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做大做強做優油茶產業
富民興村 為鄉村振興添翼
■龍川縣舉行“嶺南油茶文化節”活動,以生態山茶油為媒,推進三產有機融合,做長產業鏈、做優供應鏈、做高價值鏈,做優做強做大特色產業,添翼鄉村振興。
■龍川縣把發展油茶作為富民興村產業大力推進,致力把油茶樹變成農民的“搖錢樹”,促農民增收、地方經濟振興。
引進龍頭企業實現規模化種植。圖為龍川縣省級現代農業(油茶)產業園麻布崗萬畝油茶種植基地。
核心提示
近年來,龍川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特色產業發展,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穩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重要支撐。龍川縣立足縣情,大力發展有1500多年種植歷史的山茶油產業,打造全省首個省級現代油茶產業園,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區域公用品牌,初步形成“規模化基地+精深加工企業+科技支撐+商貿物流+休閑旅游”的全產業鏈模式,油茶年產值近10億元,成為當地農業經濟的新引擎。
產業崛起的同時,農民腰包越來越鼓。龍川全縣油茶種植大戶1128戶,從事油茶產業人員1萬多人,惠及群眾數十萬人。其中,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有500余戶貧困戶以扶貧資金參股油茶產業種植,戶年均增收3000多元。傳統油茶產業朝著現代種植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推進三產有機融合,產業鏈條不斷延伸拓展,鋪就了農民增收致富之路,為鄉村振興添上了騰飛的翅膀。
高標準建設省級油茶產業園
龍川擁有1500多年的油茶種植歷史。近年來,龍川縣堅持以建設省級油茶產業園為突破口和主抓手,大力發展油茶種植,鼓勵茶油精深加工,致力將油茶產業打造成龍川的綠色產業、特色產業、富民產業,全縣油茶產業呈現出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截至2021年,龍川全縣油茶種植總面積42萬畝,產值達9.6339億元。油茶產業成為名副其實的富民興村產業。
有一組數據值得關注:龍川42萬畝油茶林里,有9萬多畝是通過招商引資方式,引進農業龍頭企業進行規模化、現代化種植的油茶基地。而這些油茶種植基地都在龍川省級現代農業(油茶)產業園內。
據悉,自2018年獲批建設省級產業園以來,龍川縣按照“一年有起色、兩年見成效、四年成體系”的工作目標,成立了龍川縣油茶產業園辦公室,專門配備3名工作人員。積極落實省政府《關于支持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的政策措施》,專門制定扶持和規范農業產業園的土地優惠政策,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增加產業園建設用地指標,優先落實公共農業設施用地政策,保障入園企業用地需求。同時,在財稅、金融、人才、科技等方面出臺了政策保障措施,也全力推動產業園建設。
龍川油茶產業園由龍川綠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牽頭、其他4個實施主體參與共建,采用“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等形式,以“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為產業發展方式,以標準化種植、精深加工、市場開拓為油茶產業化發展的著力點,持續推進油茶產業園建設,輻射帶動全縣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速轉型升級。
4年來,該產業園共投入2億元,完成31個建設項目,建設范圍涵蓋赤光、黎咀、黃石、四都、豐稔等五個鎮,油茶種植面積7.5萬畝,鮮茶果總產量2.25萬噸。先后培育出“綠優原生”“花果樹”“上山打油”等多個茶油品牌。2021年7月,該園區通過省農業農村廳專家組核查驗收。
目前,龍川省級現代農業(油茶)產業園基本實現“種植向規模化標準化轉變,產品開發向精深加工方面轉變,市場由分散經營向品牌銷售轉變”,逐步形成油茶產業“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格局。油茶主要加工為食用茶油,延伸加工為油茶洗護用品、唇膏、口腔養護噴霧等衍生產品。
在龍川省級現代農業(油茶)產業園創建示范帶動下,龍川縣油茶產業集群建設成效顯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成效明顯。園區產值一路高歌,預計到今年底,園區油茶種植規模將達到10萬畝,產量達3.2萬噸,主導產業產值達15億元,比建園前增加3.2億元,比重占園區內農業產值的65.5%。通過流轉土地、入園打工等方式,輻射帶動5500余農戶持續增收,平均每戶增收3210元/年。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設產業園的過程中,龍川縣打好科技創新牌,堅持走產學研發展道路,大力推動企業和科研高校緊密合作。通過“縣院合作”“企院合作”,與省農業科學院、華南農業大學等院校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建立加工實習基地,重點在油茶良種選育、技術研發、標準化種植等方面深化合作,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產業化和市場化,切實將油茶產業的綜合開發空間打開,并以此推動全縣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實現從油茶大縣向油茶強縣邁進。
截至2021年,龍川省級現代農業(油茶)產業園內企業共獲得55項科技發明專利,龍川綠油發展有限農業公司被列為河源市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示范基地。
探索健全利益聯結機制 促農民增收
小小茶果樹,群眾“致富樹”。四都鎮新龍村黃煥強種植了10多畝油茶林,去年的掛果率高,能壓榨100多斤的油,實現增收萬元以上。自2016年開始,這一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幫扶單位的傾情幫扶下,通過發展油茶種植增加了家庭收入,成功摘除了“貧困帽”。
黃煥強的脫貧故事在新龍村不是個案。幫扶單位因地制宜實施“萬畝油茶基地”種植計劃,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全村開荒種植油茶,全力做優做強做大油茶產業。據統計,2016年以來,新龍村開荒及補種油茶林800多畝,油茶產值由2015年的100多萬元躍升到2019年的500多萬元,大大促進了當地群眾增收。其中,該村有勞動能力的43戶曾經列入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通過種植油茶戶均年增收5000多元。
據悉,在推進油茶產業發展過程中,龍川縣積極探索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增產增收,不斷提升產業帶動力,讓油茶產業成為群眾增收、鄉村振興的綠色生態好產業、大產業。
龍川積極引導油茶龍頭企業按照“公司+基地+農戶” 的經營模式建立油茶林基地,使企業與農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充分發揮企業的資金實力、技術優勢及示范帶動作用,實現企業快速發展、農民收入顯著提高。引導農戶按照“入社自愿、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建立專業合作社,開展聯戶種植、技術推廣、生產資料供應、產品營銷等服務,努力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增強規避市場風險能力。在推進精準扶貧過程中,引導587戶貧困戶1700多人以扶貧開發資金投資入股油茶企業,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平均每戶每年提高約3500元。
利益聯結機制的健全,解決了油茶種植銷售難題。油茶種植龍頭企業和當地油茶種植戶簽訂保價收購協議,種植戶與油茶企業簽訂種植協議后,凡農戶種植的油茶籽符合公司產品生產標準,則以高出市場價約30%的價格進行收購,同時為農戶提供5%的種植補助。這種緊密型合作關系,幫助群眾解決了銷售“最后一公里”難題,大大提高種植戶積極性,實現了油茶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群眾持續增收致富的良好效益。
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強產業,促振興。龍川縣將持續扎實推進省級現代農業(油茶)產業園建設,逐步形成 “規模化基地+精深加工企業+科技支撐+商貿物流+休閑旅游”的全產業鏈模式,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推動油茶產業向中高端延伸,積極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唱響“龍川山茶油”區域公共品牌,打造現代農業發展新標桿,奮力開創鄉村產業振興新局面。
龍川縣省級現代農業(油茶)產業園發展概況
◎2018—2021年共投入資金2億元
◎完成31個建設項目
◎園區油茶種植面積7.6萬畝
◎鮮茶果總產量2.25萬噸
◎預計到今年底主導產業(油茶)總產值達15億元
■組稿: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通訊員 李添林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