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全面壓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
多措并舉守住守好糧食安全底線
■東源縣柳城鎮萬畝智能化糧食生產示范基地智能化播種現場
■東源縣柳城鎮萬畝智能化糧食生產示范基地智能化插秧現場
■2021年9月,東源縣澗頭鎮樂平村墾造水稻喜獲豐收。
核心提示
2022年,東源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堅決扛起糧食安全“國之大者”的政治責任,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制定出臺系列文件,強化組織、政策、資金、技術、服務保障,全面壓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全面鞏固撂荒耕地復耕復種成果,防止“非糧化”,守住耕地保護紅線,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底線,全縣全年糧食生產面積與產量實現穩中有增的目標,超額完成市下達的糧食生產任務。
當下正是春耕生產季節,2023年廣東省春耕生產暨支農服務下鄉現場會于今日在東源縣柳城鎮下壩村萬畝智慧農場召開,這也是省、市對東源糧食安全生產工作創新做法與耀眼成績的肯定與褒獎。
組織保證 超額完成市下達的糧食生產任務
壓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關鍵。東源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堅持落實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副組長,縣黨政分管領導為執行副組長的糧食安全領導小組;建立縣、鄉鎮、村、村民小組“四級責任田制”,把“國之大者”政治責任壓緊壓實。
東源壓實糧食生產任務,制定年度糧食生產工作方案,明確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將糧食生產任務分解到各鄉鎮、到村、到組、到戶,實行糧食生產黨政同責,鄉鎮黨委、政府和村“兩委”主要負責人為落實糧食生產任務的第一責任人。縣糧食安全領導小組定期組織相關職能部門到鄉鎮開展糧食生產督導,對各級履職情況進行檢查、考核、通報,將檢查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干部綜合考核等重要依據,并根據考核情況進行表彰獎勵或依法依規追究黨紀政紀責任,確保糧食生產任務落到實處。
東源在壓實糧食生產責任與任務的基礎上,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水利設施維護,全力推進燈塔盆地大型灌區東源片區建設,保護和提升耕地質量,夯實糧食生產基礎。去年,全縣新建成高標準農田2.5萬畝,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30萬畝;通過續建、重建灌區配套工程,提高了燈塔盆地灌區的灌溉效益,目前赤竹徑、白礤、大坑3個中型灌區累計完成投資8984萬元。
東源縣農業農村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全縣糧食生產面積39.18萬畝、同比增長2.9%,糧食總產量15.72萬噸、同比增長2.2%,糧食生產面積與產量實現穩中有增的目標,超額完成了市下達的糧食生產任務。
科技助力 建立全市首個無人智慧農業示范園
去年7月14日,華南農業大學—東源縣水稻智慧農場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下稱創新中心)在柳城鎮下壩村智慧農場水稻基地揭牌。
創新中心重點圍繞智能感知、智慧決策、精準作業三個方面,開展水稻無人農場關鍵技術研究,培養智慧農業人才,建設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東源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輻射帶動東源農業科技快速發展。
創新中心的揭牌運營,是東源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依托技術與人才不斷激發農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具體行動與生動實踐,標志著東源踏上了一條縣域高校共建、創新驅動農業科技現代化的新路子。
近年來,東源與農業科研院校合作的步伐不斷加快,已與省農科院、省科學院、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建立合作關系,在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廣良種良法等諸多領域取得了明顯成效。
去年2月,河源首個無人智慧農場(下稱智慧農場)在東源縣柳城鎮下壩村智慧農業示范園建立,其無人駕駛機械化種植“太空稻”在全國尚屬首例;去年6月,東源縣絲苗米產業園成功獲評“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特色產業園”,構建緊密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極大調動了園區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全縣已建立馬鈴薯良種繁育試驗示范基地等12個種業基地,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水稻“三控”施肥技術、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高效還田技術、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等新技術得到了推廣應用,綠色種植極大提高了糧食產量與質量。
農業新技術與新品種的推廣應用讓東源現代農業的發展走上了快車道、播下了“希望種”。東源將在柳城鎮打造萬畝智慧農場、發展絲苗米產業、建設水稻公園,推進農業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企業化運作,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創新服務 榮獲全省生產托管爭先賽三等獎
去年4月29日,廣東農業生產托管南粵行爭先賽“塵埃落定”,東源縣作為我市唯一入選的參賽縣在全省進入總決賽的9個縣區中以87.17分位居第四名榮獲三等獎,將獲得農業生產托管項目獎補資金500萬元。這是東源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工作成績可圈可點的體現與生動實踐。
自農業生產托管工作啟動后,東源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出臺系列文件,從組織、政策、資金等方面為這項工作保駕護航。
東源針對無勞動力家庭無人種地、因病因殘無力種地、舉家外遷無法種地等問題,借助“合作社+村集體+農戶”這一辦法,建立“縣鎮村三級托管服務協辦體系”,探索出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四種模式(合作社主導模式、“公司+基地+農戶”股份合作模式、“3+X”綜合服務模式和“生產托管+聯農帶農”模式)。
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四大模式的實施,為東源“三農”工作注入了強勁的動能,煥發出勃勃生機,農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雙贏。去年,全縣全程生產托管服務面積3.14萬畝。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已成為東源撂荒耕地復耕復種、糧食播種面積增加和產量提高的主要路徑,有效解決了“無人種地”和“誰來種地”的問題,給糧食生產注入強勁動能與活力。
東源全力推進糧食生產機械化,補齊糧食烘干短板,提高糧食生產服務水平。一是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全年投入100萬元提升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裝備,提高全縣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二是推進水稻機收減損行動。建立水稻機收減損工作激勵機制,促進增產增收,確保顆粒歸倉。三是補齊水稻生產烘干短板。爭取水稻機械化烘干中心項目8個,建成后全縣水稻日烘干能力達750噸以上,保障糧食安全生產。
政策保障 鼓勵發展糧食集約化生產
位于東源縣船塘鎮的東源縣勇華投資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集優質水稻絲苗米種植、加工與銷售的民營企業,該公司目前擁有日烘干量88噸的稻谷烘干設備和日加工能力達60噸的大米生產線。該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科創中心”的模式,種植水稻1000多畝,年產優質絲苗米900噸,產品暢銷大灣區,是東源縣糧食儲備公司的供應商之一。
發展糧食規模化生產經營是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為鼓勵糧食集約化生產,東源出臺了《東源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獎補措施實施方案》等文件,通過以獎代補形式,鼓勵農村土地流轉,進一步激活農村土地經營權,引導農村流轉土地支撐糧食產業發展,促進農村土地合理集約利用、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去年,東源遴選7家條件較好的糧食生產經營主體承擔全縣水稻示范基地建設任務,示范推廣水稻主導品種和農業主推技術,加快打造東源特色優質糧食品牌;全縣耕地流轉種植糧食面積4萬多畝,占種植糧食作物面積的19%。
東源制定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獎罰政策措施,出臺了《關于東源縣耕地保護確保糧食安全的若干措施》,將整治耕地撂荒工作納入各級“責任田負責人”的工作職責,落實獎罰政策措施,每年縣級投入1000萬元用于保障糧食生產和撂荒耕地整治工作,高位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去年,全縣撂荒耕地復耕復種鞏固率為100%,完成省、市下達的撂荒耕地復耕復種任務。
東源不折不扣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全面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強化兜底保障,為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撐起“保護傘”;精準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等政策,進一步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筑牢糧食安全根基;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強先進適用農機具推廣應用,全縣補貼機具61臺(套),農民享受補貼資金60萬元。
■策劃:張松新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黃仲明 曾科 ■組稿:本報記者 李成東 特約記者 藍天明 通訊員 吳斯思 李平 ■攝影:本報記者 楊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