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龍川縣

學黨史,辦實事,龍川縣組織實施“十萬黨員干部返鄉”,廣大黨員干部以實際行動參加災區人居環境整治和建設,攜手共建美麗鄉村

災區戰場黨旗紅 干群同心家園美

2021-06-08 10:09:35 來源:河源日報

學黨史,辦實事,龍川縣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在全縣深入實施“十萬黨員干部返鄉”,黨員干部利用雙休日時間回鄉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共建美麗家園。圖為貝嶺鎮黨員干部帶領上盤村黨員干部開展清拆危舊泥磚房。

龍川縣貝嶺鎮米貝村南越綠寶紅掌栽培示范基地讓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核心提示

一個黨組織就是一個戰斗堡壘,是老百姓的“頂梁柱”;一名黨員領導干部就是一支標桿,是群眾的“主心骨”; 一名普通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是抗洪救災和災后重建的“排頭兵”。

災區就是考場。黨旗飄飄,誓言錚錚,承載著共產黨人的赤膽忠誠和為民情懷。抗洪救災中,龍川上下同向、干群同心,共同澆鑄著龍川堅不可摧的精神大堤。講忠誠講奉獻的為民情懷,疾如風行如電的高效作風,堅似石韌如鋼的頑強意志,人同心志同城的磅礴力量,凝聚成了洪災留給龍川縣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抗洪精神。

兩年來,抗洪精神轉化為強大的災后重建動力,龍川打贏了一場接一場硬仗,渡過了一道又一道難關。用時間拼、用汗水拼、用激情拼,龍川黨員干部始終保持感恩的心態、奔跑的狀態、趕考的姿態,一磚一瓦綿綿用力,一針一線久久為功,加快建設幸福美麗新家園。

學黨史,辦實事。今年,龍川縣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在全縣深入實施“十萬黨員干部返鄉”,組織各級各單位黨員干部利用雙休日時間回鄉,在田間地頭學黨史辦實事,有力推動村容村貌明顯改善、黨群干群關系更加融洽,奮力書寫建設美麗龍川的嶄新篇章。

黨員干部深入農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

6月5日,龍川縣委書記黃海生帶領縣委辦、縣委宣傳部、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縣衛生健康局、縣科協、縣紅十字會等單位的黨員干部,深入到貝嶺鎮參加“十萬黨員干部返鄉”行動,以實際行動助推美麗鄉村建設。

在貝嶺鎮米貝村,黨員干部們發揚不怕臟、不怕累的優良作風,拿起鐵锨、掃帚等工具,幫助村民清理房前屋后的枯木、垃圾,清潔鄉村道路,營造干凈、整潔村莊風貌,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讓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

黨員干部返鄉,助力鄉村換新顏。100多名穿著“紅馬甲”志愿服裝的黨員干部的到來,給曾經的重災村米貝帶來了重建力量。群眾看到黨員干部為他們清掃道路和房前屋后的垃圾和山泥,深受感動,也紛紛拿起了掃帚參與到清掃隊伍中。有些群眾煮好茶捧給黨員干部喝,感謝他們在雙休日幫助其清掃村莊,表示將摒棄亂丟垃圾的陋習,自覺做好房前屋后的衛生保潔,與黨員干部攜手共建美麗家園。

“設施完善,干凈衛生,感謝鄉村振興好政策和黨員干部的為民情懷。” 米貝村村民袁學文見證了家鄉兩年來點點滴滴的變化,也見證了黨員干部與村民風雨同舟、攜手共建家園的動人場景。“經常有穿著紅色背心的黨員干部隊伍到村里,幫助村民清理房前屋后的山泥,清掃道路上的泥土,不怕臟、不怕苦、不怕累,讓人感動。”

兩年來,初心如磐、眾志成城、不懼艱險、砥礪奮進的抗洪精神在龍川得到深入踐行,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號召,開展“深入群眾守初心、救災復產擔使命”活動,全縣977個基層黨組織、3萬余名黨員干部投身災后復產重建工作。黨員干部的身體力行、不怕臟不怕累、甘于奉獻的精神,深深打動了災區群眾,他們主動和黨員干部一道投身到災后復產重建工作。可以說,災后重建工作像一塊“試金石”,讓黨員干部轉變了作風,黨群干群關系更加融洽了。

黨員干部做表率,志愿者、村民也跟著擼起袖子參加災后重建工作。兩年來,443支隊伍2.6萬名志愿者積極參加新時代文明志愿者活動,深入到鎮村開展災后復產重建工作。群眾紛紛拿起鏟子、鋤頭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和災后復產工作。社會各界也對受災地區伸出援手,出錢出物支援災后重建。黨建引領下,龍川調動了各方力量,畫出災后重建的最大同心圓,營造了全社會共同參與災后重建工作的濃厚氛圍,掀起一股轟轟烈烈的災后重建熱潮。

干群攜手共建美麗新家園

6月3日,上盤村鐵坑自然村馬義庭的老房子拆除了。這是該自然村拆除的第五棟危舊泥磚房。

“他家的房子處在滑坡帶上,再加上久未住人失修,屬于危舊泥磚房。”上盤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賢煥說道,經歷過兩年前的特大自然災害后,群眾對危舊泥磚房的危害有了較深的理解,對鄉村振興下的新農村建設有了更多期盼,對“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給予了更多理解和支持。

據悉,貝嶺鎮以黨建為引領,發揚“初心如磐、眾志成城、不懼艱險、砥礪奮進”抗洪精神,以災后重建為契機,深入開展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全域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各村組織開展清潔村莊行動,發動村民群眾投工投勞2000余人次,對村內的主干道路、巷道、水塘、溝渠、河道等衛生死角進行多次清理,著力有效解決農村臟、亂、差現象問題。全域推進破舊泥磚房清拆工作,累計拆除破舊泥磚房1300余間共計2萬多平方米。全力打造農村“四小園”建設工作,建設 “四小園”183個。

經過兩年的災后重建和深入推進鄉村振興,貝嶺鎮曾遭受巨創的上盤村、米貝村、雁化等村基本恢復了正常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曾經的重災村蛻變成美麗新村。

貝嶺鎮的涅槃重生,是龍川縣災后重建的鮮活實踐。龍川縣強化示范引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黨員干部奮戰在災區大地上,以實際行動彰顯責任與擔當,用心用情用力建設新農村,讓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在上坪鎮小灰村,干凈的西河水靜靜地流淌著。這里曾經是堆滿垃圾、污水橫流的“臭水河”,由于太過臟亂無人愿意下去清理。龍川縣人武部派駐上坪鎮小灰村第一書記楊碧慧身先士卒,拉起衣袖褲腳第一個下到河中帶頭清理垃圾。在她的帶動和感染下,黨員干部和群眾下到河中參與垃圾清理,西河也因此變得清澈碧綠。

建設家鄉人人有責。正是在如楊碧慧般的黨員干部的示范引領下,龍川各鎮村組織群眾建設美好家園,人民群眾參與各項工作的積極性不斷增高。群眾積極響應號召,清理房前屋后的雜草閑置地,種上果樹、青菜及各種綠植,全力打造美麗庭院,以點滴之力匯聚起建設美麗鄉村的磅礴力量。

今年1月21日建成投入使用的上坪鎮金龍村紅色廊橋——雅里橋就是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見證。新建的雅里橋古色古香,總造價300余萬元,外出鄉賢和村民籌款170多萬元,建設了涼亭、廊橋和包括一條約270米長的親水步道和周邊綠化工程。該橋建成后,既方便村民出行,又成為村民休息娛樂的好去處。

在上坪鎮,除了金龍村的雅里橋,還有青化村的水口橋廣場、下坪新橋廣場等均由當地外出鄉賢及村民共同出資建造。據上坪鎮統計,截至2020年,社會力量投入到該鎮鄉村振興項目建設的資金達1500多萬元,鄉賢成為鄉村建設的生力軍,激發出全民參與建設美麗鄉村的內生動力。

眾人拾柴火焰高。經過2年攻堅,龍川受災地區特別是北部重災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山河破碎到山清水秀,因災損毀的道路、橋梁、水利設施得到全面清理修復和升級提質,用電、用水、通信得到全面解決;從產業災毀失收到百業競興,群眾就業增收;“全倒戶”“嚴損戶”完成重建和修繕,受災群眾從最初的“憂居”變成“優居”,搬離透風漏雨破舊房,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干群攜手建設新家園,鳳凰涅槃的龍川,村民住上了電梯房,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過上了好日子,步入了小康幸福生活。

產業建設綻放增收致富幸福花

米貝新村的安置戶袁學濃家中,擺放了兩盆紅掌,在綠葉的映襯下,火紅的花瓣特別艷麗。“這是‘米貝紅’,寓意著我們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 袁學濃笑哈哈地說道。

袁學濃口中的“米貝紅”產自米貝新村旁的紅掌項目基地。在米貝村,這些紅掌被稱為“米貝紅”,意指為米貝村帶來增產增收,為當地村民帶來紅紅火火的好日子。

門前盛開的“米貝紅”,是龍川縣災后重建家園、推進產業振興的一大成果。為確保群眾受災不返貧、搬遷不減收,在統籌規劃米貝村災后房屋重建安置小區(米貝新村)建設的同時,米貝村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及精準扶貧工作,依托幫扶單位的渠道優勢,引進南越綠寶紅掌栽培示范基地等項目,建立長效脫貧機制。

米貝村村民吳水珍在南越綠寶紅掌栽培示范基地投產前,在幫扶單位和村委會的幫助下前往江門參加培訓,成為基地的一名工作人員,負責花卉種植、管理等工作。她說:“在基地工作,每月能領到3000元,既解決了就業問題,又能夠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目前,南越綠寶紅掌栽培示范基地年產值240萬元以上,分紅22.7萬元后,經營利潤可達50萬元。該項目的實施,直接推動米貝村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部分村民既可通過入股獲得分紅收益,又可通過務工實現就業增收,進一步解決了村民持續增收問題,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助推鄉村振興發展。

產業建設,讓增收致富幸福之花綻放。在災后重建過程中,龍川縣針對部分扶貧產業受災嚴重,堅持“政府主導、企業引領、群眾參與”的發展思路,積極謀劃和推動產業建設,全力打造油茶、茶葉、水果、大米、蔬菜等特色產業,培育和打造“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村共42個,提供較為穩定就業崗位360余個,年人力資源支出達到1000多萬元;扶持1200多名困難群眾開展種植、養殖和小作坊加工,進一步推動困難群眾就業、創業和增收。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產業建設讓包括吳水珍在內的精準扶貧時期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災致貧返貧的群眾,有了增收致富的支撐。有勞動能力且有意愿的群眾,被優先安排到產業項目中務工,做到“應扶盡扶”,全面落實“八有”政策保障。截至2020年6月,龍川全縣因災致貧、返貧共101戶311人,2020年底全部實現脫貧;因災導致無安全住房21戶49人,均納入危房改造,并于2019年全部完成危房改造。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在龍川這片熱土上,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持續弘揚抗洪精神,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強黨的建設,團結帶領全縣人民群眾堅定信念、振奮精神、艱苦奮斗、重建家園,持續加強基礎設施和產業建設,廣泛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努力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奮力書寫建設生態龍川、現代龍川的嶄新篇章。

■文/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圖/本報記者 馮曉銘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