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抓“三農” 砥礪奮進促振興
■龍川縣絲苗米產業園龍母鎮張樂村種植基地
核心提示
青山含黛,碧江繞村。走進龍川縣黃石鎮長洲村,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干凈整潔的柏油路蜿蜒延伸,一幢幢樓房錯落有致,田野里水稻碧綠,風貌一致的客家民居與田園風光相映成趣,文體廣場、親水步道等成為村民新的“打卡”場所……
誰曾想,十年前,長洲村還在被貧困籠罩。
時代的車輪駛入2015年,脫貧攻堅的號角正式吹響,長洲村由此開啟了蛻變之旅:發展高山油茶等特色產業,完善道路、村廣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村民年均收入從2012年的不足1萬元增加到2021年的1.93萬元,村集體收入從不足2萬元躍升至33萬元。2020年,長洲村成功摘掉了“貧困帽”。隨著鄉村振興深入推進,2021年,長洲村列入龍川縣東江畫廊風貌帶建設,投入資金1300多萬元,打造沿江碧道,大力培育“文旅+農業”新業態,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助力鄉村振興。
長洲村折射著龍川“三農”發展的10年巨變。過去10年,龍川全力以赴保供給、攻脫貧、促振興,各項重點工作有力有效推進,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鄉村振興工作深入實施,鄉村產業由之前的數量少、檔次低向規模化、集群化發展,農村告別了“臟亂差”走向生態宜居,農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生活越來越富裕。
守底線 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 飯碗始終端牢端穩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糧食的穩定增產,則為穩住經濟大盤提供了堅實支撐。作為“國家級糧食生產大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廣東省產糧大縣”的龍川,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千方百計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始終將飯碗端得更牢更穩。
毫不松懈抓好糧食生產。數據顯示,2012—2021年,龍川縣連續10年糧食種植面積50萬畝,總產量5億斤左右。2021年,龍川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約81.981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約 52.901萬畝,糧食總產量24.1萬噸,完成市下達任務的102%。目前,全縣建有省級菜籃子基地2個,市級菜籃子基地12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3個,有力保障了主要“菜籃子”產品安全有效供給。
今年以來,龍川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按照省、市的決策部署,將任務分解到了各鎮,與各鎮黨委、政府簽訂了糧食安全“責任狀”,各鎮把面積、地塊逐一落實到了村、組、戶、田塊。今年春季完成糧食播種面積26.479萬畝,占全年糧食播種任務50%;晚造完成播種面積28.78萬畝。全年共完成糧食播種面積55.259萬畝,占市下達任務的104%。
為穩定糧食生產,龍川縣全力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保障全縣糧食增產增效。2021年,全縣共完成撂荒耕地復耕復種面積5.6萬畝。今年,龍川縣持續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爭取國債5000萬元支持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選取豐稔、龍母等8個鎮9500畝撂荒耕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目前項目已進場開工,項目完成后將極大改善撂荒耕地水利設施條件,提高農戶耕種意愿,進一步穩定糧食生產面積,確保全縣糧食生產安全。
截至8月31日,龍川縣完成約2.1萬畝的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占年撂荒耕地復耕復種任務的60.1%,剩余面積將在冬種期繼續推進,計劃年底全面完成復耕復種任務。
與此同時,龍川縣持續加強現代農業設施建設,改善物質技術裝備條件,保障全縣糧食增產增效。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力度,2012—2021年,累計完成35.46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全程全面農業機械化,全縣農機總動力20.1萬千瓦,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64.16%,無人機噴藥、施肥等現代科技管理技術普遍推廣使用。
漁業實現穩步增長。龍川縣擁有東江、韓江兩大水系,有全省第二大水庫楓樹壩水庫,全縣水域面積約0.7萬公頃。依托豐富的水資源,水產養殖業發展穩中有增,2021年全縣水產養殖面積1655公頃、水產品總產量近1.4萬噸、漁業總產值達1.5億元,總產值比增14.87%。
十年磨一劍,而今譜新篇。今天,龍川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從2012年的33.72億元增加到2021年50.6231億元,增長50.13%,“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供應充足,龍川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步伐鏗鏘有力。
謀發展 創建省級產業園 現代農業產業成鄉村振興助推器
穩住糧食生產,托穩了百姓“米袋子”。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則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位于龍川縣田心鎮的霍山是廣東七大名山之一,以奇峰聞名。山腳下的龍母鎮張樂村種植基地內的絲苗米長勢良好,正在拔節抽穗的水稻預示著又一季的豐收。
龍川位于東江上游,土壤肥沃、有機質豐富,非常適合優質絲苗米生產。自2015年以來,龍川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建設絲苗米產業園,發展集群化、品質化、多元化特色產業,助推鄉村振興。2021年12月,龍川縣絲苗米產業園入選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
經過數年的建設,龍川縣絲苗米產業園從北至南貫穿龍川主干軸,涵蓋了車田、赤光、龍母、豐稔與鶴市等5個鎮, 8家農業企業、2個省級農民合作示范社參與園區內種植加工。產業園內擁有河源首個無人機直播示范基地、日產量達100噸的絲苗米加工生產線、鎮村兩級電商平臺、2個新創建的3A級農旅景區等產業基礎,創建了廣東省名特優新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龍川大米”、粵字號品牌“越王貢米”等品牌。
在8家農業企業、2個省級農民合作示范社等實施主體的推動下,龍川絲苗米產業園正朝著集種植、加工、流通、電子商務、儲藏、科技研發、技術服務、農業生產托管、休閑農旅、植保防治等三產領域融合發展。產業園成為農民的幸福園、豐收園,越來越多的游客到產業園觀光賞景、農業體驗,帶動了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龍川絲苗米產業園逐步完善增收機制,建立起八種聯農帶農機制,直接帶動農民收益超2000人,進一步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推動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
現代農業園的建設,成為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助推器。近年來,龍川把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牛鼻子”,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截至2021年,龍川縣先后建設了油茶、絲苗米等兩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龍川縣油茶產業園于2018年獲批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021年成功通過省考核。4年連續不斷地建設,建成涵蓋12個鎮兩大主要片區的油茶樹種植基地,油茶樹種植面積7.5萬畝,創建了“龍川山茶油”國家級區域公共品牌,開發了油茶洗發水、沐浴露等深加工產品,逐步形成油茶產業“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格局。
農民成為產業園建設的直接受益者。通過扶貧資金參股、土地流轉、入園務工等方式,龍川縣油茶產業園輻射帶動農戶5017戶、帶動脫貧戶491戶,平均每戶增收3320元/年。2020年、2021年兩年,龍川全縣油茶高產,園區內農民年均可支配收入達20850元,高出全縣農民年均可支配收入的18.9%。油茶樹成為農民的“搖錢樹”,油茶果成為農民的“致富果”。
一園帶動全縣。2021年,龍川全縣油茶樹種植面積約42萬畝,全縣從事油茶生產經營企業155家,種植大戶1128戶,從事油茶產業1萬多人,油茶全產業鏈年產值達15億元,進一步擦亮了“全國油茶示范縣”品牌。
今年6月份,龍川縣整縣推進實施“一鎮一園”全覆蓋試點項目,成功躋身2022年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行列。
按照創建方案,“一鎮一園”全覆蓋試點項目將圍繞“主導產業突出、現代要素集聚、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輻射帶動有力”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要求,采用“成熟一批、扶持一批”的梯次發展思路,立足各鎮的發展優勢、主導產業,引導和推動更多的資源要素集聚,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
今年以來,龍川縣擇優遴選老隆鎮澳洲堅果、佗城鎮花生、義都鎮茶葉、赤光鎮山茶、細坳鎮毛竹等產業作為鎮域產業園建設試點,積極探索創新融資機制、經營機制、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進一步整合多鎮域的同一主導產業,“串珠成鏈”組團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鏈,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全方位激發農業發展內生動力,構建一、二、三產業聯農帶農利益共享機制,形成有特色、可復制的“龍川模式”。
與此同時,龍川縣發力精準扶貧好政策,攜手幫扶單位推動農業產業建設,培育和打造油茶、茶葉、水果、大米、蔬菜等“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64個。
產業的蓬勃發展,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2020年底,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649戶26257人全部達到脫貧標準并按程序退出,全縣70個省定貧困村均達到出列標準。農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9730.4元增加到2021年的19183元,年均增長10.2%。
產業旺,農村興。黨的十八大以來,龍川縣緊緊圍繞農業高質量發展,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聚集特色產業,聚集資源要素,優化一產、深化二化、強化三產,為鄉村產業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了新動能。
煥新顏 從點上示范到全域整治 美麗宜居為鄉村振興添活力
龍川縣細坳鎮張田村,東江入粵第一村。走進張田村,5米寬的標線分明的瀝青村道穿村而過,道路兩旁裝著太陽能路燈,沿線隨處可見小花園、小菜園,新建的村文化廣場舞臺、健身器材、體育設施齊全,樓房整齊劃一順勢而建,航拍之下是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水田園美景。
樓房代替了瓦屋,瀝青路代替了泥路,居住環境干凈衛生,外出的村民都回家蓋房子,這是張田村民眼中的變化。從曾經“臟亂差”到如今美如畫,從破敗舊村蝶變為美麗宜居村,如今張田村的“高顏值”是龍川縣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的鮮活實踐。
在龍川,像張田村這樣的美麗鄉村正越來越多。近年來,龍川舉全縣之力推進鄉村振興,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硬仗打好打贏,而以點帶面、以示范推動全域,則是龍川縣打贏這場硬仗的“路線圖”。
67個省定貧困村是首批需要攻克的目標對象。2017年8月,省委、省政府制定下發了有關全省2277個省定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有關實施方案。龍川縣自此拉開了67個省定貧困村創建工作,全面整治環境“臟亂差”,奮力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和鄉風文明水平,至2020年底全部達到示范標準,67個村環境面貌大改善,實現“后隊變前隊”。
成功創建豐稔鎮省級新農村連片示范區。從2018年開始,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龍川投入1億多元,對豐稔鎮成塘、黃嶺等5個村以村容村貌和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以產業發展為支撐,采取連點、連線、成片模式,打造一個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片。3年后,豐稔省級新農村連片示范區建設卓有成效,一個集人文歷史、自然生態、田園風光、民居風貌、鄉村旅游、產業特色突出的宜居宜業宜游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片區“顯山露水”。
有了點上的成功和示范區的帶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在全縣鋪開。按照省、市兩級工作部署,自2018年開始,龍川縣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其間,在全縣315個行政村實施了“三清三拆三整治”,對危舊建筑進行清拆,對環境進行整治,打好美麗鄉村“底色”;開展了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設“四小園”等行動,農村基本實現了全域干凈整潔,擦亮美麗鄉村“成色”。
久久為功,持續用力,龍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現了四個轉變:農村大量積存幾十年的垃圾、污泥、廢棄房得到了徹底清理,實現了從“臟亂差”向“全域干凈整潔”轉變;農村廁所糞污直排污染環境向全域無害化處理或資源化利用轉變;農村污水靠蒸發向有效收集治理轉變;“美麗鄉村示范試點”向“沿線連片美麗鄉村風貌帶”轉變。到2022年底,60%以上行政村將達到美麗宜居標準。
現在,美麗鄉村正向“美麗經濟”蝶變,逐步成為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的新業態。赤光鎮大洋村、豐稔鎮左拔村通過打造田園景觀、民宿、農家樂、農業體驗區等,構建起集食、宿、行、游、娛、購于一體的農旅綜合體,兩村建設的五色茶嶺景區、綠油花果樹小鎮先后于2020年、2021年被評定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大洋村還躋身“中國美麗休閑鄉村”行列。
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鄉村變景區、勞作變體驗,把美麗鄉村轉化為“大農場”“后花園”“康養地”,龍川縣積極發展休閑度假、精品民宿、健康養生等,打造文旅結合、農旅融合的新業態,推動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轉化,為鄉村振興增動力、添活力。
數說“三農”成績
●糧食生產安全穩定。2012—2021年,連續10年糧食種植面積50萬畝,總產量5億斤左右。
●農業綜合效益提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從2012年的33.72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50.6231億元,增長50.13%。
●鄉村產業體系完善。建設了2個省級產業園,培育和打造 64個“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建設省、市及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17個。
●農民同步全面小康。2020年底,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649戶26257人全部脫貧,全縣67個省定貧困村出列。農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9730.4元增加到2021年的19183元,年均增長10.2%。
●農村面貌顯著改善。67個省定貧困村成功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成功創建豐稔鎮省級新農村連片示范區。今年底,60%以上行政村將達到美麗宜居鄉村標準。
●建設高標準農田。2012—2021年,累計完成35.46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
■組稿: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
■制圖:郭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