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茶山打造成“綠色提款機”
東源全力以赴推動茶葉年總產值突破12億
■昨日,在藍口鎮礤頭村的碧湖山生態茶園,20多名采茶村民拿著籮兜,穿梭茶林之間,搶抓時令,將“春天”裝進茶簍里。一芽一葉,蘊藏春色,勾勒出一幅景美人和產業興旺的怡人畫卷。本報記者 楊堅 攝
■本報記者 曾敏 李成東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蘇道華
春氣萌動,東源6萬畝茶園陸續進入采摘期。綠油油的茶山層層疊疊,生機勃發,采茶工人們腰挎茶簍,穿梭在茶葉綠海中采摘新葉,將春天的“綠意”收入囊中;茶葉加工大戶及時攤放、殺青、揉捻、烘干……經過十余道工序,成品綠茶茶香四溢。
“當前正值仙湖茶采摘的黃金期,上個月就有不少顧客來電詢問、預定我們村的茶葉,訂單已排得滿滿當當。”上莞鎮仙湖村黨支部書記曾云科說。
今年,東源將繼續推動茶產業發展,不斷擴大茶園規模,全力以赴推動全縣茶葉種植面積達到6.3萬畝,產量新增150噸,總產量突破2700噸,總產值突破12億元。
綠色紅利逐步釋放
東源種茶歷史長達千年,每一片茶葉,都沐浴著莽莽茶山中的陽光雨露。“綠色”,早已成為東源茶葉的主題色。
“我們非常支持農產品進行‘二品一標’認證,通過認證的茶企或加工作坊可獲得一定的獎補資金。”東源縣有關負責人說,經過不懈努力,去年東源新獲得全國首批生態低碳茶園2個,他們采用無污染的種植方式,多方位降低投入成本,達到了穩產量、增效益的目的。
目前,東源以綠色生態為基礎,著力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茶葉全產業鏈:組建服務東源的產業專家團隊開展種植、加工、品牌創建等技術服務;支持引進或招商規模企業落戶東源,參與茶產業發展……隨著提升綠色有機供給能力的開展、綠色有機獎補政策的落實、綠色有機市場監管的加強,“綠色”的紅利正在逐步釋放。
“我們選用龍井43號、臺灣金萱等茶樹品種,不施肥不打農藥,鮮葉品質上乘,生產全程不落地。”河源柳上美人農業生態有限公司負責人吳粵卿說,憑借綠色這一優勢,柳上美人紅茶連續多年榮獲全國名優茶金獎,并在市場上被越來越多消費者認可。
興茶行動強勢開啟
立足當下茶業經濟現狀,千個產茶縣、上百個茶葉區域公共品牌并驅爭先。在時代大潮下,需求變革、提質升級已然成為茶行業乘風而試的關鍵一步。2024年,東源的茶業消費市場將走向何處?
今年,東源將產業規模、主體和品牌作為推動茶產業提質增效的重點。“我們計劃發布并執行東源仙湖茶的種植及加工地方標準,不斷完善茶園基礎配套,建設數字化、綠色化的生態茶園。”東源縣有關負責人介紹,該縣還將重點扶持市場帶動力強、規模大的龍頭企業聯營重組、合資合作,強化茶葉經營主體與茶農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組建“東源仙湖茶”集團有限公司,實現長足發展。
如何創新市場營銷渠道,提高品牌綜合影響力?東源舉措滿滿,通過加強區域公用品牌授權企業與大型批發市場、電商平臺的對接,拓展線上線下銷售渠道,以直播帶貨、短視頻帶貨等形式開展茶葉網上銷售。
據了解,東源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萬元的專項扶持資金支持茶產業發展,以此吸引更多茶類的生產經營主體落地,整合各級資金加大品牌宣傳推廣及文化投入。可見,在尚未可知的茶行業未來中,東源的茶產業與品牌布局已經蓄勢待發。
品牌建設高效推進
去年12月30日,東源縣2023年茶產業博覽會暨“粵茶杯”第十五屆廣東省茶葉質量推選頒獎典禮系列活動舉行,通過舉辦“東源仙湖茶”杯斗茶大賽、河源市首屆“仙湖潮飲”新式茶飲創意大賽等賽事,讓“東源仙湖茶”借勢出圈。
優質茶葉品牌是助推“東源仙湖茶”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牽引器”,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搖錢樹”。如何讓“東源仙湖茶”這一區域公用品牌走向全國?東源將持續推動“東源好茶進灣區”系列宣傳活動,積極參加國家、省、市有影響力的展會及評比;結合縣級營銷展示示范中心項目建設,組建統一質量檢測、品牌形象、產品包裝的區域品牌運營中心,嚴格市場準入;整合現有資源,借助抖音、微博、視頻號、網絡影視等新型傳播媒介和“網紅”擴大傳播空間,擴寬“東源仙湖茶”的銷售渠道。
東源茶產業在探索中不斷成長,先后在國家級大賽“中茶杯”榮獲1項“特別金獎”,省級賽事“粵茶杯”榮獲2個特等金獎、11個金獎、24個銀獎、8個優勝獎的優異成績。
如今,“東源仙湖茶”正在成為“優等生”,爭取躋身“國家隊”,其影響力不斷擴大、營銷不斷完善、品牌價值不斷攀升。未來,東源將堅持“生態高效、特色精品”目標定位,致力推動茶葉品牌培育,精益求精做優產業鏈條,讓茶農共富之路越走越穩。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