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國家高新區
科技創新力量持續增強 科技新城打造再上臺階
■河源市眾拓光電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通過認定,被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大批博士、研究生等高層次人才。 本報記者 肖斌 攝
■自2021年掛牌以來,深大灣區研究院深入調研工業企業,聚集企業需求引進教授團隊與企業精準對接,更好地助力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位于深河金地創谷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基地 本報記者 肖斌 攝
核心提示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就要不斷增強發展動力、發展活力。實現這些要求,最根本是要靠科技創新。近年來,河源國家高新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牢記園區建設產業新城、科技新城的初心使命,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導入創新要素,不斷完善創新理念和機制,發展質量和創新能力明顯提升,科技創新主要指標實現新躍升,推動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河源國家高新區高企存量達到96家,連續多年占全市比例近1/3,是我市高企培育當之無愧的“主力軍”。作為我市的產業發展領頭羊,河源國家高新區科技創新力量持續增強,一批又一批創新“種子”在園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成為推動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生力量,打造科技新城工作再上新臺階。
創新主體培育:高企存量近百家
企業是創新主體,著眼于增量引入和存量提升。為加快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河源國家高新區大力實施高企倍增計劃,現有高新技術企業96家(含1家整體搬遷企業),凈增27家,同比增長39%,高企存量占全市32.9%。積極開展高新技術企業資源調查,摸清了園區高企資源情況,組織專家到科技型企業上門輔導。通過開展現場摸底、實地考察和政策宣講會等,對園區內1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全面摸底調查,篩選出適宜開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企業,并針對性進行相關政策輔導和申報材料審核,幫助企業順利通過高企認定。同時,建立高企培育后備庫,有針對性地培育、引進粵港澳大灣區高企,推動園區內高企樹標提質。碧海科技(河源)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科技型企業。該公司在園區自建5萬平方米廠房,年產值超5億元,致力于生產高端潔凈室設備、空氣凈化設備等高品質環境凈化產品,為客戶提供全方位技術解決方案。
河源國家高新區開展科技型中小企業走訪調查,全面了解河源國家高新區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現狀和發展態勢;大力宣傳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后享受的優惠政策,提出創新發展對策分析和推進建議,調動園區科技型中小企業參與入庫積極性,做好科技型中小企業資源調查和入庫輔導工作,擴大高企資源存量。2021年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136家,比上年增加17家,增長14.3%,占全市40.84%。
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2021年,河源國家高新區專利授權量1157件,占全市25.5%,居全市第一。其中,發明專利210件,占全市29%,居全市第一。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占比59%,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比60.6%,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比77.3%,為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和提質增效提供了動力。眾拓光電、力友通訊成功申報廣東省博士工作站,全年4家企業通過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評審,1家企業通過省級新型研發機構評審,2家企業通過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評審。截至目前,產值5億元以上企業實現研發機構全覆蓋,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面達59%。
創新平臺建設:產學研成果取得新突破
2021年,河源國家高新區聚焦創新驅動,發揮產學研平臺的聚合作用,推動科技創新載體增量提質,融入“雙區”協同創新鏈,加快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打造科技新城。
國家通訊終端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河源廣工大協同創新研究院、省科學院河源研究院、天和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研究院、河源市深大灣區研究院等創新平臺提質增效,全年成功轉化產學研成果項目12個,取得重大突破。在今年新增的創新平臺中,河源市灣區數字經濟技術創新中心(鵬城實驗室、南方科技大學支持建設)已完成裝修和設備安裝,正在試運營。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河源研究院已完成裝修,目前開始試運營。
2021年,國家通訊終端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根據新業務發展需要,著力加強科研探索,積極開展面向5G+智慧醫療、5G數字移動通信、5G終端電磁輻射、車聯網、毫米波雷達、智能家居等的檢驗檢測相關的基礎技術性研究。2021年累計獲批工信部“5G+智慧醫院急診救治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項目、省科技廳重點項目“5G終端電磁輻射測試技術研究及系統研發”項目、省科技廳“廣東省5G射頻前端芯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市場監管局科技計劃項目“5G數字移動通信設備校準方法研究與應用”等科研項目8項。其中,省科技廳重點項目“5G終端電磁輻射測試技術研究及系統研發”項目有助于加強5G領域技術研究和能力建設,目前該項目已經進入調試與初測階段。
自 2021年掛牌以來,河源市深大灣區研究院以“應用研發、企業孵化”為核心,積極服務企業、孵化企業和引進粵港澳大灣區企業。該院先后調研企業90 余家,發現企業需求主要集中在自動化改造、智能檢測、新材料研發應用等領域。目前,該院引進曹廣忠教授團隊與企業精準對接,成立了“廣東省電磁控制與智能機器人重點實驗室——深大灣區研究院實驗室”,共同研發鋼結構焊接機器人,解決企業招工難、用工貴、產能不足等問題,預計可為企業新增產值 3000 萬元。同時,該院成立智能檢測平臺,主要針對手機企業共性需求,開展手機中框自動化檢測和液晶屏缺陷檢測,為企業降低人工成本和提高檢測效率,更好地助力電子信息產業發展。
河源市灣區數字經濟技術創新中心(鵬城實驗室鵬城云網河源節點)柔性引進以南方科技大學及鵬城實驗室為主的數字經濟相關領域研究團隊,團隊共計17人,其中博士14人,高級職稱9人。研究團隊重點圍繞河源產業升級需要,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領域進行科技攻關,爭取關鍵技術突破,形成先進核心成果,為河源產業優化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技術和智力支撐。
河源市高新區知識產權綜合服務信息平臺于2021年正式投入運營,是我市第一個綜合性服務平臺,是集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及服務為一體的信息化服務平臺。該平臺通過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培訓,讓更多的企業了解知識產權,推動河源國家高新區質押融資工作,幫助園區5家企業通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4100萬元,提升知識產權對產業創新發展的支撐能力。
創業孵化建設:提質增效打造創新名片
近年來,河源國家高新區成立了孵化器協會、知識產權服務聯盟等公共服務平臺,新建2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2個國家級眾創空間,位于深河金地創谷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基地運營,新增孵化場地7萬平方米,在孵項目26個,意向項目60余個,入駐科研院所5家、科技中介機構7家。建設粵東西北首個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設立1000萬元專項資金,制定出臺扶持政策“黃金二十三條”,積極舉辦臺港澳人才交流活動,大力扶持臺港澳青年到河源國家高新區創新創業,提供了更多維度打造“雙創”平臺,為科技“融灣”“融深”注入新的活力。
科技企業孵化器3年累計引進項目60個,其中包括微藍智能科技、清源生物、芯元半導體、深博新材料等優質孵化項目,涵蓋智能制造、生物與生命科技、光電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成立企業服務智庫,進駐服務機構10家,提供財稅、法務、知識產權等服務,不斷提升科技服務質量;推動河源市深大灣區研究院、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河源研究院等9家科研院所入駐,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校企產學研深度融合;建設產業孵化器,目前入駐3家企業,2家即將完成裝修實現投產。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基地已成為河源國家高新區對外推廣的一個科技窗口、一張創新名片。
為營造濃厚創新創業氛圍,不斷完善“雙創”生態體系,河源國家高新區于2018年成功舉辦“中國河源國際手機創新創業大賽”,于2019年、2020年、2021年連續三年舉辦“中國(河源)手機創新周暨中國手機設計大賽”等全國性賽事,吸引了全國電子信息產業業內專家、機構、人才的關注,為加快打造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提升智能終端產業的產業布局、要素集聚和創新協同,努力打造具有河源特色的全球智能終端產業生態創新高地搭建平臺、注入活力。
人才服務體系:高層次人才發揮大作用
當前,河源國家高新區正奮力打造千億級園區,加快培育千億百億產業,比以往更加需要各類人才發揮創新活力。2021年,園區全年引進或柔性引進博士、海外高層次人才19人,全職引進碩士研究生 13 人,全職引進本科生182人;眾拓光電、西可通信、廣東美晨等企業引進“揚帆計劃”高層次人才隊伍,人才引進取得歷史性突破。
2021年,河源國家高新區進一步完善人才和創新政策體系,重新修訂人才優先發展、創新驅動發展等政策,推動人才向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研究中心流動和集聚,在河源國家高新區人才體系建設、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修訂后的人才和創新政策有利于深入推進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加快構筑人才引進、培育、激勵、服務“四位一體”的工作體系,充分發揮人才要素在園區發展中的重要引擎作用,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園區的科技創新人才服務體系。
在招才引才育才過程中,河源國家高新區鼓勵企業以智力引進、短聘特聘等方式柔性引進國內外專家學者,每年給予科研經費補助;出臺更多可操作、好操作的政策,推進人才驛站建設,支持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候鳥式”辦公,全額報銷乘坐高鐵往返河源與粵港澳大灣區交通費用;同時,努力做好人才服務,確保引進人才(團隊)不受戶籍、地域、身份等因素制約,建立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實現人才進入“零障礙”,為企業轉型升級和園區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河源國家高新區開展科技人才摸底調查,建立了人才信息庫,推動高端人才集聚。一方面,搶抓“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重大機遇和借助深圳全面對口幫扶河源政策機遇,爭取深圳對人才幫扶的支持。另一方面,通過與粵港澳大灣區共建科研院所,加強產學研合作,形成一批高端科技成果,吸引一批科技人才。比如,河源市天和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研究院引進華南理工大學長江學者教授“揚帆計劃”團隊,河源廣工大協同創新研究院引進省領軍人才教授“珠江人才”團隊。“珠江人才”這一創新團隊凝聚了一批自主核心技術與產品,并積極推動成果轉化落地。首個成果轉化案例“5G射頻前端芯片及模組”研發的系列產品,已突破了低能耗、高線性、穩定性等行業性難題,實現我國在5G通信及無線局域網射頻前端部分核心產品的國產替代,并同步搭建更多創新載體平臺,支撐產業發展。
科技金融體系:發揮金融資金撬動作用
河源國家高新區大力推動金融與科技創新的融合,與專業投資機構和金融機構合作,積極發展科技產業金融,放大種子資金、科技孵化基金、科技信貸風險準備金效應,用好各種金融資金,發揮更大的撬動作用??萍夹刨J風險準備金5年累計注資684萬元,撬動園區40多家科技型企業獲得銀行信貸資金超過2億元。科技孵化種子資金投入運營,3000萬元首期科技孵化基金完成注入,該基金旨在通過股權投資、資產質押等形式扶持企業,緩解初創企業資金緊張等問題,推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擴大生產規模,放大財政資金支持效益助力產業升級。目前,該基金已幫助企業獲得科技貸款5650 萬元,助推艾佛科技獲得省粵財等戰略股權投資5.5億元。廣東金宣發包裝科技有限公司、河源市益豪塑膠五金電子制品有限公司等園區企業以知識產權質押的形式,順利獲得了銀行貸款,滿足企業擴大生產的資金需要。
河源國家高新區已形成科技孵化基金、種子引導資金、產業基金等多層次的投融資體系,滿足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的資金需求。目前,園區已遴選了專業的基金運營機構,并成立有限合伙公司,對園區內高科技、高成長的企業進行投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有效服務創新創業融資需求。
全面兌現河源國家高新區2020年創新驅動、人才發展專項資金4600多萬元,組織申報2021年創新驅動、人才發展專項資金項目,協助企業申報省級“大專項+項目清單”、市級創新驅動發展資金共計3200萬元。2016年以來,園區幫助企業累計申報各級工信類專項資金2.9億元,實施技改項目109個、總投資61.6億元,有力推動了企業轉型升級。
■本報記者 鄧燕琴 特約記者 聶燕民 通訊員 賴俊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