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廻龍鎮以打造“紅色、文明、生態、富裕”新廻龍為目標,全力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傳承紅色基因 打造美麗鄉村
■保護性修繕的閩粵贛邊“五興龍”縣蘇維埃政府舊址
■加強人居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農村變得干凈衛生、和諧宜居。圖為廻龍鎮羅中村。
美麗的廻龍鎮
核心提示
龍川縣廻龍鎮是我省八大革命老區之一,鎮內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其中,閩粵贛邊“五興龍”縣蘇維埃政府舊址是河源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源市反腐倡廉傳統教育基地。近年來,廻龍鎮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相結合,打造油茶、水稻等優質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紅色文化旅游,建設美麗宜居鄉村,讓村民實現脫貧奔康,讓鄉村留住鄉愁。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廻龍鎮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進一步加強基層黨建工作,大力發展農業農村,推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補齊發展短板,加強民生福祉建設,挖掘紅色文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核心競爭力更強的發展新路,全力建設“紅色、文明、生態、富裕”新廻龍。
【廻龍鎮簡介】
廻龍鎮位于龍川縣的中部偏東地區,是龍川境內韓江發源地之一,毗鄰田心、赤光、新田和興寧市的大坪、蘿崗等鎮,距離縣城63公里,是典型的偏遠山區鎮。S339大利線穿境而過,廻龍河從北到南將鎮域分成東西兩半。鎮域總面積83.81平方公里,下轄14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戶籍人口7640戶、35682人。全鎮耕地總面積14611畝,主要以種植水稻為主。
廻龍鎮紅色資源豐富,是全省八大革命老區之一。位于該鎮大塘村的閩粵贛邊“五興龍”縣蘇維埃政府舊址,成立于1929年3月,是閩粵贛邊建立起來的第一個縣蘇維埃政府,是省、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反腐倡廉傳統教育基地,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全省13個,河源市唯一一個)。大塘村 “五興龍”縣蘇維埃政府兵工廠舊址,是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中小學德育基地。位于田園村的中共龍川縣委舊址正在修復中。
以“紅色基因”
為鄉村振興鑄魂
廻龍鎮田園村,一個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村。中共龍川縣委舊址就位于該村,1929年12月,龍川縣第一次黨員代表會在此召開,成立了中共龍川縣委和縣革命委員會(縣蘇維埃政府)。目前,按照“修舊如舊”原則,中共龍川縣委舊址正在修復建設中。
對革命舊址的保護與開發,是廻龍鎮認真開展學習黨史教育、以“紅色基因”為鄉村振興鑄魂的鮮活實踐。位于龍川縣中部偏東地區的廻龍鎮屬于廣東省“八大革命老區”和“蘇區鎮”之一,紅色底蘊深厚,鎮內有閩粵贛邊“五興龍”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及兵工廠舊址、中共龍川縣委舊址等。
讓“紅色”成為主色調,推動鄉村振興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廻龍鎮不斷加強革命舊址維修保護以及陳列布展工作,進一步擦亮閩粵贛邊“五興龍”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及兵工廠等在內的一系列的紅色文化旅游品牌,整治周邊環境,建設蘇區大道,打造經濟新增長極。
歷史漸行漸遠,精神光照千秋。廻龍鎮黨委書記鄒勝平表示,廻龍鎮作為革命老區鎮,擁有獨特的紅色資源,鎮黨委認真打好保護和開發紅色文化的“組合拳”,傳承好紅色基因,打好“紅色牌”,念好“鄉村振興經”,讓革命老區的“紅色”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實現“紅色基因搭臺,綠色生態唱戲,激活鄉村振興”,從革命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振鄉村振興的“精氣神”。
位于龍川縣廻龍鎮大塘村閩粵贛邊“五興龍”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就是廻龍鎮傳承紅色文化、建設美麗鄉村的一個亮點。
人間四月天正暖。4月下旬的廻龍鎮春光正好。從廻龍圩鎮轉入羅回村,沿著蘇區大道溯河而上,一江兩岸風景如畫,統一風格裝修的民居鱗次櫛比,碧綠的田野生機勃勃。寬闊的公路上,群眾開著小汽車駛過,一派安居樂業的景象。
行至大塘村,閩粵贛邊“五興龍”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在民居中和諧而立。經過保護性修繕和精心布展,該舊址成為河源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源市反腐倡廉傳統教育基地。從2012年開始,每年一批又一批的黨員干部到該舊址接受紅色教育,截至2020年底,累計接待了近10萬人次的黨員干部。
充分利用轄區內底蘊深厚的紅色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從今年3月份起,廻龍鎮多次組織黨員干部到閩粵贛邊“五興龍”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廻龍人民英雄紀念碑開展紅色教育,通過一個“紅色故事”、一堂“紅色黨課”、一段“紅色記憶”,引導黨員干部要傳承蘇區精神,牢記初心使命,切實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把服務民生融入到“十四五”規劃中,變紅色優勢為精神動力,奮力建設美麗鄉村,推進鄉村振興。
以“紅色基因”為鄉村振興賦能,激活基層黨建“神經末梢”,讓紅色基因在干事創業中賦予擔當作為、奮勇向前的精神力量。廻龍鎮結合黨史學習教育,認真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推動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工作難題,以工作成效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果。
“在鄉村振興中打頭陣、走前列是黨員干部的使命和責任?!?羅中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吳利章表示。據悉,自2018年開始,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羅中村“兩委”積極主動推進鄉村振興,大力發展油茶等特色產業,加強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實施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羅中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發展特色產業促群眾增收奔康
近日,廻龍鎮發鴻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群眾開展補種,在油茶種植基地種上了白花小果油茶樹苗。該合作社負責人吳發紅表示,之前一直干旱少雨,趁著近期下雨土地濕潤,補種了一批油茶樹苗。
油茶樹,群眾眼中的“搖錢樹”。據悉,發鴻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所在的羅明村是廣東省“一村一品”油茶產業村。全村油茶種植面積約3800畝,10年以上老油茶林約3100畝,新種油茶林約700畝。通過支付固定收益、常務用工、臨時工、產品帶動等“組合拳”,該村油茶產業每年可為本地務工人員和入股農戶帶來15萬多元的勞務和分紅收入。
今年45歲的村民吳發根就是該村油茶產業務工較多的一位村民,2020年務工收入有1萬多元,再加上養牛、養雞,一年收入達到5萬多元,去年不僅成功摘掉了“貧困帽”,還建起了二層的樓房,過上了“有奔頭”的生活。
“有產業,就有收入,群眾就能過上好日子;有產業,才能吸引年輕人回村參與鄉村振興工作,農村才有希望?!绷_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朱運友說道。
朱偉雄就是回家創業的年輕人之一。2018年,他放棄了珠三角城市較為穩定的工作,回到家興建了一個休閑式果園,種植了50畝鷹嘴蜜桃,另外還采用“放養+喂養”相結合的新方式發展肉牛養殖。朱偉雄表示,之所以離開大城市回到家鄉,最重要是國家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讓他看到了機遇,特別是產業方面國家給予的扶持政策支持很大。2019年,他通過參加龍川縣委組織的“育苗”工程考試,成為了羅明村“兩委”的后備干部。
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羅明村富民興村產業建設是廻龍鎮在推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過程中,致力發展特色產業建設、促群眾增收的縮影。近年來,該鎮黨委政府立足特色資源稟賦,打造多層次、立體式的多產業發展格局,不斷增強村級及群眾的“造血”功能,提升各村的內生發展動力。
打造光伏產業。建設了47KW羅南村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建立了羅回村光伏扶貧電站,截至2020年底,光伏發電收益3.1萬元,為精準扶貧時期確定的羅回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累計帶來2.7萬余元的分紅收益。上述兩個光伏項目,也為所在村增加了集體收入。
打造油茶產業。油茶種植是廻龍鎮的傳統產業,全鎮種植面積1.6萬畝,年產值1340萬元,惠及全鎮九成人口。鑒于傳統的分散式種植方式,該鎮通過龍頭帶動,擴大種植規模,實施科學種植,打造油茶品牌,進一步提高油茶產業附加值。打造了羅南村油茶產業,引進農業龍頭企業,采取“公司+農戶”發展模式,將油茶產業打造成羅南村的扶貧產業、致富產業;通過“合作社+基地+群眾入股”模式,打造了羅回、羅明村油茶種植基地,帶動30多戶農戶通過種植油茶增收致富,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
打造韭菜花產業。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在群光村打造韭菜花產業基地,流轉土地100多畝,種植韭菜,為當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的同時,打造集韭菜種植、采摘體驗、農業休閑觀光為一體的農業田園綜合體,帶動周邊群眾增收。
打造優質水稻產業。在羅南村,當地的寶順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打造了200畝水稻種植基地,大力發展廻龍貢米、釀酒產業等,帶領群眾通過種植優質水稻,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龍頭產業帶動下,多產業蓬勃發展。廻龍鎮因地制宜、統籌發展,在傳統種植養殖的基礎上,大力小型特色農業,打造 “一村一品”產業,培育出一批有特色的優勢產業,并以產業為支撐,帶動村民鞏固脫貧成效,實現該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全鎮共培育出22名致富帶頭人,大部分創業項目為種養殖類型,通過自身發展,帶動有意愿的群眾一起參與,不斷增強群眾自我增收創收的內生動力。
優質產業開花結果,廻龍鎮走出了一條鄉村致富之路。2020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產值32400萬元,同比增長6.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30元,同比增長6.2%,群眾收入大幅增加。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463戶、1261人全部在2020年如期脫貧,羅回、羅南兩個省定貧困村均成功出列。
黨群同心打造美麗鄉村
4月20日,谷雨,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走進廻龍鎮,猶如走進了一幅田園山水畫中:遠處青山如黛,碧綠的田野像一片綠色的海洋,白色系為主的樓房隱現于山林和田野之間;飛翔的白鷺盤旋著落于村中的小河里,劃破了寧靜,在河面泛起層層漣漪,讓倒映在河面的青山或民居也隨之靈動起來。
除了自然的生態美,一些城市的元素如紅黃相間的綠道、設施齊全的文體廣場、鮮花盛開的小公園也走進了這方廣闊的天地,讓農村有了現代的美感。鄉村振興繪就了具有生態、現代雙重美的“畫里廻龍”。
“先富帶后富,共奔小康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行走在廻龍鎮,一面面畫上鄉村主題畫的文化墻,農家小院里一張張樸實的笑臉,晚上村文化廣場跳廣場舞的村民,青山綠水白描之下的幸福,是鄉村振興工作的穩步推進。
生態振興工作扎實推進。據悉,廻龍鎮持續抓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深入開展“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全鎮61個自然村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實現所有行政村達到干凈整潔村標準。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村內道路和集中供水全覆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項目建設,兩個省定貧困村新農村示范村建設取得初步成效,面上新農村項目建設全部完成,羅中村創建省級生態美麗宜居鄉村示范村工作正有序推進。全面鋪開“四小園”建設,因地制宜建成158個“四小園”。建立長效衛生保潔機制,全鎮61個自然村實現了衛生保潔員全覆蓋,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長效機制逐步建立。
組織振興工作同步推進。廻龍鎮成立了由鎮委書記任總指揮、鎮長任第一副總指揮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指揮部,建立鎮班子領導掛鉤聯系村制度,開展督促指導鄉村振興工作。各行政村也參照鎮里的做法成立了相應工作機構。進一步加強基層黨建工作,圍繞基層黨組織“三年行動計劃”,抓規范化標準建設,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書記,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切實突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作用。進一步加強基層治理工作,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廻龍鎮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組織開展宣講培訓、主題征文、書記講黨課、觀看電影等方式,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移風易俗行動,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一個黨員一面旗幟,一個支部一座堡壘。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廻龍鎮22個基層黨組織發揮其戰斗堡壘作用,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實施提供政治保障。1013名黨員積極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在做好自家房前屋后清潔的同時,積極發動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參與人居環境整治,在田間地頭學黨史辦實事,有力推動村容村貌明顯改善、黨群干群關系更加融洽、農村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通過黨員干部帶頭,帶動了廣大村民強化“自己的事自己辦”的主人翁意識,共同投身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推動村容村貌明顯改善,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廻龍鎮將聚集美麗鄉村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建立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持續推進優質產業發展,全力打造“紅色、文明、生態、富?!毙聫h龍,奮力推動鎮域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組稿 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通訊員 劉維
■攝影 本報記者 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