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龍川縣

龍川縣全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5年攻堅取得成效

產業興農民富 小康畫卷鋪鄉村

2020-12-10 11:37:08 來源:河源日報

■龍川以鄉村旅游為契機,形成“三產融合發展”扶貧新格局。圖為龍川綠油農業發展公司在赤光鎮大洋村打造的源東美麗鄉村產業體驗園。

■龍川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發展“短平快”的特色種養增收。圖為車田鎮官天嶺村貧困戶彭思硯通過養殖綠殼蛋雞,年增收2萬多元。

■龍川縣是全國油茶示范縣,全縣油茶樹種植面積達42萬畝,年產值42億,帶領群眾增收致富,構建產業扶貧長效機制。圖為龍川縣廻龍鎮羅南村貧困戶鐘仕珍種植油茶樹增收。

■美麗的龍川縣廻龍鎮羅回村。經過5年幫扶,羅回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達到從省定貧困村出列標準。

核心提示

自新時期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龍川縣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脫貧攻堅工作的決策部署,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要求,著力抓好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全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并取得顯著成效。

龍川縣有70個省定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9649戶26257人。在龍川縣黨委政府及對口幫扶單位的勠力同心下,目前龍川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9649戶26257人全部達到脫貧標準并按相關程序退出,有勞動力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底的7391元增長到2020年的16929元;2020年省定貧困村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123元,全縣70個省定貧困村均達到出列標準,退出率100%。

凝心聚力戰貧困,幸福畫卷鋪鄉村。5年的精準幫扶,龍川全縣的村容村貌、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在翻天覆地的新變化之下,實現了“農民富”“農村美”“城鄉差距小”“基層建設強”和“產業更興旺”,小康之夢在龍川正變成現實。

以黨建為引領 強化脫貧攻堅組織保障

黨的堅強領導是抓好脫貧攻堅工作的根本。要打贏脫貧攻堅戰,離不開黨建工作的有力保障,離不開各級黨組織的堅強領導。自2016年以來,龍川縣以黨建為引領,落實黨委主體責任,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對各黨支部的黨建和脫貧攻堅工作同步安排、同步督導,全面強化脫貧攻堅組織保障。

落實黨委主體責任。5年來,龍川縣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認真落實黨委主體責任,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和目標任務,堅持以黨的建設全面引領脫貧攻堅重點任務落實,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的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設立龍川縣脫貧攻堅作戰指揮部,縣四套班子成員以上率下,每月帶頭深入到掛鉤鎮村開展專題督導,構建縣、鎮、村黨組織書記親自抓扶貧的工作格局,實施掛牌督戰,層層壓實責任,全面加強對精準脫貧攻堅工作的組織領導、科學規劃和精準設計,將黨建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加強黨委“主心骨”作用,以黨建助推精準扶貧工作取得實效。

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龍川縣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把村級黨建當作基礎工作抓落實。推進“頭雁工程”,從年齡、學歷等方面選優配強315個村黨支部書記并進行集中輪訓。大力實施“育苗”工程,累計投入2000萬元連續四年選聘四批386名“育苗”工程村級后備干部,基本實現每村配備一名35歲以下村級后備干部“育苗”工程的目標。加強村黨支部組織執行力,以建強組織、規范管理、服務基層為重點,采取第一書記長期駐村蹲點、黨員干部結對幫扶及聯點領導定期上黨課的方式,推行第一書記主抓,基層黨組織齊抓共管的模式,著力提升貧困村、后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經過5年持續不斷的建設,村級黨組織鍛造得更加堅強有力,村“兩委”執行力、戰斗力增強,培養出一批帶領群眾發展的黨員致富帶頭人。

強化督查督導。5年來,省、市、縣共405名扶貧干部全脫產駐村開展扶貧工作,共有7595名幫扶責任人結對幫扶貧困戶。幫扶過程中,龍川縣始終把強黨建、促扶貧作為一項重要的中心工作,建立督查機制,對各黨支部的黨建和脫貧攻堅工作同步安排、同步督導,將脫貧攻堅工作納入領導干部年度考核。

同時,龍川縣還充分依托“黨建為村·粵治粵好”服務平臺,以“互聯網+鄉村”的模式,為鄉村連接情感,連接信息,連接財富,在創新基層治理模式上取得實效,充分發揮了基礎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以產業為突破口 逐步構建扶貧長效機制

產業扶貧是解決貧困戶脫貧的最好出路。

龍川縣積極用好產業幫扶資金,大力發展符合市場規律、符合群眾期盼、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把因產業薄弱導致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的短板補起來。5年來,該縣充分挖掘自身資源稟賦和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克服人口多、土地少等難題,因地制宜、科學謀劃、務實發展,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引進龍頭企業、成立合作社,發展特色農業扶貧產業,發展了一批特色產業項目,打造“一村一品”和“一鎮一業”,扶貧產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據統計,5年來,龍川縣累計發展綠色生態優質油茶樹、水稻種植產業,牛大力、金線蓮等經濟藥材種植產業,西門達爾牛、黑山羊、肉鴿、溫氏雞等養殖產業等多樣性“造血”型的扶貧項目632個,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49個,建立產業基地12個,建設光伏項目440個。全縣24個鎮、70個省定貧困村均有特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帶動或產業基地覆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強力的產業支撐。

其間,龍川縣逐步建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產業對貧困戶的覆蓋面,通過發展產業項目流轉貧困戶土地,帶動貧困戶就業,以訂單生產模式引導貧困戶發展種植,實現貧困戶和貧困村持續增收、穩定脫貧,走出一條穩定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扶貧”之路。如車田鎮黨委、政府引進主營小盆栽花卉企業——河源七彩繽紛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車田鎮湯湖村建設小盆栽花卉種植扶貧產業基地,共投入產業資金477萬元,帶動全鎮274戶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參與該產業,提供了60多個就業崗位,每年可為貧困戶穩定增收近48萬元,解決貧困人口和其他村民就業,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同時,龍川縣積極探索工業發展反哺農業的扶貧新模式。首先,以共同投資共享收益分紅模式促貧困村增收。2016年以來,各幫扶單位籌集幫扶資金共4500萬元(每村約50萬元)采取投資分紅的方式投入到縣工業園區,按照年收益12%的方式獲取固定分紅,每年增加村集體收益約6萬元。其次,轉移就業增加貧困戶收入。據統計,在縣工業園實現穩定就業的貧困人口達320人,年人均增收5萬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龍川縣以鄉村旅游為契機,形成“三產融合發展”扶貧新格局。深入開發“紅色+綠色”旅游資源,全縣共有革命遺址46個,在各級各部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各類學習、旅游中,累計接待游客超100萬人次。充分發揮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業大縣的傳統優勢,圍繞霍山景區、特色種植區等打造休閑觀光農業,形成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扶貧新格局。如龍川綠油農業發展公司在赤光鎮大洋村打造源東美麗鄉村產業體驗園,打造集觀光旅游、休閑采摘為一體的綜合體驗園,把龍川的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隨著鄉村旅游人數的增多,村民出售綠色無公害蔬菜、土雞蛋、蜂蜜等土特產,辦起了農家樂,建起了民宿,村莊變成了景區,村民成了股東,實現貧困戶增收致富。

在加強扶貧產業建設的同時,龍川縣探索“互聯網+脫貧”新路徑,依托創建農村電子商務示范縣的契機,進一步加強電子商務進農村平臺建設,全面對接“灣區”消費大市場,打通扶貧產品銷售“最后一公里”。

目前,全縣建成縣級電商產業園1個、鎮級電商服務站25個、村級電商服務站189個,構建了縣鎮村三級電商網點和物流配送體系,形成了龍川扶貧產品目錄信息庫。在廣州、深圳、河源開設龍川扶貧產品專柜、專館、專區,先后舉辦龍川扶貧產品走進深圳專場推介會、“消費扶貧,你我同行”扶貧產品展銷活動及“消費扶貧·直播助農”帶貨促銷活動等,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扶貧產品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消費大市場。

產業發展起來,村集體經濟持續壯大,群眾實現增產增收。2020年,龍川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9649戶26257人全部達到脫貧標準并按相關程序退出,有勞力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底的7391元增長到2020年的16929元;全縣70個省定貧困村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123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達到34.39萬元,省定貧困村均達到出列標準,退出率100%。

以扶智扶志為抓手 全面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

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龍川縣在推進脫貧攻堅過程中,大力開展扶智扶志活動,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通過就業、創業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實現自主脫貧、穩定脫貧。

通過實施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龍川縣把教育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基礎工程來抓,落實教育扶貧保障政策,確保貧困戶子女不因貧輟學、有學上、上好學,用教育扶貧之刃斬斷貧困代際傳遞之根。

“好政策加上幫扶單位的援手,讓家中3個孩子不輟學?!?龍川縣廻龍鎮羅南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鐘仕珍說道,除了國家對貧困戶子女在教育方面的補助外,對口幫扶她所在村的深圳市寶安團區委還對貧困戶子女就讀小學、初中、高中、中職(含技校)及大專以上學校的實行生活費補助,給予她家3個孩子每人每學年2000元的生活費用。

教育扶貧好政策下,不少貧困家庭子女畢業后順利就業,實現穩定脫貧。龍川縣廻龍鎮羅回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吳蘭英在黨的政策及幫扶單位的幫助下,2019年從河源市衛校畢業后,成為廻龍鎮衛生院一名護士,成功摘除了“貧困帽”。

據統計,自2016年以來,龍川縣累計為28409人次發放教育補助7305.65萬元,貧困戶適齡子女普及義務教育達100%。其中,1000名貧困家庭的子女畢業后順利就業,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重視扶志工作,逐步實現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根本改變。通過“山歌進鄉村”“扶貧宣講”等形式,引導貧困戶轉變思想觀念,摒棄“等靠要”陋習,讓貧困群眾明白“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道理。

鐵場鎮周塘村李軍輝,曾經是一名典型的“懶漢”,在深圳東部公交公司發展生產獎補資金的幫扶下,成為一名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還帶動了當地14名貧困戶脫貧致富。他從“懶漢”到“創業致富帶頭人”華麗轉身的脫貧致富事跡,是廣東唯一入選的脫貧典型事跡,編入了由中宣部發行的《中國減貧奇跡怎樣煉成——扶貧扶志故事選》一書。

全力幫扶就業創業,拓寬路徑促貧困戶增收,是龍川縣扶志的一大亮點。該縣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發展“短平快”的特色種養,如龍川縣車田鎮官天嶺村成立鄧塘合作社種養基地,以“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帶動官天嶺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分散養殖綠殼蛋雞,共有50戶貧困戶參與,分散養殖綠殼蛋雞3000多只,基地和農戶養殖的綠殼蛋雞每天產蛋約2500個,該產業可以平均為每戶貧困戶每年增收3000多元。推動就業,5年來共舉辦養殖、種植、電商及駕駛培訓等各類技能培訓班178期培訓2.4萬人次,開展各類扶貧招聘現場會165場轉移就業1786人次,設置了公益崗位,進一步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在今年新冠疫情影響下,全縣7632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現穩崗就業,豪豬、竹鼠等5個扶貧特色產業成功實現轉產。

另外,龍川縣加強返貧監測,全面提升脫貧質量。建立常態化篩查預警機制,通過駐村工作隊日常入戶走訪排查、電腦扶貧系統監測貧困戶收入、醫療保險系統監測醫療報銷費用等多種方式及時發現脫貧不穩定貧困戶、邊緣易致貧貧困群眾,及時納入幫扶范圍進行重點扶持。建立扶貧資金投入長效機制,縣級統籌產業扶貧資金9800萬元建設集中光伏、投資工業園、入股龍頭企業等多種方式獲得分紅收益,成立扶貧基金會,重點扶持脫貧不穩定戶鞏固脫貧成果,2019年受益貧困人口2050人。

筑牢貧困人口政策保障體系。龍川縣聚焦推動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險、養老保險、醫療救助、教育資助等制度全覆蓋,全縣無勞力兜底貧困戶4860戶6429人,通過低保、五保等方式全部落實兜底政策。據統計,2016年以來,龍川縣累計實施貧困戶危房改造3259戶,補助資金12513.75萬元;累計為28409人次發放教育補助7305.65萬元;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得到全面解決。

■文/本報記者 陳小玲 通訊員 魏蕓 何山木 圖/本報記者 馮曉銘 楊堅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