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融合“一子落” 鄉村振興“滿盤活”
仙塘鎮觀塘村全力打造“人在畫中行”的美麗鄉村,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200萬元
■仙塘鎮觀塘村推窗見綠、出門見景,村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本報記者 鄧宇權攝
■本報記者 曾敏 李成東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肖園
漫步在村中小徑,看公園碧塘清如許,與周邊民房的風貌墻共同連成一道優美的風景線;微風拂過特色民宿群,恰似歡迎遠方而來的游客;出門見綠,推窗見景,口袋公園小而美,黃發垂髫盡情享受家門口的“微幸福”……
這是東源縣“百千萬工程”典型村——仙塘鎮觀塘村的美麗風貌。2023年以來,觀塘村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發展新模式,通過盤活閑置資源、拓寬發展途徑、精準實施項目等一系列舉措,不斷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沿江小村吃上旅游飯
天氣晴好,東江碧波蕩漾,位于東江畫廊碧道旁的群生生態采摘園人頭攢動,游客們正在大棚里采摘草莓、圣女果,享受著春節假日的熱鬧氛圍。
“我們的采摘園種植了草莓、圣女果、有機蔬菜等蔬果,春節期間正好趕上草莓上市,每天都有兩三百人前來采摘,日營業額最高達5000元。”觀塘村村民李貴芳說,2022年8月,他們瞄準東江畫廊發展機遇,在碧道旁建設采摘園,成功引流,如今生意日漸走上軌道。
除了生態采摘園,觀塘村還有自然里營地、東江田覓營地、觀塘公園、農家樂等供人游玩。而觀塘村最有名的還是特色民宿群,曾于2022年參加河源市第四屆鄉村文旅融合創新大賽,榮獲“民宿集聚示范村創新獎”。
走進到吉景安民宿,桃花、李花開得正盛,春日風光正好,一批批來自珠三角的游客“暫居”于此。“我們一家從中山過來,訂了6間房,在這里可以吃上趣味竹筒飯,還能垂釣,處于青山綠水間,別有一番風味。”游客高先生說,在觀塘村游玩體驗感較好,以后有機會還會再來。
趣味竹筒飯、野炊大鍋飯、魚塘捕魚賽、戶外主題趴……各種各樣的游玩項目在到吉景安民宿均能找到。“春節期間,我們的客房入住率達80%以上,日營業額超5000元。”該民宿負責人李堅說,他們還聘請了10名工人,月薪4000—6000元,帶動村民就業。
據悉,為了進一步美化到吉小組的生態環境,吸引更多人前來游玩,觀塘村村“兩委”正在平整到吉廣場的2萬平方米土地,準備種下黃花風鈴木、紫花風鈴木、臘腸樹等,屆時,整個到吉廣場將成為一片花海。
盤活資源鼓起村民“錢袋子”
觀塘,山清水秀,風景如畫。如何讓美麗鄉村轉化成美麗經濟,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又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這是一直擺在村“兩委”面前的問題。
“早在2015年,我們村就瞄準光伏發電項目。經過多方努力,成功引進了一個光伏發電項目,建起了太陽能發電站。”觀塘村黨總支部副書記李輝鵬介紹,該光伏項目總裝機容量300千瓦,不僅解決了集體用電開支問題,每年還增加20萬元的村集體收入。
不僅如此,村“兩委”通過從村民手中集約閑置、低效、存量土地約90畝,市場化運作向社會招商引資,成功引進3家企業,帶動當地勞動力就業100余人。同時,充分利用山地資源,整合1萬多畝集體山林,以集體入股的方式出租給企業種植水源涵養林、經濟林、藥材、油茶等,并簽訂合同約定租金增長幅度。
如今,觀塘村村集體收入已超200萬元,村民不僅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而且還有田租、山租、分紅增加收入,收入來源愈發穩定,“錢袋子”也越來越鼓。
產業融合“一子落”,鄉村振興“滿盤活”。觀塘村將立足“百千萬工程”典型村發展機遇,不斷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做好“鄉村+”的各類文章,不斷邁出農業農村現代化新步伐。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