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駱湖鎮推進“工業強鎮、農業大鎮、‘籃球小鎮’”建設
奏響全域振興和美強音
■東源鷹牌陶瓷廠房車間內,生產線加速運轉。據悉,今年該公司產品熱銷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正月十三,東源駱湖鎮江坑村、紅花村舉行“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追龍”民俗活動。
■廣東匯先豐農牧有限公司鮮雞宰殺車間
■東源駱湖鎮小水村文體綜合項目建設進入尾聲,將為村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健身的理想之地。
核心提示
東源鷹牌陶瓷廠房車間內,生產線加速運轉,機器轟鳴,熱火朝天;在廣東匯先豐農牧有限公司,一批剛剛裝好鮮雞的貨車準備發車香港;駱湖鎮小水村文化廣場上,20多位村民正在跳廣場舞……高漲的干事創業熱情,濃厚的大抓項目、抓大項目氛圍,驅動著東源縣駱湖鎮全力奔跑在高質量發展路上,譜寫著現代工業強鎮優美華章,奏響了鄉村振興和美強音。
項目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今年以來,駱湖鎮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圍繞東源縣委、縣政府“拼經濟抓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總體部署,立足工業資源稟賦,搶抓“融灣”“融深”機遇,高質量推進工業強鎮、農業大鎮、“籃球小鎮”建設,以提升基礎設施為基礎,以壯大產業經濟為重點,以提升產品品質為根本,以提升治理效能為保障,盯緊項目建設、企業培育,全心投入抓項目、全力以赴拼經濟,努力以特色化、差異化、多樣化持續推進鎮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山水萬程,步履不停;篤志前行,雖遠必達。全“新”全意謀發展,工業重鎮“輕裝上陣”。下一步,駱湖鎮將推動“百千萬工程”落地落實,以一域之光為縣域高質量發展工作增光添彩。
【謀劃篇】
聚焦高質量發展 做大做強優勢產業
產業向“新”轉型升級,源于駱湖發展思維上的轉變。駱湖鎮是東源四大“工業重鎮”之一,工業企業以新型建材工業為主,鎮內目前有鷹牌、炬成兩家陶瓷企業,有恒昌五金、東南實業兩家鋼鐵廠、石馬輝科水泥廠和廣美建材新材料,共有企業24家,規上企業9家。陶瓷、鋼鐵、五金等是駱湖鎮的主導產業。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1月29日,駱湖鎮召開專題務虛會,謀劃鎮域高質量發展,以政府、各村(社區)和企業為主進行座談,進一步溝通交流,共話合作、共享機遇、共謀發展。企業代表結合企業和行業實際,圍繞政府政策支持、企業用地用工需求、產業鏈轉型升級等方面內容直抒己見,務實建言,為駱湖高質量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鎮委鎮政府表示將圍繞企業家提出的問題,深入調研、找準癥結、創新思路,切實為企業紓困,全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要當好招商引資的‘局內人’,主動對接招商,大力引進現代化高效企業,有針對性地開展‘補鏈、延鏈、強鏈’行動,力爭今年引進企業2家、計劃投資額超2億元。”駱湖鎮鎮長賴偉軍如是說。
今年以來,駱湖鎮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持續服務好鎮轄區內9家規上企業發展,大力支持引導順風光伏、鷹牌陶瓷、東南實業、恒昌五金制品廠等企業增資擴產和技術升級改造,培育壯大廣東匯先豐農牧有限公司預制菜品牌,推動匯先豐乳鴿加工基地落地投產,預計本年度本土企業增資擴產1.5億元以上。
記者近日在廣東匯先豐農牧有限公司看到,今年新增加的乳鴿生產線已經安裝完成。據介紹,該生產線預計6月開始加工生產,產品主要銷往香港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
今年,駱湖鎮圍繞GDP增長不低于6%、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不低于6.5%、糧食總產量增長不低于14%,農業產值增長不低于2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以上的目標,開展“雁歸源”人才專項行動,全面挖掘、盤點鄉賢資源,落實“以村認人、專人包人”攻略,加強與在外企業家、黨政退休干部、學者教授等外出鄉賢人才的聯系,推動鄉賢回歸、項目回遷、企業回鄉,進一步引導“歸雁人才”返鄉創業就業,以發展大會、鄉賢座談會等為載體,引導鄉賢投身家鄉發展,發展并壯大“歸雁經濟”,助力共同富裕。
當前,駱湖鎮正立足資源稟賦優勢,發揮“鏈主”企業資源,通過以商引商、全產業鏈招商、精準招商等形式形成虹吸效應,快速引入和壯大上下游產業鏈,并針對鋼鐵、陶瓷等傳統產業,鼓勵其從粗放式增長向智能化、精細化發展轉型升級,推動產業整體結構逐步提質升級。此外,駱湖鎮還加大盤活閑置土地和廠房資源力度,提升企業集約節約用地水平,重點協助其進行項目引進,因地制宜,優化產業布局,推進綠色發展,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
【產業篇】 牽住項目建設“牛鼻子” 吹響項目建設沖鋒號
“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項目帶動與創新驅動的同頻共振。”日前,在駱湖鎮委、鎮政府的大力協調推進下,在駱湖鎮駱湖村順利征收6.87公頃土地,熱軋鋼筋生產線搬遷建設項目取得新突破。
在鷹牌陶瓷生產加工基地,一批批陶瓷產品正被裝進集裝箱。“目前公司的業務是國內和國外各占一半,國外主要銷往韓國以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鷹牌陶瓷相關負責人林映環說,二季度公司產值預計1.2億元左右。
擂響項目建設“奮進鼓”,吹響高質量發展的“前進號角”。當前,駱湖鎮正在加速推動鷹牌陶瓷分布式屋頂光伏項目立項入庫入統,推動東南實業有限公司型鋼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和恒昌軋鋼生產線及配電工程技術改造項目建設,加快推動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駱湖鎮還發揮區位優勢和深圳鹽田區駐鎮工作隊作用,圍繞新型建材工業等產業鏈頭部企業開展精準招商,力促優質項目落地。今年“五一”期間,駱湖鎮累計開展聯系外出鄉賢活動20余次,共計聯系70余人,進一步推動鄉賢回歸、項目回遷、企業回鄉。
對企服務,沒有最優,只有更優。駱湖鎮建立常態化落實“班子掛鉤聯系企業”制度,當好“金牌店小二” ,持續服務好鎮轄區內9家規上企業發展,大力支持引導順風光伏、鷹牌陶瓷、東南實業、恒昌五金制品廠等公司增資擴產和技術升級改造,積極推動企業洽談施工合同、設備購買合同等簽約事項,加快項目建設進度。該鎮還持續深化鎮黨委書記“首席服務員”、鎮領導掛鉤聯系、企業組團幫扶臨時黨小組等服務機制,細化一企一策幫扶措施,重點解決部分企業建設用地等問題,不斷提升服務效能,當好企業發展的“貼心人”。
此外,駱湖鎮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持續實施“黨員+致富能人”模式,進一步擴大水稻、紅薯、油茶、藍莓等產業種植規模,扎實推進不實耕地、撂荒耕地復耕復種,確保1310畝不實耕地、2800畝撂荒耕地全部復耕復種,扎實推進千畝香蕉園、百畝板栗園、百畝皇帝柑園、百畝草莓圣女果園、百畝辣椒園等5個種植園區建設,打造綜合休閑采摘區;同時著力打造籃球小鎮,謀劃建設籃球主題體育公園、籃球文化主題長廊(一河兩岸風貌帶),舉辦村居、中小學籃球聯賽,發展籃球經濟、特色民宿。
【振興篇】 傾力增進民生福祉 助推高質量發展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在經濟回升向好的關鍵時期,駱湖鎮更加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努力辦好各項民生事業、補齊民生領域短板。
黨建引領強基礎,找準“潛力板”。駱湖鎮黨委書記劉祺躍表示,駱湖鎮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緊緊圍繞“四個紅”,深化鄉村治理隊伍建設,不斷推動基層治理工作高質量發展。
“四個紅”,一是聚焦紅色賦能,助推鄉村治理蓄力提質。先后選派14名年輕干部跟班學習,并建立新入職人員導師制,將全鎮15名新入職人員確定為首批幫帶對象,開設“駱湖大講堂”、年輕干部“夜校”,舉辦鄉村振興、公文寫作、應急業務等專題培訓班,推動干部做到學用結合、知行合一。二是聚焦紅網治理,激發鄉村治理內生動力。劃分為“鎮—村—小組”三級治理網格,充分發揮“雙報到”單位和幫扶單位資源優勢,先后開展共建活動13場和五社聯動主題黨日活動等130多次,走訪調研企業36次,協調解決企業與村民在用地指標、矛盾糾紛方面等問題3個。三是聚焦紅旗競標,打響鄉村治理工作品牌。全鎮33個黨組織和842名黨員作出承諾事項5028件,亮身份、亮標準,舉辦組織生活技能比武活動2次,高標準落實“一諾二亮三比”活動。對九村一居量身定做“一村一策”和分類制定任務清單,著力打造“風貌楊坑”“龍騰江坑”等駱湖特色品牌。四是聚焦紅粉疊加,推動鄉村治理共建共享。以黨建引領為龍頭,推動社會多方面力量參與,形成鄉村治理合力。目前,江坑村慶燈追龍會成功入選東源縣第三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3個村獲評河源市衛生村,2人分別獲得東源縣評選2022年度“雁歸源”優秀鄉賢、優秀信息員稱號,進一步推動鄉賢投身建設駱湖高質量發展事業。
記者近日走訪駱湖鎮小水村、致富村發現,村內文化廣場、村黨群服務中心、村內美化綠化都十分完善,不僅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健身需求,也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劉祺躍說,接下來,駱湖鎮將繼續圍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最現實的問題,傾心傾力謀為民之舉、求利民之實,讓發展實績更有“溫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
記者手記
全力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發展就是硬道理。駱湖鎮堅持以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為導向,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乘勢而上,銳意進取、躬身實干,全力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駱湖鎮全力推進“百千萬工程”,把任務量化到組織、到個人,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工作中,全面鍛造“四有”干部隊伍,展現“競標爭先”干部風采。
駱湖鎮工業基礎扎實,新型建材工業、制造業等已初具規模,如何把底盤做大做強,提速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走出具有駱湖特色的鎮域經濟發展新路子,這是駱湖鎮黨委、政府思考的重要課題。
無論是增加農業企業還是工業企業產品附加值,或是推進產業融合發展,駱湖鎮均在努力推進中。在鎮域鄉村振興規劃中,駱湖鎮創新提出了打造“籃球小鎮·活力駱湖”的發展理念,致力于將一、二、三產聯動起來,催生更多文明鎮、文明村,推動實現鎮域整體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相信在錨定全年目標任務不松勁,以執行者、行動派、實干家的姿態和干勁,加速奔跑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駱湖鎮會跑出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王亞嬌)
■策劃:張松新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黃仲明 曾科 ■組稿:本報記者 王亞嬌 李成東 特約記者 藍天明 通訊員 黃美萍 彭冰 ■攝影:本報記者 楊堅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