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東源縣

東源縣曾田鎮構建“一心五線”旅游空間,打造“風車康旅小鎮”

?下好旅游業發展先手棋 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2023-05-30 10:14:27 來源:河源日報

cacc23e79ffc2ab74dec1fff62964e3e_0530004_001_01_s.jpg

■東源縣上仙湖茶園通過“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解決了當地及周邊農民的就業問題。

898af9c77b2a17912cb335a9951bc136_0530004_001_02_s.jpg

■曾田圩鎮新建的文化廣場為群眾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與健身的理想之地。

f2f7bb13f8ed991262ad737e9cb790a3_0530004_001_03_s.jpg

■曾田鎮外出鄉賢創辦的缺牙山休閑民宿攝影創作基地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游客前來創作與體驗。

38e84eaf3ca7926593af4c87e5acad0c_0530004_001_04_s.jpg

■游客在燕歸來·果酒莊園采摘嘉寶果。該莊園將構建田居度假、藝術文化、康養休閑、戶外拓展等為核心的可持續生長的休閑生態田園綜合體。黃贊福 攝

56420af2eb7fc90ebcec3ad75f364ef4_0530004_001_05_s.jpg

■山清水秀的曾田鎮田園風光

核心提示

缺牙山、冰臼群、楓葉林、嘉寶果……位于東源縣東南部的曾田鎮,依山傍水,自然生態景觀優美獨特,一直備受省內外許多登山愛好者和攝影愛好者的青睞,是休閑康養旅游度假的勝地。

今年以來,曾田鎮認真貫徹東源縣委、縣政府提出的“拼經濟抓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總體部署,圍繞“風車康旅小鎮”發展定位和“一心五線”旅游空間布局,加快補齊短板弱項,大力推動產業振興,打造集紅色基因、國防教育、文化創意、休閑觀光、生態農業、礦坑民宿、知青記憶等各種元素為一體的風車康旅小鎮,擦亮曾田旅游名片,全力實現曾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謀劃篇】 激活文旅融合動力之源

攬山水之幽、得人文之勝。

曾田鎮位于東源縣東北部,其最高山峰在缺牙山蟬子頂,主峰海拔1125米,森林面積有17.0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主要河流曾田河為東江一級支流,境內河長21公里,5條支流水質常年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以上。雨季,缺牙山上云霧繚繞、仿如仙境。

“曾田鎮以‘風車康旅小鎮’為發展定位,規劃構建‘一心五線’旅游空間布局。”曾田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一心五線”即以街鎮社區為中心,構筑燕歸來、楓樹林、缺牙山、“玉湖—橫坑—藍口咸水塘”紅色旅游帶、“橫坑—銀坑—蒲田”綠色生態村五條旅游路線。

基礎設施建設是助推鄉鎮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今年以來,曾田鎮圍繞“風車康旅小鎮”發展定位和“一心五線”旅游空間布局,著力補短板、強弱項、提品質、增效益,對街鎮、205國道、莞曾公路進行改造提升,在205國道鋪設瀝青路面、沿線進行綠化,街鎮統一進行路面和房屋外立面改造,并建設鎮級文化廣場,打造交通便捷、建筑美觀、集吃喝玩樂為一體的街鎮社區。在產業謀劃中,曾田鎮謀劃打造嘉寶果深加工造酒業、新東村楓樹林網紅打卡點、特色生態“兩山”基地、“玉湖文筆塔(華南東江和談第一次談判舊址)—橫坑談判舊址(第二次)—藍口咸水塘談判舊址(第三次)”完整的紅色旅游帶等多個項目,充分挖掘和利用獨特生態資源稟賦,引進優質企業,謀劃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曾田鎮還將打造橫坑村、銀坑村、蒲田村的香菇、木耳、竹筍等特色農業品牌納入年度工作計劃,探索“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注冊品牌商標,上架電商平臺,拓寬銷售渠道,擦亮產業名片,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促進農民增收。同時,曾田鎮切實抓好農業農村工作,狠抓糧食生產,全面推行耕地保護“田長制”,穩定糧食種植面積,落實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確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超1萬畝,糧食產量突破4000噸。

【產業篇】 匯聚高質量發展動能

近日,東源縣曾田鎮舉辦以“打造產業新生態助農增收促振興”為主題的曾田燕歸來嘉寶果采摘文化藝術節活動,不少游客慕名前來體驗現場采摘的樂趣。該活動通過嘉寶果采摘體驗、樹苗認養、曾田特色農副產品展示、鮮果烘焙、樂隊表演、網紅打卡、直播帶貨等形式,為廣大游客提供優質鮮果采摘和休閑觀光旅游體驗,助推曾田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據悉,燕歸來·果酒莊園依托曾田鎮良好的自然生態和農業基礎及水綠人文環境,以嘉寶果種植、釀酒、酶、果醋等全產業鏈為主導產業,農業種養為支撐,通過農業的現代化升級、產業鏈延伸,推動一、二、三產業的聯動與融合,打造集嘉寶果釀酒展示體驗、養生體驗、游客共享綠色有機蔬菜種植為一體的綜合性家庭農場,構建田居度假、藝術文化、康養休閑、戶外拓展等為核心的可持續生長的休閑生態田園綜合體。目前,該項目已為曾田鎮提供各類就業崗位200多個,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預計帶動就業崗位500多個,助力村民增收致富。“企業依托現有的生態自然資源和產業基礎,發展避暑養生、休閑度假旅游業,正在分步驟打造具有曾田特色的鄉村旅游及鄉村健康養生養老產業。”燕歸來·果酒莊園相關負責人說。

目前,曾田鎮的農副產品主要有香菇、木耳、竹筍、嘉寶果、茶葉、枇杷、蜂蜜等。

“今年大約能采摘春茶2000公斤,茶園高峰期用工50人,平時茶園修剪、除草等工作都是聘請當地村民來完成。”東源縣上仙湖茶園技術人員李建斌說。東源縣上仙湖茶園以純自然、原生態為出發點,不使用農藥、化肥,不打除草劑,依據“高山云霧出好茶”的自然規律,以天然健康有機的理念,在仙湖山脈打造綠色生產基地。東源縣上仙湖茶園通過“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解決了當地及周邊農民的就業問題。

與上仙湖茶園隔山而望的河源市天仙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曾田鎮建有茶葉基地1000多畝,該公司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在栽培技術創新、產品深加工和技術推廣等方面開展了全方位的合作,為研發靈芝茶項目和深加工提供了技術保障。目前,該公司經營的茶葉產品包括“圣仙湖”牌綠茶、萬綠紅茶,靈芝產品有靈芝茶、靈芝孢子粉等。

“鎮里通過推動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因地制宜發展了枇杷、水晶梨、檸檬等特色種植產業,形成一批特色產業基地,打造集‘旅游+觀光+體驗’為一體的農旅產業,匯聚高質量發展動能。”曾田鎮相關負責人說。

【項目篇】 打造美麗宜居小鎮

沿著曾田鎮的街道漫步,街邊的缺牙山休閑民宿攝影創作基地格外引人注意,推門而入,里面“別有洞天”。

基地內匯聚了10多個客家文化創作攝影主題實景,包含古法榨油、古法釀酒、古法制糖、炒茶老手藝、磨谷舂碓坊、石磨豆腐、打鐵、老茶館、軍旅劇情電報室、客家婚俗、古風攝影、河塘魅影等,不僅能看到凝聚民間智慧結晶的客家文化場景重現,觀賞琳瑯滿目悠久的客家民俗珍藏老物件,也可以一站式滿足電影、電視劇拍攝需求。

“投入了200多萬元打造基地,免費向市民、游客開放參觀。”缺牙山休閑民宿攝影創作基地負責人李先強說。李先強是曾田鎮人,一位資深媒體工作者,因其聽力殘障,后從事攝影工作。目前,李先強創辦的缺牙山休閑民宿攝影創作基地,受到了全國各地攝影愛好者的關注,不少攝影協會或單位還將攝影課堂“搬到”了那里,實現教學與實踐有機結合。

吃玩一體,在缺牙山休閑民宿攝影創作基地,缺牙山休閑民宿內優質的住宿環境和豐富的客家美食同樣受到廣大游客的喜愛。李先強表示,今年五一假期,客房都是提前被預訂完,若是到年底看楓葉的時候,需要提前一個月訂房。

提到楓葉,這也是曾田鎮獨有的景觀,這里的楓樹基本都長于20世紀50年代,隨著國家封山育林的政策落地,曾田鎮上坑林場的生物多樣性增加,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也得到增強,自然生長的楓樹在生態林里茁壯成長,如今樹高十幾米。每年11月,楓樹葉紅遍山野,吸引了眾多驢友和攝影愛好者前來拍照“打卡”。目前,曾田鎮利用周邊建設用地,進行招商引資,打造新東村楓樹林網紅打卡點,吸引糧食倉儲加工、餐飲、住宿、研學、旅游等企業入駐,并因地制宜打造蒲田村“缺牙山”網紅打卡風景區和玉湖村“五指山”花海景觀。

同時,曾田鎮還深挖文化底蘊,結合黨史學習教育,融入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等元素,打造一條“玉湖文筆塔(華南東江和談第一次談判舊址)—橫坑談判舊址(第二次)—藍口咸水塘談判舊址(第三次)”完整的紅色旅游帶,并依托缺牙山、冰臼群等優美的綠色生態環境,發展生態農業、礦坑民宿、一河兩岸、徒步運動等項目,持續為打造“風車康旅小鎮”蓄勢注能,建設美麗宜居小鎮。

記者手記

疊加融合效應讓“1+1>2”

特色小鎮是我國新時代下的一個經濟發展新引擎、新動力,其快速發展對破解大城市病、助推鄉村振興、完善國家宏觀產業布局、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都有著重要意義。

據有關部門統計,到203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3.71億,2050年將達到4.83億。曾田鎮以“康養小鎮”為發展定位,而康養小鎮以“健康”為出發點和歸宿點,以健康產業為核心,滿足人們健康、養生、養老、休閑、旅游等多元化需求,優質的生態環境是滿足這些需求的基礎條件,目前來看,曾田鎮完全滿足這項條件。

但是,隨著人們對旅游品質的需求不斷提高,傳統的以展示自然資源為主的觀光旅游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如何實現讓人住下來、留下來,更需要曾田鎮持續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城鎮形象,以疊加效應促進文化與旅游等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1+1>2的效果,讓生態小鎮蝶變成游客心中的康養樂園、宜居宜業小鎮。

■策劃:張松新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黃仲明 曾科

■組稿:本報記者 王亞嬌  

李成東 

特約記者 藍天明  

通訊員 葉素培 彭冰

■攝影(除署名外):

本報記者 楊堅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