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東源縣

給耕地保護貼保護膜 為農業生產裝千里眼 助農業芯片升級 今年糧食播種面積將不低于38萬畝

東源“智”守糧倉

2024-03-21 10:10:00 來源:河源日報

image.png

■昨日,在東源縣春耕生產現場會上,各款農機進行作業演示。

40108e0ecb8ad48d4c58e81eb39f027e_hyrbs0321005_001_02_s.jpg

■東源縣柳城鎮下壩村萬綠智慧無人農場,農耕機在田間翻耕水田備耕。

35df26c2d4ddf61d7b663b94bfa4c7c1_hyrbs0321005_001_04_s.jpg

■2022年2月,我市首個智慧無人農場在東源縣省級絲苗米產業園——柳城鎮下壩村智慧農業示范園建立。

春分時節,東風吹暖,雨潤新苗,春播春管進入關鍵時期。東源的田間地頭,高標準農田建設已實現田路相通、農機通暢,機械化插秧、無人機植保等“黑科技”助農也日漸走上軌道,處處展現著美麗的春耕畫卷。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數據顯示,2023年東源全年糧食種植面積達38.3萬畝,產量15.43萬噸。

昨日,東源不誤農時推進春耕春播,乘勢而上舉辦全縣春耕生產現場會,全力以赴做好春耕農資儲備工作,確保農資供應貨足、價穩、質優,為全年農業生產開好頭、起好步,打下堅實基礎。

緊盯關鍵農時

強化糧食保障措施

三月好春光,田間農耕忙。東源縣駱湖鎮下歐村的田野里農機轟鳴,種糧大戶歐玉興正駕駛著旋耕機在田間穿梭,準備為水田披上“綠裝”。

“目前我們合作社年復墾面積達1850畝,年種植面積達483畝,發展農戶年種植面積達172畝,基本采用機械化生產。”東源縣永興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歐玉興說,從傳統農業到機械化生產,他越干越有勁。2019年至今,他籌集數十萬元資金購置各類農機,為村民們提供耕種、植保、收割、種植技術指導等生產服務。

春耕能夠順利開展,離不開東源的提前謀劃。去年12月,東源通過開展“千塘萬渠”清淤行動,動員黨員、干部、群眾在全縣范圍內清理農田灌溉渠道,為春耕灌溉疏通“動脈”。站在溝渠中,康禾鎮仙坑村村民葉建文忙得滿頭大汗。他說:“村里說要開展清淤行動,大家知道后都非常積極,拿著鋤頭就來了。淤泥清除后,可以通過溝渠引水到稻田,解決農忙時節引水不易的難題。”

東源搶抓春耕備耕關鍵農時,提早謀劃相關工作,細化落實糧食生產任務。目前,該縣已將糧食播種面積不低于38萬畝,產量不低于15.4萬噸的目標任務下達各鄉鎮,分解壓實到村居、種糧大戶。

為了確保目標任務如期完成,東源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廣播、網絡、新媒體等途徑,宣傳金融支持春耕備耕政策,要求各涉農銀行機構立足職能定位和自身優勢,備足信貸資源,加強走訪對接,及時滿足農資、農機、農技產供銷和各類涉農主體的融資需求。

要想穩定糧食供應鏈,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東源糧倉”,良田的配套十分重要。耕地方面,東源“長牙齒”的硬措施正在逐步見效。“目前,全縣建成高標準農田16.5萬畝,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效遏制耕地‘非糧化’。”東源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不僅如此,東源還加強耕地拋荒整治,依法推進耕地流轉,促進耕地復耕復種,發展糧食生產。

如何為耕地保護再上一重保護網?2022年底,東源縣推出“自然資源網格化管理田長制”,將耕地納入網格化管理,落實耕地保護屬地責任、田長責任,消除了責任“中空層”。

“黨政同責,明確責任,壓實到每一級田長、每一個人,在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上動真格、見實效。”東源縣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各鄉鎮的耕地根據行政體系劃定耕地網格,各級田長信息與相應的區域耕地網格相匹配,落實責任人,明確耕地責任范圍,真正建立起“人地對應”關系,確保耕地保護有名、有實、有效。

如今,該局已經全面推進該項工作落地運行,共有四級田長287人,他們還將廣泛發動基層黨員干部,共同守護東源的責任田。

聚焦高質高效

助力農業轉型發展

耕地有了,誰來耕?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勞動力外流,農村如遲暮老人,活力漸失,更別提創造力了。

為解決“耕地誰耕作”的問題,東源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獎補工作,目前已獎補資金2504.5583萬元,獎補流轉土地面積1.9619萬畝。有了獎補資金的加持,東源縣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干勁更足,他們將過去“零耕碎種”變為集約化管理,生產品種、作業時間、耕作水平都得到了優化和提升,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活力。

東源縣柳城鎮下壩村土地整合后,一改土地零散布局,具備連片耕作的條件。廣東萬綠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鍵寬想到了利用農業高科技進行農場集約化管理,連片耕作水稻。

王鍵寬制定了“公司+農戶”這一模式,推動下壩村產業發展。華南農業大學針對智慧農業開展的技術研發、應用和示范,又與王鍵寬的想法一拍即合,他們共同打造了萬綠智慧無人農場,高科技農業從設想變成了現實。

“我們的無人農機設備,通過對稻田打點定位,基于北斗導航的技術,規劃最優耕作路徑,可以自主完成旋耕、激光平地、播種、增硒、施肥、收割、運輸等作業。”王鍵寬說,他們不斷深化與中國工程院羅錫文院士團隊的合作,正在逐年增加“科技含量”。未來,大家看到的農田將全面覆蓋空天地感知系統,直接為農民服務,讓物聯網成為農業生產的“千里眼”。

萬綠智慧無人農場只是東源推進農業機械化的一個縮影。為了加快農業轉型發展,東源加大農機推廣力度,做好農機購置補貼工作。據悉,2023年,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9.96萬千瓦,新增拖拉機18臺,總數達3324臺;新增聯合收割機14臺,總數達518臺;新增插秧機5臺,總數達37臺,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1.75%。

“盡管我們正在大力實施農業生產機械化,但仍然存在種植知識匱乏、技術滯后、設備不足等問題,部分農民出現了‘不會種、不想種、不敢種’的顧慮,作為農業部門,我們一定要解決這些問題。”東源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說,為此,他們組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組建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

據悉,去年,《東源縣2023年度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項目實施方案》出臺,要求2023年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分別由6個全程托管能力強的服務主體負責實施。該縣以農業生產托管為主要形式,建立完善農業生產托管協辦體系,整合分散服務資源,規范補助方式和補助環節,2023年已完成生產托管面積2.4萬畝。

科技的投入與生產托管的本質是讓農業取得更好成效,而農業的發展卻離不開農作物的生長。為守護“一株水稻”,東源筑起了針對病蟲害的“鋼鐵防線”。該縣根據病蟲害發生發展動態,結合歷年發生情況及氣象因素進行科學分析,適時發布農作物病蟲情報,有效指導農民群眾適時開展病蟲害防治。

種業提升

攥緊農業高端“芯片”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農業發展的命脈,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基礎。

3月8日,走進東源縣柳城鎮下壩村萬綠智慧無人農場,一粒粒冒著白芽的稻種均勻地平鋪在育秧田中,村民們正忙著給秧苗覆蓋薄膜。這一株株亟待“出關”的秧苗,便是航天育種水稻華航香銀針。

“經省、市農業專家現場測算,華航香銀針畝產超千斤,比普通水稻產量高5%左右。”王鍵寬說,現在該公司正在育種育秧,準備種下彩色稻田畫,預計5月左右即可成型,向世人講述萬綠智慧無人農場結緣航天水稻的故事。

同樣扎根于這片農場的,還有深兩優898、玖兩優429,這些優質水稻畝產均超千斤,而且雜交稻種子市場價每斤約30元至40元,遠高于普通干谷的價錢。

此外,隨神舟十三號在太空遨游了183天的“火豆”花生種子也“安居”于此,這是廣東首次從當地選種再回到當地培育的太空種子,科研人員已對其進行了性狀觀察,將為全國花生育種提供新的靈感和啟發。

東源攥緊農業高端“芯片”的舉措不僅是引進航天水稻、航天花生種植,還利用深圳幫扶力量進入更廣闊的“種子世界”。去年11月,“深圳農場”創建揭牌儀式的舉行,標志著萬綠智慧無人農場、深圳市稻可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東源縣圳興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聯手打造的“深圳農場”項目正式落戶柳城。

“我們將借助深圳力量建立的銷售渠道,將優質的‘航天絲苗米’打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爭取年銷2000噸,單項收入超4000萬元。” 東源縣圳興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盧海良表示,“深圳農場”還將推動東源縣創建省級制種大縣,優化種業布局,形成以制種大縣為核心的區域化、專業化、規模化種子生產體系,提高種子生產的集中度和規范性,保證種子的豐產性、穩產性、適應性、高抗性、米質好,提高種子的供應能力。

迎戰春耕,東源縣農業農村局積極開展種業提升行動,進行種質資源普查。截至目前,在東源經營的水稻種子備案網點91個,委托代銷備案10個,經營不分裝備案273個;出動檢查人員133人次,檢查種子經營門店46家次,縣級轄區種子經營門店覆蓋率65.7%。

科技創新涌進鄉村振興大潮,農業產業提質增效正在推進中。立足新起點,東源將錨定糧食播種面積不低于38萬畝、產量不低于15.4萬噸的目標,推動2024年3.8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推進農業“雙強”行動,打好“糧食保衛戰”。

■策劃:張松新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黃仲明 曾科

■組稿:本報記者 曾敏 李成東 楊堅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吳斯思 彭冰 修碩

■攝影:本報記者 楊堅 鄧宇權

■稿件統籌:李成東

    上一篇:為群眾挽回損失31萬元
    下一篇:沒有了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