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全力打造油茶、茶葉、水果、大米、蔬菜等特色扶貧產業,穩就業促群眾增收致富
精準產業促進精準扶貧 決戰脫貧攻堅交出完美“答卷”
■龍川將打造高質量油茶產業園區。圖為龍川綠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員工在采摘油茶果。
■龍川縣義都鎮桂林村嶅峰生態茶葉種植基地
■龍川縣以“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帶動農民種菜。
■龍川縣通衢鎮華城村發展黑米種植
核心提示
產業扶貧是最根本的脫貧措施,是實現精準扶貧最有力的抓手。只有特色產業真正發展起來,貧困人口真正有了增收的產業,才能徹底拔掉窮根,實現脫貧致富。
“十三五”期間,龍川縣聚焦精準扶貧,堅持“政府主導、企業引領、群眾參與”的發展思路,全力打造油茶、茶葉、水果、大米、蔬菜等特色扶貧產業,培育和打造“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村共42個,進一步推動困難群眾就業和增收,有勞動能力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7391元增加到2020年的16929元,實現了“戶戶有增收產業,人人有增收門路”,扎扎實實探索出了一條決戰扶貧攻堅的特色路徑。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龍川縣將堅持以鄉村振興引領農業農村發展,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繼續圍繞“產業興旺”的目標,通過大力發展特色優質高效綠色現代農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鄉村產業富民興村帶動作用,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帶動鄉村產業振興。
因地制宜,發展精準扶貧產業
3月18日,距龍川縣城100多公里遠的龍川縣細坳鎮貴湖村,大山深處,三五成群的梅花鹿在陰涼處悠然地吃著飼料,溫馴可愛的模樣十分討人喜歡。看著圈舍里毛色鮮亮、活蹦亂跳的梅花鹿,盧紅樂得合不攏嘴。
盧紅曾經是村里的貧困戶,因為老婆常年要吃藥治病等原因,一家人因病致貧。后來他在對口幫扶單位的支持下,入股當地的合作社養殖梅花鹿,成為一名專業戶。這個合作社是2016年成立的,盧紅與侄子盧日成從吉林省引進優質的種鹿,依托家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在當地養起了梅花鹿。目前,在幫扶單位和當地黨委政府大力支持下,短短幾年時間,盧紅和盧日成的梅花鹿養殖規模就從當初的6頭發展到如今的220頭,預計今年產值可達160多萬元。同時,梅花鹿養殖基地還可為當地村民提供穩定的就業崗位和可觀的務工收入。
目前,該基地有6名固定的工人,他們每人一年的工資為3.6萬元左右。同時,基地會聘請當地村民種草、割草,帶動村民增收。
梅花鹿是特種畜禽,全身是寶。細坳鎮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梅花鹿養殖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該鎮圍繞龍川縣委加快推動“兩個龍川”建設的部署要求,立足綠色生態環境,大力扶持梅花鹿養殖、優質茶葉等產業發展,圍繞“一村一品”,將貴湖村的梅花鹿基地打造成為集生態養殖、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生態產業,為生態龍川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距離貴湖村不遠的半徑村凹峰茶園是細坳鎮的又一主導產業基地。茶園里,一排排綠油油的茶樹形成片片梯田,數十名茶農熟練地采摘著尖尖嫩芽,山間呈現出一幅初春收獲的場景。
據悉,該茶園積極實施綠色品牌戰略,以“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大力發展有機生態茶園,現開發茶園600余畝。茶園還為村民種植茶葉提供支持,優先聘請村民在采摘季節入園務工,既調動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又為農戶就業、增收提供“造血”渠道,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在利用特色產業推進扶貧工作中,龍川縣因地制宜,依托優越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大力提升特色農牧業的規模化、產業化水平。通過“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帶動2.6萬余戶貧困戶增收,戶均年增收9538元。特色產業成為龍川縣脫貧群眾持續增收的支柱產業。
跟太陽“結親”,光伏板上生“金”
走進龍川縣黎咀鎮聯民村,能夠看到排光伏電站發電板整齊地排列在田地里,村民們正在對其進行清潔保護。
“電站采用‘農光互補’設計方案和理念,既符合機械化耕作需求,又能為農業種植和養殖留出必要的空間,適用各種類型農業,實現光伏和農業雙收益。”該村村干部介紹,該基地面積為21畝,由幫扶單位深圳市國資委出資扶持成立的聯民村大水坑種養專業合作社運營。
據了解,聯民村里有32戶脫貧戶。農光互補高效葡萄種植、光伏發電可為每戶年均增收2500元以上。
據介紹,龍川光照資源豐富,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推動龍川光伏產業快速發展。該縣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搶抓該縣享受“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指標應保盡保”的政策機遇,積極與太陽“結親”,大力實施“集中式、分布式、異地聯建”光伏扶貧工程。
同時,龍川縣還制定出臺了光伏收益分配辦法,通過“公益崗位+特困救助+村集體事業”的分配原則,讓所有脫貧戶精準收益光伏扶貧成果,戶均增收3000元左右,把免費陽光變成了老百姓口袋里實實在在的鈔票,光伏產業成為群眾旱澇保收的“鐵桿莊稼”。
全縣種油茶,茶樹變成搖錢樹
早春的清晨還帶著涼意,龍川縣赤光鎮浮下村的油茶育苗基地已經熱鬧了起來,茶農們拔苗、捆綁、分裝,一派繁忙。
一株株油茶樹,帶給山區農民一個綠色產業,也帶來了脫貧奔康的希望。
龍川縣是“全國油茶示范縣”,油茶種植面積41萬畝、年產油茶籽9.6萬多噸、年產值達11.8億元,省級現代農業(油茶)產業園核心園區已開工建設,現有油茶企業155家,種植大戶1128戶,從業人員1萬多人。
作為省級油茶生產加工龍頭企業,龍川綠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油農業)總部設在赤光鎮大洋村,首期已注資5000萬元,建成年產1000噸的物理壓榨茶油生產線。綠油農業順應廣東省現代農業(油茶)產業園發展的建設要求,充分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更多的茶農走向發家致富的道路。
綠油農業董事長駱東梅介紹說,該公司與760多戶茶農和200多戶精準扶貧戶簽訂合作協議,將扶貧資金投入到田園綜合體開展合作,并免費為部分農戶提供茶苗、有機肥料、農資及技術等全方位培訓和支持。
在龍川,有許多像綠油農業這樣的油茶企業,是當地油茶產業發展的領頭羊。它們積極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助力農戶實現精準脫貧。比如,龍川縣綠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帶動40名脫貧人員就業,人均增加年收入7000元,208名脫貧人員入股,人均增加年收入700元;龍川灣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帶動30名脫貧人員就業,人均增加年收入7000元,420名脫貧人員入股,人均增加年收入342元。
龍川縣扶貧工作局的相關資料顯示,脫貧戶以扶貧開發資金投資入股油茶企業,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目前有587戶脫貧戶入股,平均每戶增收約3500元,并輻射帶動當地及周邊脫貧戶1524戶種植油茶。
油茶產業已經成為龍川縣農業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據悉,龍川將打造高質量油茶產業園區,推動全產業鏈發展。規劃到2025年,龍川縣油茶總面積將達到50萬畝。屆時,油茶樹將變成龍川縣的“搖錢樹”,油茶林將變成“綠色銀行”,
水稻蔬菜再度“火”起來,農民端起致富“金飯碗”
水稻、蔬菜是傳統產業,在新的扶貧開發工作中,它們也煥發新的新機,成為龍川很多村民脫貧致富的“金飯碗”。
龍川縣麻布崗鎮瑚徑村,干凈平坦的水泥路從村委會一直延伸至田間地頭。村民們在農田里忙碌,開始新的一年春耕了。這里是深圳市資本運營集團對口幫扶瑚徑村實現增產增收的富硒水稻種植基地。
“去年我們種植富硒水稻800多畝,年產富硒大米約46萬斤。”深圳市資本運營集團駐瑚徑村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王林告訴記者,瑚徑村是優質大米天然產區,土壤沒有重金屬污染,氣候適宜雙季稻種植。但是,以前當地缺乏統一管理,在選種以及管養方面沒有科學規范標準,產量不穩定,銷售渠道單一,種稻收益不好,村民們種稻積極性不高,稻田拋荒撂荒情況較多。
了解實際情況后,深圳市資本運營集團幫助引入農產品龍頭企業及現代生物科技公司,選用符合當地環境條件的優質谷種,引入現代生物有機富硒技術,將瑚徑村的水稻種植優勢和市場需求有效結合起來,建設瑚徑村“富硒水稻種植基地”,培育瑚徑富硒生態大米。
幫助村民發展水稻生產的,還有龍川縣豐稔鎮禮堂村。該村由華南農業大學對口幫扶。
自2016年4月以來,華南農業大學充分發揮人才多、技術強、學科全、校友廣等綜合優勢,整合校內外大量資源,發揮專業力量,通過黨建、人才、科技、產業、消費和整村幫扶等“六幫扶”,有效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構建了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農業高校科技助力脫貧攻堅之路。
華農大駐禮堂村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郭迪杰介紹,華農大在禮堂村打造的水稻種植基地,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5.58萬元。“培育優勢產業,提升造血能力,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所在。” 郭迪杰表示,禮堂村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華農大整合校友資源,引進河源農業龍頭企業龍川稻豐源農資有限公司等校友企業,組織學校農業科技專家全程指導,在村內建立200畝連片水稻產業示范基地。
基地建好后,學校向禮堂村及周邊村民發放優質稻種,推廣訂單式種植水稻,合作企業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稻谷。在此基礎上,打造“越王貢”華禮絲苗米,并按照一定比例,將銷售收入分紅給村集體和貧困戶。“不僅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而且為村集體及貧困戶落實分紅,提高他們的收入。” 郭迪杰說道。
2019年晚造520斤,2020年早造720斤、晚造860斤……這是華農大幫扶禮堂村并打造絲苗米產業以來,免費向村民發放的優質谷種數量。村民鄒志中說:“這個谷種容易種植,畝產量比我們以前種的要高200多斤,公司收購價格也比較高,去年我家賣晚造稻谷賣了2000多元!”
與水稻一樣,借著扶貧春風再度“火”起來的傳統產業,還有該縣的蔬菜產業。
近年來,龍川縣在推進扶貧工作時,以“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帶動農民種菜,在豐富該縣“菜籃子”的同時,也讓農民群眾的“錢袋子”鼓脹了起來。在解決農民就業的同時,蔬菜基地也為農民創業提供了平臺。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企業為參與的農民提供蔬菜種子、化肥和技術,并負責保價收購。
產業就業,花開有聲。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龍川縣整合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突出地域特色,實施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化提檔升級行動計劃,加快發展水稻、茶葉、中藥材、花卉等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做大做強省級農業(油茶)產業園,大力創建省級農業(絲苗米)產業園,打造優勢農產品和優勢農產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中農聯·龍川國際電商產業城、越王貢米種植基地、源東農業綜合體驗區、綠譽農業公園等示范基地建設。實施農產品保質行動,對標“圳品”標準,做大做強“龍川山茶油”等農產品品牌,加快打造成“雙區”重要的“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水缸子、茶罐子、油瓶子”,提高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不斷推動農業農村發展,著力夯實發展根基。
■組稿/本報記者 蘇勇軍 特約記者 曾祥太 通訊員 邱城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