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明確今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和工作思路,細化分解成八大類99項重點工作抓落實
聚焦“四個著力”“三大抓手”奮力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新龍川
■美麗的龍川縣城
核心提示
目前,“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的國家戰略互為支撐、互促互進,必將釋放“化學反應”“乘數效應”。在一系列利好政策下,正是龍川實現加速發展、追趕跨越的重要窗口期。
如何抓住機遇,以精準謀劃下好先手棋,實現“彎道超車”?龍川縣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今年的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明確了“四個著力”“三大抓手”工作思路,畫出了八大類99項重點工作的“路徑圖”,目標清晰、責任分明,完成時間節點科學有序。
搶抓機遇、乘勢而上。2022年,龍川縣用發展統一思想、用發展凝聚力量、用發展破解難題,在服務和融入全省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中展現更大作為、成就更好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奮力開創龍川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2022年工作思路:四個著力三大抓手 力促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2022年是國家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也是龍川縣推動又穩又好發展,奮力建設幸福和諧美麗龍川的關鍵之年。
龍川縣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進出口總額保持正增長;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完成上級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圍繞預期目標,龍川提出了今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思路,要求聚力“四個著力”“三大抓手”,以開拓進取的銳氣和昂揚向上的士氣,埋頭苦干、蹄疾步穩,高質量推進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一是著力推動法治龍川建設,保障龍川各項工作始終沿著法治軌道前進。二是著力推進“330”產業培育工程。三是著力踐行“面上保護、點上開發”,謀劃“1+9”發展格局。四是著力構建“一核一副三樞紐五組團”縣域發展布局。同時,將以“民生七有、群眾所盼”為抓手,建設幸福龍川;以“平安建設、智慧管控”為抓手,建設和諧龍川;以“公園城市、美麗鄉村”為抓手,建設美麗龍川。
2022年工作安排:八大類99項重點工作 久久為功狠抓工作落實
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以貫之抓落實。去年10月28日召開的龍川縣第十四次黨代會明確了今后5年的奮斗目標和主要任務,擘畫了龍川高質量趕超發展的宏偉藍圖。去年11月召開的縣兩會,新一屆縣政府鄭重向群眾承諾了100項工作任務。1月4日召開的中共龍川縣委十四屆二次全會謀劃部署了全年工作任務,提出要加快培育“330”產業集群,大力實施“七大行動”,加快構建“一核一副三樞紐五組團”縣域發展布局,推動又穩又好發展,奮力建設幸福和諧美麗龍川。
分批實施,逐年推進。2022年龍川縣政府工作報告圍繞縣委十四屆二次全會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按照五年的工作任務分解安排,提出了今年要重點抓好產業、生態、“融灣”“融深”、鄉村振興、城市提質、形象提升、民生保障、發展和安全等八大類99項工作。
關鍵詞一:產業
任務數:12項
龍川提出,要聚焦產業興縣行動,促進增量升級。圍繞該目標,2022年將重點抓好12項重點工作。
第一產業方面,主要涉及現代農業園和龍母盆地建設、特色農產品品牌打造、農田質量和產品質量、農業產業機械化水平及林業產業等。2022年,龍川將加快創建整縣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實施“一鎮一園”全覆蓋試點工作,重點扶持義都茶產業園、細坳竹產業園、車田豆腐產業園和雅寄米酒升級擴產;將加快推進龍母盆地建設,推進優質農業基地及農產品加工基地建設,完成龍川絲苗米產業園各單項工程,推動龍母盆地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取得初步成效;瞄準“雙區”大市場,繼續推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建設,聚焦茶葉、優質水稻、高山油茶等三大縣級主導產業,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進一步提升農田質量,新增復耕復種1萬畝,推進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完善縣鎮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建設;提升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實現全縣主要農作物、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達47%、67%以上;壯大林業產業,鼓勵發展藥材、油茶等林下經濟種植。
第二產業方面,主要涉及主導產業建設、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空間。其中,做強工業主導產業,今年將創成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聚焦電子信息、現代建筑、空氣能、先進材料四大主導產業,引進10家延鏈、強鏈企業,實現四大主導產業鏈產值達100億元以上,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150億元以上,園區稅收5.2億元以上。高質高效規劃建設寶龍新城,促成寶安(龍川)產業拓展城建設,完成工業園三期擴園1000畝,整治提升產業用地1500畝,協同推進園區配套設施建設,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第三產業方面,龍川將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推進霍山景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佗城景區創成國家4A級景區。推動水產業發展,充分利用西部組團的黎咀、黃石、車田、四都和佗城、龍母、上坪、貝嶺等鎮的特色水資源稟賦,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打造水生產和旅游休閑康養一體產業集群。
關鍵詞二:生態
任務數:16項
龍川提出,要聚焦生態優先行動,促進鞏固提升,力促環境質量更優,穩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創建工作。全年重點工作涵蓋河流綜合整治、國土綠化、林業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畜禽養殖污染整治、生態環境保護等16項工作。
河流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方面,今年,龍川縣將開展兩渡河流域綜合整治,開展東江流域、韓江流域漂浮物及全縣河道清理;長效鞏固治水成果,在全縣開展集中“清漂”專項行動;嚴控東江流域水污染項目建設,確保東江水質穩定達到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鄉鎮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完成鐵場小流域綜合治理、1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8公里萬里碧道項目建設。
持續推進國土綠化。完成1.51萬畝高質量水源林造林任務、2萬畝桉樹林退出改造任務,新造林撫育2.7萬畝;加強林業有害生物綜合防治;強化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天然林保有量穩定在97.3萬畝左右。
加強縣城、鎮村兩級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強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完成縣城老城區8.55公里、新城區12.65公里的污水管網清淤及管道疏通工作;加快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農村污水治理率達45%以上。提升垃圾處理能力,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理長效機制。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持續開展衛片執法,以“零容忍”態度堅決遏制新增違法占用耕地行為;全面履行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推動領導干部切實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
關鍵詞三:“融灣”“融深”
任務數:10項
今年,龍川將集聚各方資源要素,全域“融灣”“融深”,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重點工作包括招商引資、服務企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創新創業服務等方面共10項任務。
持續加強“融灣”“融深”的“軟聯通”。進一步優化招商引資機制,圍繞加快培育“330”產業集群,籌辦4次以上大型招商推介活動。精準高效服務企業,出臺實施有關政策措施服務企業,調整完善縣領導掛鉤服務工業企業工作方案,實行包辦專員制,為落戶龍川企業提供優質高效服務。推廣“粵商通”應用,提升政務服務能力,落實各項減稅降費優惠政策,確保政策紅利精準、快速直達市場主體。
持續加強 “融灣”“融深”的“硬聯通”。多維對接粵港澳大灣區交通網絡,全面完成梅龍高鐵和龍尋、連梅等高速公路征地拆遷工作,全力配合完善龍韶、龍汕鐵路項目前期工作,繼續推動東江航道擴能升級工程;完善縣域交通樞紐體系,穩步推進15條國省道升級改造,創成“四好農村路”省級、國家級示范縣;推動鐵路貨運樞紐二級物流基地建設,扎實推動建設粵東北地區乃至華南地區的物流樞紐中心;有序推進通用機場建設。
強化創新創業服務,促進商貿物流業發展。推動創新創業基地項目建設,完成6家以上“六有”標準農村基層電商示范站,落實一次性創業資助、創業擔保貸款等就業扶持政策。加快完善縣、鎮、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和農村電子商務三級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幸福商業中心、佗城梅村商業娛樂中心等大型商業綜合體項目建設。
關鍵詞四:鄉村振興
任務數:10項
龍川聚焦鄉村振興行動,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美麗農村。今年的重點工作包括美麗宜居鄉村、人才培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駐鎮幫鎮扶村等10項工作。
增加農戶收入,壯大村集體經濟。構建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引導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戶采取合作經營、勞務就業、幫扶帶動等形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支持和培育村集體經濟發展,引導村集體建設具有造血功能的項目,扶持20個以上年收入低于10萬元的薄弱村。
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打造美麗宜居鄉村。今年將持續鞏固“百村示范、村村整治”成果,規范農村宅基地管理,抓好鄉風文明建設,深入開展“四小園”建設和美麗庭院示范創建,60%以上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全縣新增4個以上特色精品村。實施連片連線建設美麗圩鎮和美麗鄉村項目、沿霍山全域旅游美麗鄉村示范帶建設項目。加快建設粵贛交界鄉村振興示范帶、東江沿線東江畫廊美麗鄉村示范帶項目。
加強基層人才培養,夯實人才基礎。實施“雁歸源”行動,基本完成縣鎮兩級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建設;舉辦龍川籍高校畢業生聯誼活動,推動高校畢業生返鄉服務家鄉經濟社會發展。實施省“揚帆計劃”,靶向招引衛生、教育、鄉村工匠、全域旅游、高科技技能創新等領域人才,新增3個以上產學研合作項目。
扎實推進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行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對全縣254戶1077名監測對象進行常態化監測預警,健全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作機制。推進駐鎮幫鎮扶村工作,共同推進鄉村建設。
關鍵詞五:城市提質
任務數:9項
龍川將聚焦城市提質行動,促進環境優化,打造功能完備的宜居龍川。今年的重點工作包括加快推進老城和兩個新城(幸福新城、高鐵新城)建設、優化城市空間布局等9項任務。
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完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加快構建“一江兩岸五組團”城市空間新格局。加快推進國道205線縣城段北移、川中大道、幸福大橋建設,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加快推進老城和兩個新城建設和管理。對現有城區供水、道路、一江兩岸、老舊小區進行改造升級,進一步增強城鄉防洪排澇能力,加強市容執法力度。加快建設幸福新城,完成幸福新城征地拆遷4600畝,完成幸福路、幸福大道建設工程,啟動供水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無水港、綜合物流園、保稅物流中心(B型)等項目前期工作。積極推進高鐵新城開發利用,完成高鐵新城綜合交通樞紐及配套工程、贛深高鐵龍川西站北側地塊土方平整工程;推動佗城古城、溫泉資源聯動開發,打造一批具有龍川特色的鄉村民宿。
關鍵詞六:形象提升
任務數:13項
龍川聚焦形象提升行動,促進內生動力不斷增強。今年的重點工作包括智能電網、信息基礎設施、環境衛生、文體基礎設施、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法治政府、“數字龍川”等13項任務。
進一步深化改革。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1+5”家架構國企試運營,完成鄉村振興公司第一次項目投融資。發揮投融資平臺作用,完善銀企合作模式和相關制度,積極與國家開發銀行對接,全力爭取上級專項資金和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券資金。
加強“數字龍川”建設。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實現縣城和工業園區5G網絡全覆蓋。建設智能安全可靠電網。推進檔案館數字化建設,完成館藏檔案數字化總任務40%。持續完善“數字政府”基礎底座,健全“一網統管”標準體系,基本形成“一網統管”業務協同新格局。
創建法治政府示范。制定實施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工作方案。出臺“八五”普法規劃。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加強行政執法人員的監督管理,推進執法權下放,繼續推進鄉鎮綜合執法平臺規范化建設。
加強人文龍川建設。加強文物保護和紅色文化傳承。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推動省級非遺龍川雜技、木偶戲基地建設,完成手擎木偶戲產業發展中心建設。完善文體基礎設施建設。
關鍵詞七:民生保障
任務數:17項
龍川聚焦民生保障行動,促進普惠共享。今年的重點工作包括社會保障、教育、衛生等17項任務。
加強社會保障。加強困難群眾生活保障,全面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養人員、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殘疾人“兩項補貼”標準。加強困境兒童關愛和保護,深化養老事業發展。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8%以上。完善就業服務體系,舉辦3場以上線上招聘會,擬技能培訓1200人次,實現城鎮登記失業率3%以內。
加強教育事業建設。推動學前教育優質發展,推進市南幼兒園等5所幼兒園建設,完成隆師幼兒園、幸福幼兒園建設項目。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完善28所鄉鎮初級中學寄宿制條件,全面推行鄉鎮初中全寄宿封閉式管理;落實義務教育“雙減”提質工作;推進蘇區學校、實驗小學、佗城中心小學等3所學校建設,增加優質學位供給。推進職業教育擴容提質,選址新建1所高標準職業技術學校,推進創建廣東省社區教育創新區工作。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階梯式培養教育人才隊伍。推進教育集團化辦學。推動教育合作交流工作。重振川中百年名校風采。
加強人口、衛生事業建設。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推動以縣人民醫院為龍頭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掛牌運行,力爭完成縣人民醫院新院門診樓、感染樓建設,推動縣第三人民醫院主體完工、縣精神衛生中心動工建設,持續推進婦幼保健事業發展。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提高中醫臨床療效;完善鄉鎮衛生院中醫館建設,實現100%的衛生院和74%的衛生站具備中醫藥醫療、預防保健和相應診療康復能力。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關鍵詞八:發展和安全
任務數:12項
龍川統籌發展和安全,保持社會大局穩定。今年的重點工作包括安全隱患排查與整治、削坡建房專項整治、疫情防控、十件民生實事等12項任務。
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和社會管理。嚴格落實安全生產“三個必須”要求,鞏固“7+2”百日攻堅行動成果,持續開展非煤礦山、煙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危險化學品、冶金工貿礦、建筑施工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推進農村削坡建房專項整治,全面完成2480戶整治任務。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提升應急指揮信息化水平。加強市場領域安全監管。
織密織牢疫情防控網。持續嚴格落實“四方”責任、“五有一網格”要求,強化人物同防、多病共防。大力推廣使用“一碼通”系統,完善重點人員全流程閉環管理機制,加強重點時段、重點場所防控。繼續推進新冠疫苗接種,加快構筑全民免疫屏障。
全力辦好十件民生實事。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服務人民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力辦好十件民生實事,切實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策劃:陳小玲 邱志飛
■組稿: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通訊員 鄺羽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