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國家高新區:
產城共融促發展 昂揚奮進譜新篇
■江灘公園是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位于河源國家高新區的大塘小學可提供2100個學位
■城市濱水公園是市民觀景、休閑的“黃金地帶”。
■11月18日,卓翼科技(河源)項目正式投產,全面達產后年產值預計超百億元。
河源國家高新區航拍圖
城市為產業提供服務,產業為城市集聚人氣。作為我市產業集聚高地,近年來,河源國家高新區對產業、人才的吸納力同步提升。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有力地推動河源國家高新區加快“鏈”接粵港澳大灣區,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澎湃動力。
產業功能定位日益清晰,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城市品質不斷提升,民生保障更加完善……回顧過去一年,河源國家高新區奮力譜寫創新創業、銳意進取、大步發展的篇章,踏出昂揚奮進的鏗鏘足音。
如今,河源國家高新區正結合實際,搶抓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更新迭代、加快外溢的歷史機遇,全力落實好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的打造千億級產業園區和跨江融合發展等重點工作,堅持產城共建,推進產城共融,實現又快又穩高質量發展。
產業引領
錨定千億級產業集群目標 加速打造“融灣”“融深”橋頭堡
日前召開的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河源將牢牢把握高鐵時代帶來的產業發展機遇,系統優化產業結構,主動承接現代產業延伸,著力打造一批千億級、百億級產業集群和產業園區,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加快構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為高質量發展夯好基、壘好臺。
河源國家高新區正圍繞打造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目標,強化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主陣地”作用,做大做強卓翼科技、西可通信等龍頭企業,強化產業鏈招商、補強產業鏈條,當好打造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主力軍。
制造業的發展需要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交通條件。河源國家高新區位于市區南部,距廣州、深圳、東莞均在200公里以內,是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的前沿地帶,是粵東北陸路交通樞紐和連通珠三角與長三角的“黃金通道”。
“選擇河源,就是看好河源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融灣”“融深”的發展機遇。”卓翼智造(河源)項目企業代表、深圳卓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興舫表示,河源國家高新區是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的首選之地。這里生態優美、區位優越、產業集聚,城市配套完善,投資氛圍和營商環境非常好,是個宜居宜業的寶地。
卓翼科技(河源)項目于11月18日正式投產,這個投資總額50億元的項目,是河源市近年來投資額最大的電子信息項目,半年內實現簽約、動工、投產、上規,刷新了全市產業項目建設速度。該項目包含研發、制造和銷售通訊、計算機、消費類電子等3C產品的研發、制售,預計項目全面投產后,年產值可達100億元,年納稅3億元,可帶動就業2萬多人,將為河源打造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注入硬核動力。
卓翼科技的落戶并非偶然。當前,河源國家高新區正全力培育招商引資新模式、新基礎,以不斷升級的營商環境,吸引優質企業聚集,帶動產業集群發展。河源國家高新區正借助生態優勢和資源優勢,加快推進水產業園規劃建設,推動農夫山泉三期、碧優選等項目建設,當好打造百億級水產業集群建設者。同時,隨著華益盛一期項目的正式完工,河源國家高新區將進一步推動深河國際模具城項目全面投產,加快做大做強精密制造產業,推進百億級機械與模具產業集群建設。
下一步,河源國家高新區將聚焦提升產業鏈競爭力,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強化創新驅動,發揮產學研平臺作用,不斷完善現代招商體系,提升招商引資質量,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拓寬空間
拓展平臺發展空間 繪就跨江融合“行進圖”
在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更新迭代、加快外溢的過程中,河源國家高新區不只是扮演“承接方”的角色,更尋求與鄰近區域共同協作,破解產業轉移中的“轉承、蛻變與聯動”三個關鍵詞。
河源國家高新區經歷18年的快速發展,取得了非凡的成績。進一步提升自身發展水平,構建區域協同發展、產業共建共享的格局,一直以來都是河源國家高新區的發展目標。
河源國家高新區既處在鏈接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又與江東新區隔江相望。從隔江對望走向跨江融合,將有利于兩地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一體化體制機制。當前,河源國家高新區正謀劃與江東新區緊密合作,協調聯動,采取滾動開發模式跨江規劃建設高新區擴展區,與規劃中的深河科技園一體化開發,形成產業集群跨江協同發展格局,為園區提升產業能級創造巨大空間。
接下來,河源國家高新區將加快完成規劃工作,聚力實施擴展區起步區開發建設,確保跨江融合發展工作取得良好開局。同時,河源國家高新區進一步拓展深河特別合作區試驗區模式內涵和創新,以更開放的思路、多元化投融資方式啟動二期開發,進一步拓寬發展空間,為全省區域產業共建探路。
聚才引智
創新引才留才機制 釋放人才集聚“強磁場”
“獲得獎勵是對我扎根高新區、扎根教師行業的莫大鼓勵,我將不斷加強學習,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學歷和能力,為高新區教育事業貢獻力量。”近日,歷史教師陳思嫚獲得了來自河源國家高新區的獎勵資金。
產業發展,人才是關鍵。今年12月,河源國家高新區發放了獎教獎學資金253萬元,獎勵319人次。其中發放優秀畢業生獎勵資金63萬元,獎勵87人次;發放優秀班主任獎勵資金58萬元,獎勵149人次。這正是河源國家高新區高度重視人才工作的一個縮影。
過去一年,河源國家高新區積極開展人才服務體系建設,建立人才服務隊伍,設立人才服務清單,把人才生活、醫療、教育、配偶就業、素質提升等方面需求作為人才工作的優先抓手,通過人才激勵政策和經費投入,為人才工作開展提供堅實保障。
比如,在贛深高鐵開通之際,河源國家高新區出臺了一項“你坐車、我報銷”的引才留才政策:支持灣區人才來河源“候鳥式”辦公,對于在河源國家高新區工作的企業高管,給予乘坐高鐵往返河源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費用補貼,每人每年可享補貼最高達1萬元。
對于河源市藍海米克模具刀具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建銅來說,這個消息無疑是好上加好。“公司平均每周有30至50人次在深圳與河源之間往返。”黃建銅表示,每周開車回家,對于工作節奏本來就很快的企業高管來說是很累的事,費用也比較高。而隨著贛深高鐵的開通和補貼政策的落地,“候鳥”們回家就方便多了。
民生保障
不斷優化公共服務 打造高質量產業家園
產業引領和跨江融合的發展規劃,為河源國家高新區提升城市功能、激發發展活力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在此基礎上,能否留住產業、發展產業,取決于城市能否給人們提供更好的生活。為此,河源國家高新區聚焦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城市,始終堅持實事惠民,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走進河源國家高新區,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道路寬闊平坦,一片片綠化區域綠意盎然……正在建設中的白鷺島公園四面鄰水,宛如一條彩帶漂浮于東江之上,公園的行道樹高大挺拔,不時還有飛鳥掠過水面,處處生機勃勃。
產業興,家園興。為辦好年度“十大民生實事”,今年以來,河源國家高新區加快中央活力區公園項目建設,推動白鷺島、江灘公園、濱水公園及附屬體育運動設施、萬里碧道、體育館、停車位建設,為園區群眾打造更多美麗舒適的休閑空間,吸引了大量人氣。完善市人民醫院深河門診部醫療設備條件,扎實開展疫苗接種等重要防疫工作,方便群眾就近就診,為園區群眾大健康保駕護航。建設2處鄰里中心和2處公共文化驛站,受到廣泛好評。新增接駁贛深高鐵的快速公交專線1條,河源國家高新區至大學城(免費)、市商業中心2條快速公交專線和區內2條免費公交循環線路,提升園區出行便利程度。組織好電音啤酒節、周末河岸音樂會等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體活動,營造和諧有活力的園區文化。
同時,為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河源國家高新區常態化開展“美好家園你我共建”活動,動員社會、市民共同參與社會治理、民生建設,共謀發展、共辦實事、共享幸福心城。
落戶河源國家高新區的李軍翔一家,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上學問題。“之前孩子在深圳福田區讀民辦幼兒園,收費較高。現在孩子來河源上小學一年級,我們比較擔心學費問題。”讓李軍翔沒想到的是,孩子就讀的大塘小學,師資力量強,收費也不高,還有免費午托晚托服務,解決了家長上班與孩子放學不同步的難題。
“接送孩子也方便,學校離我上班的產業園只有500米。現在來高新區工作的人越來越多了,餐廳、商場和超市也紛紛建起來了。”李軍翔表示,他正計劃在河源國家高新區購置房產。
“醫院建起來了,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美,每天晚上還能去城市濱水公園散散步、健健身,日子越過越紅火,我們打心底里高興。”來自源城區埔前鎮高埔村的劉武軍,見證了家門口的荒蕪土地一點點變成現代化國家高新區的過程。劉武軍表示,隨著配套設施越來越完善,未來的河源國家高新區讓大家充滿期待。
■文/本報記者 雷宇爍
特約記者 聶燕民
■圖/本報記者 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