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盤活挖掘土地、文化資源
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
■本報記者 葉春雨
■通訊員 曾海圣
和平縣立足村情挖潛力、干群合力做產業,不斷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探索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為集體經濟繁榮和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走進大壩鎮水背村古樹緣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基地,百畝綠色生態百香果園郁郁蔥蔥,百香果在枝頭分布垂掛,不遠處的親子樂園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游玩。據了解,近年來,水背村將百香果作為主導產業,引進廣東古樹緣生態農林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提供育苗服務、種植技術指導和農產品包銷的全產業鏈服務,有力帶動周邊村民種植百香果,并以此為基礎積極構建三產融合發展格局,打造縣城郊游勝地。
“基地融合了農業生產、特色餐飲和休閑觀光、親子旅游等多種業態,年產值預計超過1300萬元,年接待游客量達50多萬人次。”古樹緣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基地負責人葛小毛說,基地為村集體經濟增收30多萬元,解決附近村民就業60多人。
水背村圍繞“千年古村”“陽明文化”“客家文化”等村情特色,建設完善了休閑長廊、陽明廣場、沿河步道、荷花觀賞棧道、古榕樹廣場等22個基礎設施項目,推動王陽明研學館、王陽明巡檢司修復等項目建設,進一步提升文旅吸引力。如今,水背村現有黃金百香果680畝,白蓮、葡萄、沃柑等近200畝,總產值約1000萬元,帶動村民就近就業3000余人次,實現了企業增效、村集體增收、村民增富的“三贏”目標。
在下車鎮和一村的鱸魚養殖基地,一個個“巨型水桶”在廠房內依次排開,引人注目。據了解,該鱸魚養殖基地是打造集養殖、研發、育種苗、檢測于一體的加州鱸魚示范基地,占地面積約22畝,養殖庫容達140萬立方米,總投資約1200萬元,預計每年出品規格加州鱸魚超過200萬斤,產值超過2500萬元。目前該基地已正式投產,養殖64萬尾魚苗。此外,基地還免費向村民傳授鱸魚養殖技術,鼓勵村民共同參與鱸魚養殖,做大產業增量。
“我們用租賃的方式把村民的土地流轉過來開發建設,一年大概能給和一村帶來15萬元—20萬元的村集體收入,也解決了村里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下車鎮和一村黨支部書記黃傳彬說。
近年來,和平縣各村立足村情實際,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大力盤活挖掘土地資源和文化資源,根據不同類型,找對方子、選準路子,通過產業帶動、項目拉動、資源推動,促進集體增收,帶動群眾致富。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