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文旅高質量發展
激活文旅融合“新引擎”
■位于雙江鎮的網紅民宿梨花屋舍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農歷正月十三,駱湖鎮在江坑村、梅花村舉行“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追龍民俗活動盛況。本報記者 楊堅 攝
■7月1日,2023萬綠湖開漁活動在萬綠湖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千賓客齊聚萬綠湖,共赴東源文旅融合發展盛宴。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農歷大年初三,漳溪畬族鄉中聯村的省級非遺——汶水塘捕魚節。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4月8日,“萬綠客鄉,茶韻飄香”——2023年河源春茶開采暨東源仙湖茶文化節及招商系列活動在上莞舉行。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5月27日,2023東源非遺年系列活動之畬族藍大將軍出巡節在漳溪畬族鄉下藍村上演,現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東源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處處綠意盎然,是全國首批“兩山”實踐創新基地,被省劃定為“生態發展區”,空氣質量常年保持在國家一、二級標準,是廣東省唯一沒有下過酸雨的地區。
萬山成一綠,萬綠成一湖。華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新豐江水庫(萬綠湖)就位于東源縣境內,水質長期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同西雙版納、鼎湖山齊名為北回歸線“沙漠腰帶的東三奇”,集水域壯美、水質純美、水色秀美、水性恬美于一身,370平方公里浩渺碧水,1100平方公里延綿青山,360多個綠色島嶼,在藍天、白云、朝霞、夕陽的映襯下,展現出一幅幅風情萬種的畫卷。
【成效篇】
成功摘取一批
國字號省字號旅游金牌
東源縣是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縣,她的前身是原河源縣的主體部分,可追溯到1500年以前,雖建縣不到30年,但東源已文脈延綿、薪火相傳近1600年,孕育了獨具東源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紅色文化、畬族文化、移民文化、綠色文化和生態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
東源縣于1994年開始以萬綠湖為龍頭開發旅游產業,是我市最早發展旅游產業的縣區之一。經過不懈努力,近幾年來,東源縣以成功創建“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契機,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產業,使其成為東源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今年以來,東源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文旅融合發展,著力建機制、搭平臺、塑品牌,聚焦“五個領域”,以深入開展2023“東源非遺年”系列活動為載體,積極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持續提升旅游文化內涵,助推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賦能“百千萬工程”高質推進,文旅產業加速回暖復蘇,文旅市場迅速活起來、火起來,文旅產業發展風生水起。
目前,東源全縣已建成開放的旅游景區(點)16個、民宿125家,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3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3個,先后榮膺“中國生態旅游大縣”“中國低碳旅游示范區”“全國十佳最具發展潛力的旅游大縣”“中國最佳生態文化旅游名縣”“中國候鳥旅居小城”“廣東省旅游強縣”“廣東省旅游綜合改革示范縣”“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等一批國字號、省字號稱號;萬綠湖風景區及萬綠湖分別獲評“中國天然氧吧”“廣東省十大美麗河湖”。萬綠湖風景區已成為河源旅游的一張名片和“綠美廣東”的形象代表,聲名早已遠揚四方。
【措施篇】 聚焦“五個領域”賦能增效
措施?
非遺文化旺人氣
截至目前,東源全縣挖掘整理并核定公布的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有五大類別26個項目(其中省級5項、市級12項),種類包括民俗、傳統技藝、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等。
如何盤活這筆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賦能文旅高質量發展?東源在全縣范圍內深入開展2023“東源非遺年”系列活動,全力做好非遺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促進農文旅深度融合,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與新活力。全面推進非遺進景區,從4月開始,每月組織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大學生表演隊到景區開展客家山歌、舞龍舞獅等非遺專場展演,讓非遺在景區得以保護、傳承、推廣;鼓勵開發非遺衍生品,充分利用景區商鋪展示傳統手工技藝,讓游客參與互動體驗,使傳統老技藝煥發新活力,推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推進非遺進農村,充分利用各種節日,鼓勵開展農村地方特色活動,切實讓非遺“活”起來,帶動人氣“旺”起來。抓好非遺項目申報,力爭全年新增5個縣級非遺項目、5名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形成1—2個非遺傳播品牌,不斷提高東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見度、美譽度和影響力。打造非遺研學基地,在縣科技文化中心建設非遺研學體驗館,讓非遺“活化石”融入現代生活。
漳溪畬族鄉汶水塘捕魚節、上莞鎮新輪村追龍、藍大將軍出巡節……一場場非遺傳統民俗活動,極大地豐富、活躍了東源群眾的節日文化生活,有力推動了非遺與鄉村振興有機融合,一場場非遺傳統民俗活動極大激發了外出鄉賢、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主觀能動性和內生動力,激活了鄉村全域振興與高質量發展的“一湖春水”。
措施?
文旅融合添活力
亻厓 系客家人,愛吃客家菜,河源嘅豬腳粉同客家釀豆腐,是亻厓 嘅最愛……”6月24日,夜幕剛剛降臨,東源縣仙塘鎮紅光村南園鄉村大舞臺落成典禮暨有藝你就來文藝匯演舉行,一首客家山歌贏得觀眾陣陣喝彩。
搭建南園鄉村大舞臺,用藝術點亮鄉村夜空,是東源及仙塘鎮推動文旅融合發展,賦能鄉村全面振興、鎮域經濟全面發展的創新實踐。
東源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生態文化、移民文化等資源,通過挖掘文化特色、提升文化品牌,大力推進“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實現文化市場和旅游市場蓬勃發展。按照“季季有主題,月月有活動”的工作思路,指導南園古村網紅咖啡館、義合鎮江灣夜市、紅船茶館、新回龍鎮“太空艙”民宿等加強宣傳推介,提升知名度,全力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標;大力推動河源首家“水岸果樹”大型無動力樂園項目建設,打造集農耕文化、高端露營、兒童拓展等于一體的農文旅綜合體,形成春賞花、夏避暑、秋采摘、冬促銷的“人文共融”發展態勢。
措施?
景區創建提品質
7月1日,2023萬綠湖開漁活動在萬綠湖風景區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千名賓客齊聚萬綠湖,共同見證分享漁民豐收的喜悅,共赴東源文旅融合發展盛宴。
舉辦此次活動,是東源進一步擦亮萬綠湖旅游品牌,助力萬綠湖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面推進景區創建提品質,推動縣域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體現。
旅游市場競爭,歸根結底靠品質。東源以A級景區創建為抓手,進一步加強景區建設和管理,創新業態亮點、提升景區層級。以開漁活動為契機,全力推進萬綠湖風景區爭創國家5A級景區,優化服務指導,切實提升萬綠湖風景區整體服務質量和水平,引領帶動全域文旅產業蓬勃發展;對標對表查漏補缺,提升景區環境質量及服務質量,力爭黃龍巖景區早日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加快推進蘇家圍·東江畫廊國家4A級旅游景區整改提升,進一步完善游客中心、停車場、旅游廁所等配套設施,優化景區環境質量和服務水平,確保順利通過驗收;持續發動南園古村、仙湖村、下屯村、黨演村等條件成熟的景區、鄉村旅游點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力爭年內新增國家3A級旅游景區1個以上。
措施?
精品旅游創特色
格桑花海、觀景臺、咖啡屋、阮嘯仙故居、碧道慢行系統及東江壹號驛站……今年春節期間,前來義合鎮下屯村、仙塘鎮紅光村與觀塘村參觀的游人絡繹不絕,成為河源乃至外地游客爭相打卡網紅點。特別是下屯村的格桑花海刷爆朋友圈,成功打造“花海IP”,吸引游客約11.3萬余人次。
精品才能出好產品。東源摸清旅游資源,組建專家普查隊伍,力爭早日完成全縣旅游資源普查工作,同時堅持放開眼界、拓寬空間、整合資源、區域聯動,科學布局康養度假、綠色生態、鄉村休閑等特色旅游業態,讓東源成為生態休閑旅游最佳目的地。致力精品創塑,以生態性、觀賞性、體驗性為導向,將客家文化、紅色文化、畬族文化、茶產業、溫泉康養等資源串珠成鏈,打造休閑康養鄉村旅游新樣板。
措施?
民宿發展立品牌
東源堅持把民宿產業作為延長旅游鏈條、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緊緊圍繞市場需求、游客需求,全域布局、多點發力,走出了一條具有東源特色的民宿發展新路子。
鼓勵民宿積極參與國家民宿等級評定,打造一批精品民宿;優化民宿結構,深挖各鎮特色,堅持差異化發展,打造一批果園采摘、攝影采風、紅色尋根、書畫文創等不同主題特色的創意民宿,力爭年內打造特色化、差異化鄉村旅游民宿點5個以上;加大對高端品牌民宿的精準招商力度,力爭年內招引3個以上民宿項目落地。提升經營效益,引導和鼓勵具有一定收入規模的民宿個體經營戶申請登記為企業,推動民宿納統;加大龍頭民宿培育,鼓勵民宿企業通過豐富業態、延長產業鏈條等方式提高吸引力,推動民宿精品化、產業化、集聚化發展。
■策劃:張松新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黃仲明 曾科 張敬鋒
■稿件統籌:李成東
■組稿:本報記者 李成東 楊堅 馮曉銘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彭冰 修碩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