獎補措施實施方案》《東源縣農村宅基地審批管理實施細則》等一系列文件,強化組織、政策、資金、技術保障,全面壓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強力整治撂荒耕地,防止“非糧化”,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守牢守好糧食安全底線。

東源縣農業農村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該縣糧食播種面積達38.08萬畝、產量達15.38萬噸,其中水稻種植面積約35.09萬畝、產量14.69萬噸,實現了糧食產量穩中有增的目標,超額完成了省、市下達的任務。

強化組織保障

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

為確保糧食安全,東源縣成立糧食生產工作領導小組,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副組長,黨政分管領導任執行副組長,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農業農村局,統籌推進全縣糧食生產各項工作。

該縣還建立了縣、鎮、村、村民小組“四級田長制”,各級“田長”分別由縣、鎮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村民小組組長擔任,并明確各級“田長”的職責。下級“田長”向上級“田長”負責,逐級簽訂目標責任書,層層壓實責任,鄉鎮黨委、政府和村“兩委”主要負責人為落實糧食生產任務的第一責任人,確保完成全年糧食生產任務。同時,該縣對各級“田長”履職情況進行檢查、考核、通報,將檢查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干部綜合考核等重要依據。對工作盡職盡責、認真負責、成效顯著的予以表彰獎勵;耕地保護任務未完成、“田長制”責任落實不到位的,將依法依規追究其黨紀政紀責任。

近日,東源縣委書記秦衛民到船塘鎮小水村調研春耕備耕、糧食安全有關工作時強調,全縣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統籌抓好耕地保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春耕備耕等重點工作,不斷夯實糧食生產基礎,鞏固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確保高質量完成今年糧食生產目標任務。

強化政策保障

鼓勵發展糧食集約化生產

位于東源縣船塘鎮的東源縣勇華投資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集優質絲苗稻種植、加工與銷售的民營企業,目前擁有日烘干量88噸的稻谷烘干設備和日加工能力達60噸的大米生產線。該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科創中心”的模式,種植水稻1000多畝,年產優質絲苗米900噸,產品暢銷廣州、深圳、佛山等地,是東源縣糧食儲備公司的供應商之一。

發展糧食規模化生產經營是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為鼓勵糧食集約化生產,東源縣出臺了《東源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獎補措施實施方案》等文件,通過以獎代補形式,鼓勵農村土地流轉,進一步放活農村土地經營權,引導農村流轉土地支撐糧食產業發展,促進農村土地合理集約利用、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位于燈塔鎮的馬鈴薯良種繁育試驗示范基地,目前3500平方米的氣霧栽培、無土栽培大棚已搭建完畢,每年可培育微型薯540萬粒。馬鈴薯良種繁育試驗示范基地是東源縣全力建設的12個種業基地之一。

近年來,東源縣緊緊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加快構建種業創新體系,提升品種創新、企業競爭、供種保障、依法治理“四大能力”,積極推動全縣種業發展提質增效。目前,該縣正在著力打造藍莓、板栗、茶葉、生豬、水產、馬鈴薯、肉鴿、油茶、蔬菜、山桐子、肉雞、肉鵝等12個種業基地,其中藍莓、茶葉、生豬、油茶、馬鈴薯、板栗等6個種業基地已建成,正在開展繁育工作,肉鴿育種基地正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強化資金保障 強力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

東源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去年,東源縣投入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各類資金約7110萬元,其中縣級財政投入約2077萬元,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面積5.8萬畝,超額完成了省下達的撂荒耕地復耕復種任務,為全縣糧食產量實現穩中有增目標作出了貢獻。

為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該縣將整治耕地撂荒工作納入各級“田長”的工作職責,建立全面排查機制,落實獎罰措施,強力整治耕地撂荒問題。該縣要求,各鄉鎮每年要對轄區內耕地撂荒情況開展拉網式排查,不留死角;要對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實行網格化管理,實行“一田一冊”,責任到人、掛圖作戰,復耕一塊、核銷一塊。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優先考慮水稻種植,客觀原因導致無法種植水稻的要種植其它糧食作物,不得“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同時,對已完成復耕復種的耕地要做好長期耕作、管理計劃,要對群眾加強宣傳動員,積極與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合作,避免再度撂荒。

目前,東源縣有耕地總面積42.38萬畝,其中基本農田面積26.3萬畝、墾造水田面積0.79萬畝,不實耕地整改面積2.04萬畝,2021年撂荒耕地復耕復種5.8萬畝,高標準農田面積30萬畝。

強化科技保障 加快推進農業生產現代化

2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率專家團隊到東源縣柳城鎮,考察指導萬畝智慧水稻農場示范點春耕工作,圍繞種子、用水、用地、用肥、用藥、烘干中心建設和無人農場示范基地建設等方面為農場春耕工作“把脈問診”。

為推動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東源縣與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院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積極引進農業高精尖人才,強化科研成果轉化運用,推廣良種良法。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院校成立糧食生產技術服務隊,為東源的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現場或在線指導、診斷、答疑和線上培訓等遠程技術服務,推進糧食生產全流程機械化,重點提高水稻(旱糧)機插(種)和機收率。

羅錫文專家團隊是與東源縣農業村部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的專家團隊之一,協助柳城鎮建設萬畝智能化糧食生產基地,主要為基地提供絲苗香米增香增產關鍵技術、智能化精量旱播技術、工廠化育秧、插秧技術、智能化田間管理技術等技術支持。

去年,柳城鎮流轉上壩村、下壩村東江邊上連片高標準基本農田3700畝,引進東源縣國資委控股下屬廣東萬綠智慧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發展絲苗米產業,著力打造萬畝智慧水稻農場。該公司與華南農業大學羅錫文院士團隊合作,推進農機、農技、農藝完美結合,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接下來,該公司將著力打造“育繁推”一體化和掌握關鍵技術、關鍵環節的全鏈條綜合服務體,示范帶動周邊鄉鎮發展優質絲苗米產業。

近年來,東源縣農業農村部門積極抓好農業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和推廣,針對該縣的氣候、土壤等實際情況,選擇抗性強、產量高、品質優的優良品種進行全面推廣種植,全縣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同時,大力推廣應用水稻“三控”施肥技術、測土配方施肥和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提高糧食產量。

同時,東源縣不斷加強小型農機具推廣應用,優先落實糧食生產機械購機補貼,提高糧食生產全流程機械化水平。目前,該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9.73萬千瓦,其中拖拉機3289臺、聯合收割機541臺、插秧機25臺,水稻機耕率達95.86%,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7.24%,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

今年,東源縣將著力補齊糧食烘干短板,確保全縣日稻谷烘干量達到162噸。該縣要求各鎮支持糧食烘干設施建設,優先協調解決糧食烘干庫棚用地難、農業用電及變壓設備不足等問題,落實提供初級市場的糧食烘干用電享受農業生產電價等政策。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耕生產是全年農業生產的第一仗,抓好春耕生產,全年農業工作就有了主動權。眼下正值春耕備耕生產的關鍵時期,東源縣要求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積極做好春播種子、種苗、化肥、農藥等農資供應和農機具檢修調度工作,保障春耕生產所需。深入組織開展農資打假保春耕活動,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農資違法違規行為。根據疫情防控常態化要求,加強農資供應調度,建立鄉村應急配送機制,推進放心農資進村到戶。充分發揮各類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主力軍作用,提高農機作業的效率和質量。農業技術人員要多奔田頭、多訪大戶,廣泛開展送技術、送信息、送政策、送法規、送農資等“五送”服務,上門開展面對面的技術指導,及時為農戶解決實際困難,全力保障春耕生產順利進行,堅決打好春耕備耕第一仗。

■ 策劃:李成東 張小龍 曾科

■ 組稿:本報記者 李成東 田清秀 特約記者 藍天明 通訊員 吳斯思 邱勁澤 攝影:本報記者 黃贊福 張宏海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