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縣城首位度,殷實民生福祉
和平奮力打造新印象
■和平縣城
■觀察團在和平縣南粵福和生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參觀
■群眾在和平縣城燈光球場打門球
■和平縣彭寨鎮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數讀和平新印象 ■制圖:吳丹
調研行 視頻二維碼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 源河客戶端
核心提示
從京九鐵路入粵第一縣,到贛深高鐵穿境而過;從古時“聯絡閩廣”的“要害之地”,到廣東沿海地區向內地輻射的一個重要窗口;從粵北小城,到“產城融合”“城園互動”的和平樣板……
和平,在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中,正不斷迸發新活力,點燃新引擎,打造新印象。
11月9日至10日,“河源高質量發展·綠色崛起調研行”大型采訪活動走進和平縣。從目之所及到身之所感,這片熱土正以昂揚的姿態和火熱的激情,奮力譜寫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從“藍圖規劃”到“聚鏈成勢”
產業發展動能澎湃
“目前是施工的黃金期,我們正在搶抓進度,爭取2024年底前完成七通一平。”深圳福田(和平)產業轉移工業園北擴工程施工單位相關負責人龔俊說。
項目現場,挖掘機、推土機在遠處轟鳴。該工業園北擴項目涉及和平縣陽明、大壩兩鎮,占地面積約1815畝,總投資額6.5億元,于今年4月正式動工。項目建成后,將有效擴大和平縣工業園區發展空間,大幅提高接納制造業企業的能力,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優質項目落戶和集聚發展,助力和平縣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強縣域,關鍵是強產業,找準產業發展“賽道”至關重要。今年以來,和平縣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緊抓深圳市福田區對口幫扶的重大機遇,深化園區合作共建,推動雙方建立和運作好“飛地”“反向飛地”,聚焦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持續做強鋼鐵、腐竹、食品飲料、新材料、新醫藥、可穿戴飾品六大主導產業,推動“六個十億級”產業聚集發展。
藍圖變現實,關鍵在落實。圍繞產業發展平臺,截至目前,和平縣已儲備工業用地900畝,年內可實現供地40萬平方米以上,可供項目直接入駐使用的標準廠房達7萬多平方米。在抓好平臺建設的同時,和平縣還全面落實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以聯合招商、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和駐點招商等方式,招項目、壯筋骨。今年以來,和平縣領導赴3省9市開展招商引資37次,拜訪企業和商協會63家;招商小分隊累計外出開展招商引資61次,對接企業和商協會107家。
機遇屬于有準備的人。和平在產業發展上的努力,讓眾多企業將目光聚在和平、將項目落在和平。今年1月—9月,和平縣累計實現在談項目49個,意向投資總額297.27億元;新簽約工業類項目22個(正式簽約的19個項目中,制造業項目16個,億元以上制造業項目13個),合同投資總額73.60億元;新動工工業類項目11個,合同投資總額50.77億元;新投產工業類項目11個,合同投資總額30.8億元。
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
農業高效發展勢頭強勁
“前段時間開展的廣東省首屆經濟林豐收節——河源油茶節系列活動,給我們發展油茶產業帶來了更大的信心。”和平縣南粵福和生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下稱南粵福和公司)總經理謝進斌說,今年是油茶豐收年,目前,該公司已采摘油茶果30萬斤,生產加工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走進南粵福和公司,一系列自動化生產設備讓采訪團成員眼前一亮,嚴格的生產流程更是獲得大家的點贊。謝進斌介紹,油茶深加工一體化設備實現了茶籽粉碎、自動蒸麩、自動做餅,既保持了傳統榨油工藝、提高了生產效率,又能更好地把控茶油品質。他表示,公司以發展油茶產業為己任,按照“做大一產,做強二產,做優三產”的發展思路,把油茶產業發展積極融入鄉村振興、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
南粵福和公司是我市省級油茶跨縣集群產業園實施主體之一,也是和平縣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龍頭”。
獼猴桃、腐竹是和平農業的“老字號”,產量和市場認可度都比較高。近年來,和平縣在做強做優老品牌的基礎上,深入實施產業興縣行動,聚力特色農業高效發展,著力加快建設獼猴桃、百香果、優質稻、茶葉、油茶、黃豆等“六個十萬畝”農業種植基地,加快推動農業產業化向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效益化和專業化發展,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目前,和平縣“六個十萬畝”農業種植基地總面積為48.2萬畝,年產值31.24億元,占全縣全年農業產值比重達41.21%。六大產業中,獼猴桃、腐竹、絲苗米已先后成功申報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油茶入圍省級油茶跨縣集群產業園。
和平縣統籌支撐產業發展的要素,積極培育文化旅游、商貿流通、倉儲物流、農機服務、電子商務、數字經濟等六大服務業,全力推動一產“接二連三”,做大做強符合和平實際、具有和平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努力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茶罐子”“油瓶子”。
從“全面鋪開”到“精雕細琢”
幸福和平更加宜居
城市建設不僅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更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徑。走進和平縣新城區,“寬敞舒適”“產城融合”等詞語,不斷出現在采訪團成員的交談中。不過,給大家更多驚喜的,是和平縣城老城區的“蝶變”。
從“一江兩岸”親水步道的打造,到燈光球場的建設解決附近群眾鍛煉和健身的問題,再到老舊小區的改造……無論是已完成的項目還是進行中的項目,都是從群眾的角度出發,為他們的幸福生活“加碼”。
在燈光球場采訪時,一位正在打門球的滿頭白發的阿婆引起大家的注意,只見她動作熟練、出手沉穩,不時贏得隊友的夸贊。
“燈光球場改建后,我每天早上都會約同伴們過來打上幾把門球,鍛煉身體。”今年86歲的謝阿婆說,來燈光球場打門球成了附近老人每天鍛煉的“必修課”,舒適的運動場所讓他們的幸福感滿滿。
城市“微改造”,改出民生“大幸福”。
離燈光球場不遠的鳳鳴路,此時也是熱火朝天,鉆機、挖掘機的轟鳴聲此起彼伏。得益于老舊小區改造,不久之后,這些老舊的大街小巷將以新面貌,為周邊群眾帶來更大的便利。
今年以來,和平縣全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分3批次9個片區實施,共計涉及居民1245戶。目前,第一批項目已于今年7月完成招標并開工建設,現已完成約60%工程量,預計11月底至12月中旬完成道路大面積鋪設;第二批、第三批項目計劃分別于2024年、2025年實施。
和平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城市建設股負責人曾煜鵬介紹,和平通過對老舊小區住戶的摸排調查,根據實際情況以連片改造形式進行片區改造。除了建筑外飾和屋面形式改造外,對雨污分流、車行道、“三線”整治、公共活動場地等都會進行完善和提升,尤其是停車方面,將會通過規劃一定區域設立充電樁,讓居民的電動車充電安全得到保障。
從“護綠增綠”到“綠富”雙贏
綠美和平向綠而興
走進和平縣古樹森林公園,茂密的森林里空氣格外清新,成片高聳的楓樹勾起人們對漫山火紅的向往。
和平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許海武介紹,古樹森林公園以針闊混交林為主,存留有“植物活化石”之稱的珍稀植物桫欏和百年以上的古樹13株。其中,“杉樹伯公”的樹齡已有387年,“楓仙娘娘”的樹齡為252年。
峰巒疊翠、古木遒勁,這樣的景色在和平比比皆是。
和平縣位于東江上游、粵贛邊境,境內資源豐富、林業發達,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5.40%,林木綠化率達75.66%,植物種類達1400多種,野生動物140多種,是廣東省的林業重點縣之一。
今年以來,和平縣林業局通過實施綠美和平生態建設“六大行動”,聚力將古樹森林公園示范點打造成為集森林資源保護、生態休閑游憩、自然科普教育于一體的高水平綠美和平示范窗口,推動“林與城相依,人與林相融”的高品質城鄉綠美生態環境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僅今年義務植樹活動,和平就種植252畝1.99萬株樹木,持續增綠護綠,擦亮綠色底色。
逐綠而行,向綠而興。依托優質的生態資源,和平的溫泉旅游持續火熱,一條條旅游精品路線吸引著各方游客。今年中秋、國慶假期, 和平縣共接待游客17.8萬人次,同比增長65.2%,綠色生態效益正加快轉化為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讓“綠水青山”有價值、能致富。
現場探訪
四大省級農業產業園齊發力 農業有奔頭 農民有盼頭
在和平縣彭寨鎮的絲苗米種植示范基地里,晚稻迎來豐收,微風吹過,卷起一道道金色麥浪,不僅成了村里一道亮麗的風景,更是“金燦燦”的財富。
作為和平縣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實施主體之一,廣東樂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以打造優質稻米全產業鏈為發展格局,助力筑牢“粵北糧倉”根基。
“公司有比較完善的生產線,實現了育秧、插秧、收割、碾米、包裝全程機械化操作。”廣東樂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學武說,樂源的絲苗米每斤能賣到15元,主要銷往廣州、深圳等地。公司也在以“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不斷擴大優質稻種植面積,帶動周邊農戶種植水稻7000多畝,帶動周邊農民約300人就業。
彭寨的絲苗米種植、加工,得益于和平縣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成功創建。目前,和平縣以彭寨、貝墩、東水、古寨等10個鎮為核心,以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為契機,打造和平縣“十萬畝”絲苗米種植示范基地,著力建設絲苗米產業“生產+加工+科技+流通”全產業鏈。今年,和平縣種植優質稻11.68萬畝,產量4.5萬噸,年產值3.72億元。
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腐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獼猴桃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油茶跨縣集群產業園是和平縣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四駕馬車”,更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項目建設捷報頻傳:
今年2月,和平縣腐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貝墩精深加工區正式投產;今年9月,合水腐竹三產融合發展區投產;今年10月,廣東省首屆經濟林豐收節——河源油茶節活動在和平縣舉行,一大批專家、企業、新聞媒體齊聚,為油茶產業發展出謀劃策……
“我們基地目前有2條自動化生產線正在生產,其余10條生產線年底前將全部投產,投產后,自動化生產線可日產干腐竹約6000斤,濕腐竹約8000斤,預計明年產值可達3000萬元。”和平縣腐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合水腐竹三產融合發展區營運經理邱益道說。
同樣,在和平縣政府的引導下,龍德信、南粵福和公司等油茶企業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建立油茶林基地,推進油茶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出一條農民致富、企業發展的良性互動的道路。預計今年和平縣油茶產值達8.47億元。
“四駕馬車”齊發力,讓“小特產”成長為“大產業”,也成為千家萬戶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單打獨斗難成事,集聚發展路子寬。談及特色農業高效發展,和平縣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充分發揮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輻射帶動效應,逐步實現集中連片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以聚力建設規模化種植加工基地為依托,建成由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現代生產要素聚集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促進農業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范、服務等相互融合和全產業鏈開發,創新農民利益共享機制,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印象新天地購物中心:解鎖縣城首位度提升“密碼”
“又多了一個可以逛街吃飯喝奶茶的地方啦!”走進和平縣印象新天地購物中心,只見萬達影城、眾萬家超市、老西安、瑞幸咖啡、喜茶、霸王茶姬等品牌商鋪前客流如織,一批又一批市民前來消費、購物。
城市首位度是城市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具體體現,反映的是城市在一定區域內發展要素集聚、功能支撐、引領輻射作用發揮的廣度、深度和強度。和平地處粵贛交界,縣城首位度的提升,對經濟發展、吸引人才至關重要,而和平縣印象新天地購物中心的建成運行,解鎖了縣城首位度提升的“密碼”。
位于和平縣城黃金地段的印象新天地購物中心集時尚零售、健康運動、親子互動、情景體驗、兒童空間、文化創意、智能科技、主題餐飲等多業態于一體,入駐的商戶有麥當勞、“熱帶雨林”兒童游樂園、萬家超市、凱里亞德酒店、萬達影城、名創優品等知名品牌,讓市民和游客盡享吃、喝、玩、樂、購。
和平縣印象新天地購物中心總經理廖清華介紹,該購物中心于2020年11月動工建設,于今年9月26日開業,是和平地區體量最大、功能最齊全的城市綜合體,總占地面積25069平方米,擁有停車位約1000個。
“目前我們的商戶入駐率達90%以上,從立項、建設、銷售到購物中心開業,印象新天地購物中心直接或間接為和平提供了近2000個就業崗位。”廖清華告訴記者,開業期間,印象新天地購物中心客流量每日超6萬人次,如今周末每日客流量超3萬人次,預計年營業額超3億元、年創稅收超1500萬元。
“印象新天地購物中心開業后,我們年輕人有了一個新的好去處,吃、喝、玩、樂、購等在這里能得到一站式滿足。”采訪團采訪期間,不少在這里消費的年輕人直言,像印象新天地購物中心這樣的綜合體對年輕人很有吸引力,是留住年輕人的“必要條件”。
城市形象也是招商引資“硬環境”。和平縣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印象新天地購物中心的建成,讓和平縣城的首位度進一步得到提升,在便利群眾的同時,也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客商認可和平,為縣域經濟跑出“加速度”提供了助力。
一線故事
廣東鄉土專家劉學武:“土地流轉+托管服務”讓撂荒耕地“生金”
走進廣東樂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絲苗米加工基地,一邊是金燦燦的稻浪,一邊是機器的轟鳴。
“這里3臺機器一天能烘干60噸左右稻米。”廣東樂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學武一邊忙著指揮工人作業,一邊向采訪團介紹情況。如今,他的公司擁有1600平方米的鋼結構大米加工廠房、2300平方米的育秧大棚,他也成了職業農民。
2017年,劉學武返鄉創業,成立了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始種植絲苗米。6年來,通過“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他帶領公司完成土地流轉5000余畝,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達5萬畝,讓撂荒耕地“生金”,帶動周邊300多名農民就業。他還在彭寨鎮打造了6個絲苗米種植示范基地,建設了秧苗培育基地和烘干、碾米、包裝等一體化絲苗米加工服務中心,逐步形成了集絲苗米種植、加工、農技培訓和農業托管服務等為一體的三產融合示范區。
經過幾年的創業,劉學武深知,知識是武裝頭腦的最好武器。一有空余時間,他便報名參加農村創新創業人才培訓班、“領頭雁”農村青年人才綜合培訓班、職業經理人培訓班等,不斷提升專業技能,學習農業知識,像莊稼一樣努力地汲取養分、向上生長。劉學武先后獲評廣東省鄉土專家、廣東省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等,他帶頭成立的合作社被認定為廣東省“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聯合體。
在加工廠房旁,一棟二層建筑主體建設已完成,配套設施正在完善。劉學武準備在一樓做冷鏈產業,二樓則用來直播帶貨,通過電商平臺將和平縣的絲苗米品牌推廣出去。
一滴汗水,一分收獲。劉學武說,接下來,他將繼續加快推進和平縣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進度,推動未完工項目早建成、早投產、早見效,充分利用產業園平臺,切實增強聯農帶農成效。
觀察有感
區域協調發展動能強勁
江東新區古竹鎮雅色村村干部鐘新華:在和平調研行中,我們對和平縣的農業和工業有了較為具體的了解。這兩年,和平通過土地集約化和精細化等做法,推動特色產業高效發展,尤其是推動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設,為全市農業發展提供了一個參考方向,也讓奮戰在鄉村振興一線的群眾對未來農業農村的發展更加篤定和充滿信心。
和平縣彭寨鎮土厘村駐村第一書記林盛垅:參觀了和平縣腐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后,讓我感覺和平農業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推進“百千萬工程”具有促進作用,黃豆的種植和腐竹的深加工以及腐竹文化,不僅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也帶動了農戶就業和增收致富,這更契合區域協調發展的實際。
東源縣融媒體中心服務部副主任朱鎮濤:古樹名木是森林資源中的瑰寶,是珍貴的自然遺產和歷史文化遺產。走進和平縣古樹森林公園后,深刻感受到和平對古樹名木的保護力度之大,參觀點的空氣很清新,生態也被保護得很好,呈現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充分體現了和平縣對古樹名木的有效保護。
省人大代表溫東岸:兩天的調研之行,刷新了對和平縣的印象,燈光球場的建設給和平人民帶來了實惠,城市的微改造讓和平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也體現了和平縣合理的城鎮化規劃。和平縣印象新天地購物中心的開業是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的新亮點,完善了居民的生活功能服務。此外,和平無論是在農業產業化還是古樹名木保護方面都可圈可點,對推進“百千萬工程”都具有積極意義。
記者評說
打好“特色牌” 走好“優勢路”
因地制宜打好“特色牌”,想方設法走好“優勢路”,是山區高質量發展破題的關鍵。記者跟隨“河源高質量發展·綠色崛起調研行”觀察團走進和平縣,了解當地發展情況、物產資源、歷史文化和特色產業,感受當地加快轉型升級,堅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區位優勢明顯、交通快速便捷、自然風光秀麗怡人、氣候資源得天獨厚、歷史文化多元厚重……和平縣實現高質量發展有基礎、有優勢、有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要如何發揮優勢,才能占據競爭“制高點”?
回歸本源,和平縣將更加專注主業,將優勢做到極致,打好“特色牌”、走好“優勢路”。
工業上,持續做強鋼鐵、腐竹、食品飲料、新材料、新醫藥、可穿戴飾品六大主導產業,推動“六個十億級”產業聚集發展,全縣工業企業總體保持較好運行。
農業上,和平有獼猴桃、優質稻、茶葉、油茶4個省級農業產業園,再連同百香果、黃豆打造“六個十萬畝”農業種植基地,帶動效益持續增強。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和平縣在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上腳踏實地做好轉化文章,把獨特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條件轉化成現實生產力和發展競爭力,這也是和平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戰略。
搶抓機遇、比學趕超、爭先進位,今年以來,和平縣堅持制造業當家,堅定實施“產業興縣”行動,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持續激發高質量發展潛能和活力,努力實現又穩又好發展。
奮進新征程,和平縣廣大干部群眾正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凝心聚力、真抓實干,用“辛苦指數”換取“幸福指數”,不斷提升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總策劃:曾淑梅
■總統籌、總執行:楊建平
■采寫統籌:范建國 董偉偉
■編輯統籌:李天鴻 劉遠朋
■本版稿件采寫:本報記者 王亞嬌
陳思芬 梁昕 葉春雨
見習記者 廖司弦 特約記者 江逸倫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 孫紅
■本版稿件統籌:王亞嬌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