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堅持防治防御與執法并舉
推動自然資源管理秩序向好向優發展
■經過綜合治理后的新港鎮地質災害點。楊堅 攝
■錫場鎮舉行地質災害防治演練資料圖片
■6月10日,東源縣邀請省地質測繪院、省有色礦山地質災害防治中心、市自然資源局的業務骨干為全縣自然資源工作人員授課。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做好地質災害隱患的普查、詳查、排查和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與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工作,推進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是自然資源管理部門的一項重要職責。東源縣自然資源局在縣委、縣政府的直接領導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保障自然資源科學高效開發的發展理念,堅持防治防御與執法并舉,不斷推動全縣土地利用、礦產開發等自然資源管理秩序向好向優發展,為東源當好河源爭當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排頭兵的主力軍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與保障。
■策劃:張松新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曾科
■組稿:本報記者 李成東 特約記者 藍天明 通訊員 楊柳
【防治篇】
堅持治理、宣傳與防御“三管齊下”
今年以來,東源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堅持治理、宣傳與防御“三管齊下”,深入開展地質災害治理,做好防災避險宣傳,嚴密做好防御,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截至目前,全縣共有24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其中千人點1個,百人點17個),威脅居民413戶(含10所學校、1家醫院、1處政府機關、1個社區)4704人,潛在經濟損失3.54億元。目前,完成工程治理施工的有15個(含EPC項目8個)、正在開展綜合治理的有1個(新港鎮碉樓社區綜合治理)、已完成按照2022年監測預警系統的有1個(半江鎮百高村,并列入搬遷治理計劃)、正在招標的有1個(曾田鎮蒲田村)、東源縣15處地災綜合治理(EPC)項目正在開展的有7個。24個地質災害隱患點有20處安裝了監測預警系統,境內未發生地質災害事故,進一步改善了人民群眾的人居環境,切實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月24日,全省進入汛期,地災防治防御工作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東源縣自然資源局按照縣委、縣政府的部署要求,主動作為,迅速成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崗位職責任務,明晰各人員工作清單,進一步修訂汛期值守、預警預報、應急響應、宣傳培訓等制度,確保防治防御各工作高效展開。在3月20日前,完善更新了防災工作明白卡、防災避險明白卡、防災預案表、地災警示牌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臺賬。在3月底,該局安排三個宣傳小組到全縣24處地質災害點開展汛期巡查、排查與宣傳工作,向地質災害隱患點周邊群眾宣傳防災避險知識,發放宣傳材料超100冊,打通防災減災“最后一公里”,確保施工安全、施工進度、工程質量全達標,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該局于3月25日會同市自然資源局,分別在黃田、新港兩鎮開展2022年東源縣地質災害防治與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培訓會議,鎮各村黨支部書記、“三員”到場學習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切實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進一步夯實群測群防基礎。
【執法篇】
堅持標本兼治與懲防并處
織密監管網格不松懈
東源縣建立鎮、村“網格化”監管模式,“探針”下沉,設置大(鎮)、中(村)、小(小組)三級網格員,充分發揮村(居)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以定期抽查結合日常巡查,不斷加大監管力度、廣度、深度,每半月上報1次排查摸查情況,實現從“被動作戰”轉為“主動出擊”,精準有效打擊自然資源違法行為和防止了大量自然資源違法行為的發生。縣級自然資源執法部門以歷史圖斑數據作為參考,堅持問題導向,針對違法用地、非法采礦的高發地區與高發時間重點發力,成立2個巡查小隊,在每個星期定期開展1至2次巡查的基礎上,不定期開展督查50多次,及時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做到關口前移、懲防并處,對違法用地、非法采礦行為真正做到發現就查、露頭就打。
常抓宣傳引導不放松
東源縣堅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堅持正面宣傳規范為主、反面警示教育為輔,多措并舉營造嚴厲打擊土地違法、非法采礦問題的浩大聲勢。全縣投入宣傳費用近10萬元,印制分發“口袋書”“宣傳冊”3萬多冊,張貼海報、標語1100多張,并通過多輪次走訪,面對面“講”,依托多形式投放,全覆蓋“傳”,不斷增強政策透明度和公信力,讓政策法規深入人心,引導廣大群眾主動舉報、自覺參與打擊各種違法行為。
保持高壓態勢不松勁
東源縣結合本縣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情況中存在的實際問題,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部門的工作部署,先后組織開展了東源縣嚴厲打擊非法采砂儲砂洗砂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非法開采礦產資源專項行動等行動,對農村亂占耕地建房、非法采礦頻發等亂象進行了專項治理。據統計,全縣整治土地亂象問題10宗、完成土地整改38.94畝(其中耕地19.92畝),查處非法采礦案件5宗,各項行動切實取得良好成效,不斷推動全縣土地利用、礦產開發等自然資源管理秩序向好向優發展。
東源啟動新港碉樓社區地災應急預案
【案例】
今年5月上旬,東源縣委、縣政府面對持續的暴雨天氣,科學研判,及早謀劃應對,迅速啟動新港碉樓社區地災應急預案,堅持縣領導帶頭值班值守指揮,8個工作組110多人嚴陣以待,成功排除各類險情,轉移安置群眾332戶1584人,全力確保安全度汛。
東源縣為有效應對強降雨天氣,成立了新港碉樓社區地質災害防治專班進行每日調度研判,在強降雨來臨之前落實好搬運土方、修繕排水溝、覆蓋防水膜等措施,累計搬運土方16.37萬立方米、修繕排水溝約2000米、建造臨時沉砂池64個、裝載沙袋超2500袋、覆蓋防水膜5.6萬平方米,并委托省有色礦山地質災害防治中心制定應急治理方案和應急避險方案;實行縣領導帶班,安排8個工作組110多人提前一天進駐新港,實行全天候值守,如遇極端情況,全體參戰人員10分鐘內可集結到一線開展救援搶險;足額儲備應急搶險救災物資,保證有效滿足應急搶險工作需要。
東源縣在強降雨到來前積極組織轉移群眾,實行網格化管理,做到應轉盡轉,并對已轉移群眾家中落實“三個一”措施(貼平安封條、上平安鎖、拉一條警戒線),堅持動態巡查,每半小時安排人員巡查一次,防止群眾返回家中出意外,同時嚴格落實好集中安置點疫情防控措施,確保防汛防疫兩手抓、兩不誤。在汛期,巡防處置組對重點區域、地災風險隱患點開展密集巡查,全域排查災情險情;邀請專業機構全程指導應急處置工作,根據專家意見對萬綠大道(新港路口至萬綠湖旅游碼頭)進行全面封閉,在危險區域設立警示標語,拉起警戒線,確保萬無一失。
東源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堅持在一線開展巡查、指揮調度,共排查整治各類安全隱患40多處,處置山體滑坡、崩塌、水土流失等10多處,并對部分被雨水沖刷的區域加鋪防護膜、清理沉沙池,疏導截排水渠,裝載沙包,為接下來的搶險救災做好準備。
據悉,碉樓社區位于萬綠湖畔的花崗巖地區內,主要巖性為中粗粒黑云母花崗巖,其特征是松散狀砂土層較厚,遇水極易發生活動,地質災害風險高,特別是近年該地區花崗巖風化較為嚴重,而且近10年來,新港鎮每年都遭受特大暴雨襲擊,產生極大的質災害安全隱患。新港鎮碉樓社區地質災害點專家評估風險等級高、長期受威脅人數約1078人、潛在經濟損失約2.5億元、受災面積約0.45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