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川科技主動轉型謀變
新型建筑材料成機場高鐵地鐵“搶手貨”
○本報訊 記者 鄧燕琴 特約記者 聶燕民 位于河源國家高新區的廣東海川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海川科技),是一家專業生產功能型路用材料和建筑材料的高新技術企業,是依托于海川博士后工作站的成果產業化生產基地。企業自2009年在河源國家高新區設立成果產業化生產基地以來,十年如一日扎根河源國家高新區,尤其在近兩年,主動尋求產品轉型,圍繞市場需求研發生產纖維增強復合材料,企業訂單基本穩定,業績穩步回升,市場逐步擴大。
海川科技近兩年由于原來生產的冰激凌機出口受影響,將上海工廠的FRP筋材、FRP錨桿生產設備搬遷到河源,現有20條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生產線。記者在生產車間看到,工人神情專注地操作生產設備,隨著機器轉動,一段段錨桿材料以每40秒一米的速度,從生產線快速生產出來。海川科技總經理張志海介紹,這幾年公司經過轉型引進了錨桿生產項目。錨桿是用復合材料代替鋼筋的高性能新型建筑材料,拉伸強度、耐酸堿度、耐腐蝕度、耐氧化度等性能指標均優于鋼筋,可廣泛應用于地鐵、高鐵、公路、跨海橋梁橋墩等建設。
海川科技總部位于深圳,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主營業務涵蓋“綠色道路”和“智能交通”的材料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2009年,海川科技將華南生產基地搬遷到河源國家高新區,基地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6.8萬平方米。海川科技依托海川博士后工作站的技術資源優勢,陸續開發了系列功能型路用材料和建筑材料,涵蓋了FRP復合材料、綠色混凝土技術、節能減排技術等,為客戶提供適用于各種建設工程的產品及配套應用技術服務。相比于傳統的鋼筋,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產品所用基材均為耐用材料,使用壽命長,可作為永久性支護材料,重量為同等鋼筋的1/4,不導電、不可燃、抗拉強度高,獲得相關權威機構認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標準化戰略和差異化競爭優勢。依托海川博士后工作站,海川科技的《保型路面建造技術和工程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并承擔了“廣東省道路工程材料技術中心”的科研工作,參與了建筑復合材料、錨桿技術等方面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編制,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
海川科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發展形勢一片大好,目前與中國中冶、中國建筑、中國交建等大中型國企開展合作,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已在全國各地的機場、高速公路、市政道路、地鐵工程項目中廣泛運用。對此,公司計劃安排上馬更多生產線。據了解,海川科技去年年產值約7000萬元,今年年產值預計達到1億元,未來三到五年,計劃將生產線增加到四五十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