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提高群眾幸福感獲得感
■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提高了為群眾健康保駕護航的能力
■完成標準化建設的龍川縣赤光中心小學
核心提示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民生改善始終處于進行時。黨的十八大以來,龍川縣委、縣政府堅持共建共享,不斷加大民生投入,增進民生福祉,積極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等方面下功夫,讓發展成果惠及全縣人民,民生成績單可圈可點、亮點紛呈。
10年間,龍川縣成功創建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和廣東省教育強縣,新增學位35990個,教育水平持續提升;建成醫療衛生工作用房10萬多平方米,增加床位1300多張,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守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這一串串數字就是一個個新變化,見證了人民群眾日益紅火的幸福生活。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龍川縣黨委政府努力工作的目標。今年,龍川縣以“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工作機制為抓手,持續聚焦民生保障行動,加強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實施全民參保計劃,進一步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統籌推進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生事業,在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上實現新突破。
堅持民生優先 解決好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
9月23日,龍川縣委書記劉力主持召開“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座談會,聚焦解決“電動車充電與安全”“關愛保護未成年人”問題,傾聽群眾心聲、回應群眾關切,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據悉,在召開這次座談會之前,龍川縣工作專班通過縣12345政府服務熱線、龍川縣人民政府門戶網“龍川發布”公開征集及部門報送等方式,共收集群眾反映“電動車充電與安全”突出民生問題47宗,“關愛保護未成年人”突出民生問題48宗。經過匯總梳理,從中選取最具代表性的10個突出問題,聽取6名群眾代表和1名黨代表、2名人大代表、1名政協委員提出的意見建議,相關職能部門就提出的問題逐一給予明確答復。
劉力要求,要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把“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落實好,堅決扛起責任,不斷強化公仆意識,踐行為民宗旨,確保群眾關切“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
久久為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補齊民生短板、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龍川縣常態化開展“面對面”工作,今年以來累計召開縣委書記、縣長“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座談會5場,先后聚焦“看病難”“飲水難”“上學難”“出行難”及解決“電動車充電與安全”“關愛保護未成年人”等問題,零距離聽民聲、解民憂。通過與群眾代表“面對面”溝通的方式,傾聽基層聲音,回應群眾關切,用心用情用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民生問題。
對照市委、市政府的做法,龍川縣建立起“面對面”機制,組建了工作專班,探索建立了首辦責任制、“一圖一表一庫一賬”工作流程等工作方法,推動全縣形成圍繞主題、上下聯動、相互配合的“面對面”工作體系。嚴格按“三個實”(群眾要實、問題要實、落地要實)要求,將重點問題掛賬督辦,落實“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責任人頭化”的工作思路,形成了高效解決民生問題的工作機制。
全力啃下“山區看病難、看大病更難”問題,龍川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啟動龍川縣人民醫院創建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工作,加快補齊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短板,提升縣、鎮、村一體化衛生服務水平。針對縣城部分區域及少數鎮、村存在的“飲水難”問題,龍川縣加快推進農村集中供水改造提升工程,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供水,著力解決好農村集中供水“最后一公里”問題。針對老百姓反映的高鐵站、工業園區“出行難”問題,龍川縣開通深圳南山(龍川)產業園至贛深高鐵龍川西站3條公交線路,繼續優化調整公交和農村客運運營頻次和時間,讓高鐵站、工業園區與公交運輸服務無縫對接。
一樁樁民生實事得以落實,一件件民生難題得到解決或緩解,龍川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求、我有所為。從解決群眾身邊最關切最實際的問題出發,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關心的“看病難”“飲水難”“上學難”“出行難”“養老難”等實際問題,努力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以“小切口”解決大民生,切實推動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清單變為美好生活“幸福清單”。
做好教育民生“大文章”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今年秋季,對于孩子入園問題,龍川縣城碧桂園一期的家長們有了更好的選擇,那就是把孩子送到家門口的卓峰公辦幼兒園。2020年8月,龍川縣創辦卓峰幼兒園,為附近群眾提供了優質、優惠的學前教育資源,解決了該區域的幼兒讀書 “老大難”問題。
堅持把孩子們的事情辦好,深入實施教育品質提升工程,鞏固提升學前教育“5080”攻堅工程成果,解決適齡兒童就近“入園難、入園貴”問題,2012年以來,龍川縣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增加公辦幼兒園學位,提升辦園質量,讓孩子“好入園”“幼有所育”。
截至2020年,龍川共有幼兒園155所,其中公辦幼兒園56所,在園幼兒12313名;普惠性民辦園90所,在園幼兒11133人;公辦園及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占比96%。公辦園在園學生比例超過50%,普惠幼兒占比超過80%。
從“幼有所育”到“幼有優育”,這是龍川縣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十年“成績單”,這張“成績單”是龍川十年教育發展的鮮活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龍川縣受益于全面“改薄”、創建廣東省教育強縣、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進現代化教育先進縣創建等政策和抓手,教育步入公平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2013—2021年,新建、改建及擴建校舍面積62.3萬平方米,新增學位35990個。從城市到鄉村,學校校舍面貌煥然一新,現在農村最漂亮的房子是學校,笑得最燦爛的是孩子。
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龍川縣堅持“教育優先”的發展理念,近10年來投入14億多元加強教育建設,全面增強教育發展后勁,提升全縣教育綜合實力,教育事業得到較快發展,成功創建“廣東省教育強縣”“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及“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今年8月2日,龍川縣第一中學教育集團在龍川縣第一中學正式掛牌成立。教育集團的成立將提高城鄉教育教學質量,推進龍川教育高質量發展。
回眸過去10余年的教育發展史,龍川以創建為抓手,奮力推動學校建設標準化、規范化,推動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2010年,龍川縣啟動創建“廣東省教育強縣” “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工作。2010至2015年,龍川縣累計投入資金9.8億元,用于學校建設、教學設施購置、師資力量提升等。2015年12月,龍川全縣24個鎮全部通過“廣東省教育強鎮”督導驗收,實現教育強鎮全覆蓋,并成功創建“廣東省教育強縣”。2015年11月,龍川縣被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評定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
2016年,龍川啟動創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工作。累計投入5.1億元資金,扎實推進教師學歷提升工程、教育強鎮復評工程、學前教育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學校內涵建設工程、化解縣城大班額工程等“六大工程”,進一步推進縣域教育均衡優質發展,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
2017年10月,龍川縣著手申報創建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縣,2020年12月獲“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縣”榮譽稱號。目前,龍川有職業技術學校、技工學校各1所,鄉鎮成人文化技術(社區)學校24所,村(居)成人文化技術(社區)學校教學點315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均衡協調發展。
“四創”接連發力,推動教育事業再躍新臺階。教育普及水平穩步提高,2021年龍川縣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99.94%、98.08%,分別比2012年提高11.7、10.26個百分點。全縣93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部達到標準化學校標準。師資隊伍日益優秀,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從“缺學上”到“有學上”再到“上好學”,龍川縣初步建立起人民滿意、協調發展、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
從缺醫少藥“看病難” 到全民參保“病有所醫”
2021年,龍川全縣門(急)診量211萬人次,出院人數14.25萬人次,縣域內住院率91%(全省排名第6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率65.9%。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黨的十八大以來,龍川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破解衛生健康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扎實推進,公共衛生服務和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奮力滿足全縣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
醫療服務能力顯著提升。2021年末,全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衛生技術人員分別達4998張、2999人,分別比2012年末增長85%、93%。醫療機構硬件建設得到加強,縣人民醫院、中醫院均通過市三級醫院審核,縣婦幼保健院2018年成功躋身二級甲等婦幼保健院行列,縣人民醫院新院、縣第二人民醫院、縣第三人民醫院、縣精神衛生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有序推進。2021年10月,縣人民醫院新街門診重建并揭牌開科運營,時隔15年,該所門診大樓重新為老城區10萬多名群眾提供診療服務。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顯著提高,2018年完成24家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完成了315間公建規范化村衛生站建設。
穩步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2021年,龍川縣建立分級診療、雙向轉診機制,以開展公共衛生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抓手,實行縣、鎮、村一體化管理,牽頭醫院下派42名醫生駐鎮幫扶,提升成員單位醫療服務能力;建立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醫學影像中心、醫學檢驗中心、“120”指揮中心、急救中心;龍川縣人民醫院總院建成區域遠程心電診斷中心,聯通本縣24家鎮衛生院及和平東水鎮、東源柳城鎮衛生院,為心梗病人打通了一條與時間賽跑的“生命通道”;縣域醫共體影像中心和檢驗中心試運行,開通24家鎮衛生院影像診斷業務。
醫療技術和醫療質量水平持續提升。從心臟“搭橋”到腦顱動脈夾閉術,從成功救治危急重癥孕產婦到新生兒科開展的機械通氣等核心技術,從傳統的開放性手術到出血少、創口小、恢復快的微創手術,龍川縣醫療技術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先后開展了一批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醫療技術,建立了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腦系疾病治療中心、卒中中心、胸痛中心等重癥醫學科等。
以龍川縣人民醫院為例,近年來,該院成功創建全市首家國家級標準版胸痛中心、國家級綜合防治卒中中心、國家級心衰中心。截至2021年11月底,胸痛中心累計完成心臟介入手術2300多臺次,卒中中心累計開展介入手術331例。2021年,該院住院患者中CD型病例數10380例,占住院患者的43%;住院手術例數1.7萬人次,其中三、四級手術6796例,占比39.39%,微創手術占比11.3%。
在加強醫療衛生建設的同時,龍川縣落實醫保惠民政策,持續推進醫療保障工作。做好年度城鄉醫保征繳工作,城鎮居民參保率達到95%以上;做好醫保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易返貧戶提供全方位醫療保障服務,從根本上遏制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風險。深入推進社保改革惠民,扎實推進全民參保計劃,提高養老、醫療、失業和工傷保險覆蓋率,力爭2022年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8%以上。
從缺醫少藥“看病難”,到全民參保“病有所醫”,黨的十八大以來,龍川縣醫療衛生事業蓬勃發展,在醫療資源均衡化、基層衛生事業提質、醫療保障改革、完善縣域醫共體建設等方面持續推進。特別是在新冠疫情沖擊的背景下,全縣在認真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持續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盡力解決好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使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有保障。
■組稿: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通訊員 何偉東 謝海鳳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