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龍川縣

龍川縣賡續百年初心、擔當育人使命,全力打造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新高地

守初心砥礪前行 擔使命鑄魂育人

2021-09-14 10:12:09 來源:河源日報

■龍川縣實施“強師工程”,打造現代專業教師隊伍。

■龍川縣狠抓教育信息化建設,實現多媒體教學全覆蓋。圖為上坪鎮石湖分教點,老師在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教學設施完善的龍川縣赤光鎮中心小學

核心提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事關千家萬戶的幸福,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龍川縣始終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群眾對優質教育的熱切期盼,讓每個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公平教育。

“十三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龍川縣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以“弘揚古邑文化,鑄造山區教育品牌”為目標,全力推進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先后獲得“廣東省教育強縣”“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縣”等榮譽,譜寫了龍川教育事業鏗鏘發展之歌。

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龍川縣貫徹落實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戰略規劃,始終秉持“不干則已,干必干成”的精神追求,保持“起步就奔跑、開局就爭先”的精氣神,以新擔當、新作為推動教育工作在“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讓教育始終成為展示龍川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一張閃亮名片和金字招牌。

高站位把牢辦學方向 黨的建設全面加強

黨建引領,培根鑄魂。龍川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定不移把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證,強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健全黨的基層組織體系,持續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形成落實黨的領導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的工作格局,增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

黨建基礎全面夯實。2019年,縣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成立,進一步強化黨對教育的全面領導;2020年,中共龍川縣教育工作委員會成立,全縣教育系統121個黨組織、3691名黨員實現歸口管理,黨對教育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得到有效完善。

黨性根基深扎筑牢。縣委書記帶頭上思政課,縣教育局領導班子引領帶動學校黨組織書記、校長、教師開展思政活動,推進學校思政建設創新發展。扎實開展“黨史進校園”系列活動,教育引導學生學黨史、知黨情、感黨恩、跟黨走,傳承紅色基因,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立德樹人有效落實。龍川縣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標準,教育引導學生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等六個方面下功夫,把“五育并舉”融入日常,把家國情懷植入心中,培育更多建設龍川、發展龍川、造福龍川的合格人才。

同時,通過創建廣東省縣級文明城市,構建“三位一體”(學校、社會、家庭)教育網絡,建立“三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機制,不斷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全縣現有省級德育課題10個,市級文明校園26所,市、縣優秀班主任1191名、三好學生5635名、優秀學生干部1255名。

今年秋季開學,龍川縣進一步深化“百名校長齊上思政課,十萬師生同學黨史”活動,積極組織各中小學校黨組織書記、校長上好秋季“思政第一課”。通過國旗下講話、校園廣播、深入課堂、走進紅色教育基地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推動新學期第一堂思政課與黨史學習教育深度融合,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生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實際行動,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高效能推進改革創新 教育質量全面提升

向創新要動力,向改革要活力。龍川縣堅定不移把全面提升教育保障能力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著力解決制約教育發展改革的突出問題,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人才成長規律,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務實管用、堅持以人為本,以改革激發活力、增強競爭力和影響力,讓學生在改革中受益,讓學校在改革中發展,讓教師在改革中更有動力、安心教學、得到尊重,讓教育管理者在改革中更有責任、更有擔當,推動龍川教育持續、健康、全面發展。

教研改革勇于創新。深化“1+X”城鄉協同合作教研模式,創新高效課堂,以“五課”為抓手,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完成省級教育科研課題11個、市級課題55個。2017年以來,全市中考成績前100名中,龍川考生人數平均每年占到42人;高考本科入圍率均在40%以上,其中2021年本科入圍率達43.5%,名列全市各縣(區)前茅。

特色辦學百舸爭流。龍川縣把“趙佗文化”“紅色文化”“至善文化”等特色文化融入基礎教育。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榮獲市級以上獎項372人次,體育類比賽榮獲市級以上獎項300余人次,藝術類比賽榮獲市級以上獎項500余人次;全國籃球、足球等特色學校12所,省級藝術教育、象棋等特色學校和推廣學校17所,市級足球推廣學校和綠色學校19所。

體制改革全面深化。龍川對照《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聚焦教育評價改革的痛點、重點、難點問題,制定配套政策、制度,奮力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各項舉措落地見效。加大力度治理整頓校外培訓機構,深入推進“雙減”工作及義務教育學校課后服務工作,全力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督導考評推動發展。建立健全“質量提升”綜合督導考評機制,全縣教育系統榮獲國家級榮譽749項,省級榮譽1613項,市級榮譽5024項,位居全市各縣(區)首位。

高標準鍛造師資隊伍

教師素質全面優化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龍川始終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工程,大力實施“強師興教”工程,扎實抓好師德師風建設,以教科研訓和信息化一體化建設為重要抓手,著力提升教師專業能力,高標準鍛造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優化提升。五年來,龍川公開招聘優秀教師952人,定向委培專業教師372人;組織參加國培、省培、市培、縣培共10.3萬人次,學歷提升2880人;圍繞“一線一鎮兩區域”穩步推進“縣管校聘”工作,建成縣教師發展中心,推動教科研訓和信息化一體化建設發展。

榜樣引領發揮實效。打造省“三名”工作室3個、市“三名”工作室9個,培養特級教師11人,涌現出全國人大代表李舒強、全國優秀教師傅永昌、全國優秀少先隊輔導員殷偉劍等先進典型。5年來,被評為國家級優秀個人3人,省級優秀個人7人,市級優秀個人162人。通過榜樣示范引領,全縣教師隊伍素養整體提升。

加強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龍川堅持把新時代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實行師德失范行為通報警示制度,全面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引導教師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教師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不斷提高廣大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

高水平改善辦學條件

教育民生全面保障

民生之本,教育為先。龍川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改善教育基礎設施作為補齊教育民生短板的重要舉措,持續加大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全縣教育事業科學發展打好硬件基礎。

“三篇文章”華彩收筆。“十三五”以來,龍川縣認真做好新建學校、改擴建學校及農村“兩類”學校建設,投入教育基礎建設資金12.04億元,新建學校(幼兒園)8所,改擴建學校29所,完成寄宿制學校建設21所,新增學位31490個,穩妥撤并教學點91個。目前,全縣共有中小學校121所,在校學生13.6萬人;幼兒園155所,在園幼兒2.4萬人,其中普惠性民辦幼兒園達到90所,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95.99%,超額完成“5080”攻堅任務;縣特殊教育學校、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各1所,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24所。

今年以來,龍川縣扎實推進新城幸福幼兒園、教育幼兒園項目建設,全力推進龍川第一實驗學校C校區、蘇區學校、華文學校等重點建設項目工作,進一步緩解縣城入園難、就學難等問題。同時,龍川始終堅持以戰略眼光謀劃教育全局、科學部署教育工作,推進落實《龍川縣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2018-2035)方案》《龍川縣中心城區(老隆縣城)中小學專項規劃(2018-2035)》,構建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教育框架。

“四個堅持”常態實施。龍川縣在教育工作上堅持計劃管理、堅持“四化”建設、堅持家校結合、堅持督查督辦,成功創建省級安全文明校園、交通安全文明示范校、毒品預防教育示范校等33所,市級平安校園、交通安全文明示范校、“警家校”護安護暢十佳學校等82所。

“五大舉措”全面抓實。扎實推進學前教育“5080”工程,實現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50%以上,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80%以上的目標。抓實“信息化建設2.0工程”,投入7000多萬元,全面建成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臺”。筑牢疫情防控防線,確保線上線下教學有效銜接,參與村(居)疫情防控網格化管理1.5萬余人次。助力脫貧攻堅,全面落實建檔立卡困難學生補助,全縣成立62個教育基金會,多措并舉確保貧困生100%入學。助力鄉村振興,積極開展“十萬黨員干部返鄉”行動、“千名黨員骨干教師送教下鄉”活動。

薪火相傳譜華章,乘風破浪開新局。面向“十四五”,龍川縣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抓重點,補短板,優治理,創品牌,全力打造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新高地,為奮力推動“兩個龍川”“兩個示范縣”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組稿: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通訊員 巫標輝

■攝影:馮曉銘 劉天培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