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部署今年經濟工作
以高質量發展引領和推動“兩個龍川”“兩個示范縣”建設
○本報訊 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在近日召開的龍川縣委十三屆十二次全會上,龍川縣對今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部署,提出了年度總體要求、預期目標和重點任務,要求把目標任務轉化為具體的項目工程抓落實,確保實現今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
龍川提出了今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要求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認真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市委“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舉全縣之力“融深”“融灣”,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以高質量發展引領和推動“兩個龍川”“兩個示范縣”建設,奮力譜寫美麗龍川新篇章,確保“十四五”全面開啟新局。
根據省委和市委部署,龍川縣委提出了今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龍川縣強調,實現今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關鍵要把目標任務轉化為具體的項目工程,關鍵要抓工作落實,重點要抓好鄉村振興、產業提質增效、基礎設施建設、三大平臺建設、城鄉統籌建設、生態建設、社會保障等方面工作。
聚力鄉村振興,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大力發展水稻、茶葉、中藥材、花卉等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做大做強省級農業(油茶)產業園,打造優勢農產品和優勢農產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打造成“雙區”重要的“菜籃子、米袋子、油瓶子、茶罐子”。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開展“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全域實施“五美”行動,鞏固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成果,因地制宜建設“四小園”,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村。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以發展特色產業、盤活土地資源等為抓手,拓寬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持續推進產業扶貧、消費扶貧,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聚力產業提質增效,構建高質量發展體系。推動工業園區擴能增效,進一步加強擴園和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提升園區承載力;推動一批超10億元項目建設投產,全力創建省級高新區。提升現代服務業水平,推動“文旅+體育”“文旅+教育”“文旅+康養”等新興產業發展,加強景區景點建設,加快形成全域旅游業態。夯實科技創新發展平臺,積極融入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加快推動空氣能監測中心、綠色建筑創新院等平臺建設,大力培育創新發展主體,加強對工業企業技改指導扶持。強化招商引資,大力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產業帶動強的好項目,推動工業格局提檔升級。
聚力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融深”“融灣”基礎。加快重點項目建設,推動總投資439.75億元、年度投資64.18億元的50個省市縣重點項目加快建設。加快交通設施建設,持續推進“一機場一航道五高速七鐵路”規劃建設,加快“四好農村公路”建設,構建起融入“雙區”立體綜合交通網絡。加快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大數據中心等“新基建”,打造5G鄉村振興風格示范村。
聚力三大平臺建設,打造現代龍川發展新引擎。高標準建設高鐵新城,以深入推進高鐵經濟、文旅產業發展,把高鐵新城、佗城文化旅游產業園區打造成為龍川融入“雙區”的門戶樞紐。高質量建設幸福新城, 把幸福新城、現代物流產業園區打造成為“一帶一路”在粵港澳大灣區東北部的樞紐節點。高效率建設泰嵋新城,以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區為基礎,推動產業集約集聚、高端高效發展,把泰嵋新城、寶安(龍川)產業園區打造成為大灣區現代產業差異化發展的重要承載地。
聚力城鄉統籌建設,不斷提升宜居龍川品質。持續推進縣城擴容提質,加快幸福新城建設,拉大縣城發展骨架,增強縣城輻射帶動作用;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提升縣城綜合服務能力和品位。做好城市經營管理文章,強化城鄉規劃管理,持續打好違法建設治理攻堅仗。
聚龍川縣部署今年經濟工作
以高質量發展引領和推動
“兩個龍川”“兩個示范縣”建設
○本報訊 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在近日召開的龍川縣委十三屆十二次全會上,龍川縣對今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部署,提出了年度總體要求、預期目標和重點任務,要求把目標任務轉化為具體的項目工程抓落實,確保實現今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
龍川提出了今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要求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認真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市委“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舉全縣之力“融深”“融灣”,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以高質量發展引領和推動“兩個龍川”“兩個示范縣”建設,奮力譜寫美麗龍川新篇章,確保“十四五”全面開啟新局。
根據省委和市委部署,龍川縣委提出了今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龍川縣強調,實現今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關鍵要把目標任務轉化為具體的項目工程,關鍵要抓工作落實,重點要抓好鄉村振興、產業提質增效、基礎設施建設、三大平臺建設、城鄉統籌建設、生態建設、社會保障等方面工作。
聚力鄉村振興,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大力發展水稻、茶葉、中藥材、花卉等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做大做強省級農業(油茶)產業園,打造優勢農產品和優勢農產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打造成“雙區”重要的“菜籃子、米袋子、油瓶子、茶罐子”。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開展“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全域實施“五美”行動,鞏固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成果,因地制宜建設“四小園”,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村。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以發展特色產業、盤活土地資源等為抓手,拓寬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持續推進產業扶貧、消費扶貧,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聚力產業提質增效,構建高質量發展體系。推動工業園區擴能增效,進一步加強擴園和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提升園區承載力;推動一批超10億元項目建設投產,全力創建省級高新區。提升現代服務業水平,推動“文旅+體育”“文旅+教育”“文旅+康養”等新興產業發展,加強景區景點建設,加快形成全域旅游業態。夯實科技創新發展平臺,積極融入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加快推動空氣能監測中心、綠色建筑創新院等平臺建設,大力培育創新發展主體,加強對工業企業技改指導扶持。強化招商引資,大力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產業帶動強的好項目,推動工業格局提檔升級。
聚力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融深”“融灣”基礎。加快重點項目建設,推動總投資439.75億元、年度投資64.18億元的50個省市縣重點項目加快建設。加快交通設施建設,持續推進“一機場一航道五高速七鐵路”規劃建設,加快“四好農村公路”建設,構建起融入“雙區”立體綜合交通網絡。加快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大數據中心等“新基建”,打造5G鄉村振興風格示范村。
聚力三大平臺建設,打造現代龍川發展新引擎。高標準建設高鐵新城,以深入推進高鐵經濟、文旅產業發展,把高鐵新城、佗城文化旅游產業園區打造成為龍川融入“雙區”的門戶樞紐。高質量建設幸福新城, 把幸福新城、現代物流產業園區打造成為“一帶一路”在粵港澳大灣區東北部的樞紐節點。高效率建設泰嵋新城,以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區為基礎,推動產業集約集聚、高端高效發展,把泰嵋新城、寶安(龍川)產業園區打造成為大灣區現代產業差異化發展的重要承載地。
聚力城鄉統籌建設,不斷提升宜居龍川品質。持續推進縣城擴容提質,加快幸福新城建設,拉大縣城發展骨架,增強縣城輻射帶動作用;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提升縣城綜合服務能力和品位。做好城市經營管理文章,強化城鄉規劃管理,持續打好違法建設治理攻堅仗。
聚力生態建設,不斷厚植生態龍川底色。深入推進生態工程,加快建設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面加強生態保護,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強化環境綜合整治,著力打好碧水保優戰、藍天保衛戰、凈土防御戰。加強環保執法監管,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聚力社會保障,持續增進民生福祉。織密民生保障網絡,深入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工程,加強就業創業引導;實施全民參保計劃,不斷提高社會救助能力。優化基本教育服務,推動龍川縣田家炳中學外遷及新校區建設等一批項目建設,提升教育質量。提高公共衛生保障,加強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加快一批醫療衛生項目建設。加快文體事業發展。強化社會治理。大力深化改革,切實提高政府系統執行力和政務服務效率,構建與“雙區”同等水平的營商環境。力生態建設,不斷厚植生態龍川底色。深入推進生態工程,加快建設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面加強生態保護,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強化環境綜合整治,著力打好碧水保優戰、藍天保衛戰、凈土防御戰。加強環保執法監管,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聚力社會保障,持續增進民生福祉。織密民生保障網絡,深入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工程,加強就業創業引導;實施全民參保計劃,不斷提高社會救助能力。優化基本教育服務,推動龍川縣田家炳中學外遷及新校區建設等一批項目建設,提升教育質量。提高公共衛生保障,加強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加快一批醫療衛生項目建設。加快文體事業發展。強化社會治理。大力深化改革,切實提高政府系統執行力和政務服務效率,構建與“雙區”同等水平的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