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河源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獻智獻策
灣區時代,群雄競秀;東江之畔,高新閃耀。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呼之欲出,國家級戰略機遇就在眼前。河源國家高新區如何搶抓這一戰略機遇,全面對接大灣區發展要素,強化“國字號”品牌更大效應,以助力打造以產為主、產城融合的產業新城、科技新城、幸福“心城”?
7月30日,“灣區時代·園區之變”——2018河源國家高新區發展高峰論壇舉行。眾多知名智庫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密集發聲,為河源國家高新區積極融入大灣區、構建現代高端產業體系獻智獻策。同日,郭萬達、劉祥、魏達志、孫不熟4位專家被聘為河源高新區顧問。
粵港澳大灣區研究專家、綜合開發研究院(深圳)常務副院長、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郭萬達:
力推建設深河戰略新興產業走廊
現在我們講的粵港澳大灣區, 絕對不僅僅只是9+2城市,更重要輻射到粵東西北,甚至是泛珠和一帶一路,輻射的范圍廣,帶動的面積很廣。從這個角度來看,將來大灣區還會有很多的“新區”,河源本身就是在這個大灣區里面,在輻射里面,在帶動里面,在新區里面。
在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河源高新區應該如何自我定位?粵港澳大灣區現代化產業布局中,要重點打造“兩廊一圈”,這“兩個廊道”,一個是廣深科技創新走廊,這個已經列入省發展規劃;另一個就是“深河戰略新興產業走廊”,我們要積極推動促成。
即將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更加注重實體經濟的發展,構建高質量發展下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未來世界智造中心、服務貿易中心。對河源來說更關鍵的是,粵港澳大灣區現代化產業布局有一條符合河源發展的產業走廊——“深河戰略新興產業走廊”,從深圳到惠州再到河源,形成階梯層次、成本更低、發展后勁更強的戰略新興產業協同和集群。這條走廊更具特色,可能某種程度上來看將來接受輻射的程度、外溢的程度會更強。這跟我們整個大灣區的現代體系的產業要求有很大的關系。
粵港澳大灣區更加重視創新,建設全球科技產業的創新中心。大灣區各個城市,都應把創新放在一個很重要的地位中,創新是開放的,而且創新一定是跟你的產業體系高度地契合、吻合。河源高新區,同樣也需要通過科技創新,對接利用廣深港科技創新優勢和資源,匯聚高端人才,為河源高新區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省政府參事、深圳市決策咨詢委員、深圳大學產業經濟研究專家魏達志:
找準全國唯一性戰略定位
打造引領要素集聚的制高點
大灣區是現在人類最能夠聚集先進思想、聚集高端產業、聚集優質要素、聚集一流人才并且宜居宜業的地方。市場經濟中,越是優質的資源要素,越是流向最有特色的戰略高地,粵港澳大灣區就是要搶占世界的制高點。
在大灣區背景下和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中,河源不僅要融入“一核一區”,而且要介入“一帶”,發展開放性經濟和海洋經濟,河源同樣有機遇有能力,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手腳束縛住,這是河源應有的歷史選擇。
河源要找準戰略性定位,在全國版圖中、在廣東省版圖中、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版圖中,河源分別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如果具有“第一”和“唯一性”優質要素就會往你這里流動,否則,優質要素看見你沒有鮮明的定位,他的流動將會是盲目的。
現在政府有兩類投資,一類就是基礎設施投資,第二類是上級政府指定型的投資。但是政府最陌生的就是對于新型項目的設計,這就是涉及到了一個概念叫做“資源配置”。資源配置導致的效果是和招商引資完全不同的,因為政府是資源配置的主體,應站在一個主體的位置上進行項目設計,缺錢配錢,缺項目配項目,配人才配人才,缺技術配技術。只要有好的項目設計,資金來源不是問題。
中國住房政策與房地產市場研究專家,首屆深圳市房地產中介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郭建波:
發揮“飛地”制造優勢
打造宜居宜業新城
郭建波從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的產業發展之路,進一步講述了產業地產在園區轉型、園區發展、園區城市化中的作用,給出了在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河源高新區的騰飛之策。
一是要有擁抱粵港澳大灣區的時代意識,以政策激勵為手段,加快融入灣區。
二是要發揮“飛地”制造優勢,抓住企業轉型升級機遇,逐步優化產業格局。
三是要以提升園區運營服務為重點,打造產業生態鏈,服務企業發展需求。
四是要以產業資源為評價標準,實行政企合作招商,政府不做招商隊長,而是讓企業發揮產業優勢,兩者優勢互補,形成產業地產資源化運營。
五是要以優勢資源稟賦為基礎,布局未來產業格局,形成差異化競爭。
六是以人為本,打造宜業宜居的高新新城。
區域發展規劃和產業規劃專家、國家注冊咨詢工程師劉祥:
五方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
兩個方向做大產業量級
在實施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背景下,河源高新區面臨的機遇以及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劉祥用8個字來概括:“融灣聚力、創新河源”。 粵港澳大灣區是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體系構建的,這也是指導河源高新區未來發展的一個總的指導思想。
河源高新區要積極融入灣區、擁抱灣區,就要齊心協力謀發展,其中要緊緊圍繞一個發展核心動力——創新,要積極利用資本和技術,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根據去年最新的產業轉移態勢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中的新興產業出現較強的外溢趨勢,尤其是電子信息產業、新能源產業、軟件信息服務業等。其中,深圳南山區高端產業外溢的態勢表明,43.2%的高新技術企業有向外地搬遷的計劃,生產轉移是外溢的主要方式。
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圈的資源外溢,廣東多個城市已有動作。河源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東北部核心城市,乃至河源高新區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新興產業大平臺,該如何積極行動?
河源高新區可以從5個方面進行積極對接。
一是觀念對接。河源高新區要解放思想,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發展理念,包括市場化管理體制、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等,要有開放型理念和格局。
二是產業對接。在產業分工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產業基礎以科技創新為主,河源高新區以原始創新和生產制造為主,實現灣區總部研發、河源生產制造的錯位發展。河源高新區要做大產業的量級水平,堅持引進和培育兩條線同時發展,即大力引進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轉移產業中,符合河源高新區特色發展的產業,注重培育優化特別是扶持中小企業成長,其中政府部門可以做的事包括構建科技金融體系、產業孵化加速平臺、園區運營平臺等。
三是交通對接。抓住粵港澳大灣區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契機,通過高鐵和鐵路等實現交通聯通,實現同城化發展。對外交通格局方面,贛深高鐵通車后,河源高新區與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的距離將大大縮短。對內交通脈絡建設上,河源高新區要加快完善內部暢達便利的通勤網絡。
四是政策對接。河源高新區要學習借鑒其他園區的創新發展政策,包括招商、產業扶持、產業基金、金融等。深圳出臺支持新興產業用地(m0)政策,形成了新型的土地業態,吸引了全國不少城市的關注。
五是公共服務對接。要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后花園和戰略拓展區,河源高新區要花大力氣完善針對所需人才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
區域經濟與城市研究專家,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廣州市房地產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孫不熟:
河源要與大灣區城市實現三個聯動
在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河源如何定好城市站位,河源高新區的發展趨向如何?孫不熟從美、德城市研究對比入手,從全球城市尤其是發達地區城市的興衰演變歷史,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之間的合作與競爭,給出了思考和見解。
河源要登上粵港澳大灣區這一高速行駛的列車,就要做到交通基礎設施聯動、產業聯動、觀念聯動,實現與先進沿海地區共振前進。
博士俱樂部揭牌成立
本報訊 30日下午,2018河源高新區高峰發展論壇分論壇在智匯谷孵化器大樓舉行。
分論壇舉行了博士俱樂部揭牌簽約儀式,這是河源高新區乃至全市吸引高端人才采取的又一創新舉措。
園區內企業博士及外聘專家以博士俱樂部作為交流平臺,定期或不定期地通過各種沙龍活動,促進博士人才之間的相互學習、共同提高;促進不同專業人才之間的相互合作,有利于事業發展;聯合博士人才普及科學知識;協調專業人士優勢互補,共同咨詢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為園區發展出謀劃策,更好地服務和回報河源高新區。
一個地方要實現創新發展,人才是關鍵,博士人才更是其中的稀缺資源。河源高新區有關負責人表示,希望博士俱樂部充分發揮博士的智力優勢,關注并服務園區企業創新發展,為企業排憂解難;帶動一批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進駐扎根園區,推動園區產業發展和進步。
分論壇還與一批入駐企業舉行了簽約儀式。深圳市三禾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園區運營商入駐智匯谷孵化器園區。
文/圖 本報記者 鄧燕琴 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