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龍川縣

龍川縣謀劃部署今年經濟工作

以質的提升量的增長推動高質量發展

2024-01-17 10:07:46 來源:河源日報

e097c0253c9c79c018b57c6d81db85f5_hyrbs0117004_001_01_s.jpg

■景旺電子科技(龍川)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作為龍川電子信息產業的“鏈主”企業,吸引帶動了一批鏈條企業入駐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助力龍川打造百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a7738d6719dc3dab5ee72dc33122c11c_hyrbs0117004_001_02_s.jpg

數說龍川2023年經濟工作(預計)

d1857a27157f09b73c546708dab368a8_hyrbs0117004_001_03_s.jpg

■蓬勃發展的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

核心提示

目標錨定,號角吹響。1月13日,龍川縣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暨縣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在河源加快實現綠色崛起中推進龍川全面振興、在‘三大樣板’中爭創一流、在‘八大新提升’中力爭上游”的工作總體要求,指明了龍川縣今后一段時期工作的主攻方向和重點任務,發出了新時代新征程上加快實現綠色崛起的“新號令”。

綠色崛起,信心何在?從宏觀來看,信心來自我國的經濟發展大勢。從縣情來看,信心來自來之不易的成績。2023年,龍川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突破,預計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2%,經濟總量在全市各縣中排名第一,“4+1”主導產業分別實現了10億元、20億元、50億元的梯度發展,全縣經濟發展實現了質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長、勢的蓄積壯大。再加上政策疊加利好,將不斷激發龍川縣的發展潛能,釋放巨大的發展潛力,為龍川高質量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落實市委八屆七次全會“138”具體安排,在加快實現綠色崛起中全面振興,龍川縣將發力于“九個聚力”,進一步堅定高質量發展的信心、決心,振奮精神加油干,朝著奮斗目標勇毅前行。

交出2023年經濟工作“優秀”答卷

2023年,龍川縣錨定高質量發展,著力擴大內需、優化結構、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風險,全力拼經濟、抓發展,交出了經濟工作年度“優秀”答卷。

發展勢頭更好。預計實現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2%,經濟總量在全市各縣中排名第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1%,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6%,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27.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1.6%。發展后勁更足。預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其中工業投資增長40.7%,進一步夯實龍川高質量發展基礎。發展活力更強。龍川縣現有市場主體36688戶、增長11.6%;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5%,房地產銷售面積增長39.1%。上述數據表明,龍川縣經濟回升向好趨勢明顯,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活力。

回眸2023年的經濟工作,亮點多、收獲豐、成效好。

“百千萬工程”開局良好,縣域協調發展取得新成效。公園城市建設顯山露水,新增城市綠地和小公園4個,“一江兩岸”產城融合邁出堅實步伐。鎮域經濟發展不斷壯大,老隆鎮入選省百強鎮,佗城鎮入選省首批“百千萬工程”典型鎮。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扎實推進,組建強村公司27家,共建富民工坊53家,高分通過“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驗收,獲評“省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重點”,全縣行政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比增長60%以上,村民年人均收入實現大幅增長。

當家產業聚群發展。龍川縣以省級產業園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為主戰場,聚集了155家企業,聚焦“4+1”主導產業,大力發展電子信息、建筑工業2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和應急與節能、先進材料2個10億級產業集群,目前分別形成了10億元、20億元、50億元的梯度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了“4+1”主導產業集聚發展態勢。

綠美龍川生態建設“含綠量”“含金量”提升。龍川去年投入1.4億元,保護好一江清水和青山翠嶺,著力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更優美,持續擦亮綠色發展的鮮明底色。積極探索“綠富雙贏”,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進行“林+茶”“林+菌”“林+禽”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其中油茶、南藥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60萬畝、產值約16億元。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扎實推進林業碳普惠項目開發,首批林業碳匯交易為54個村帶來1000.82萬元的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實現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的突破。

發力“九個聚力”推動今年經濟工作質的提升量的增長

大盤取厚勢,落子開新局。錨定“在河源加快實現綠色崛起中推進龍川全面振興、在‘三大樣板’中爭創一流、在‘八大新提升’中力爭上游”的工作總體要求,是龍川縣委緊跟市委部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龍川實踐的戰略謀劃,是龍川加快實現綠色崛起的“施工圖”和“任務書”。新的一年,龍川縣將發力于“九個聚力”,集中精力抓經濟、一心一意謀發展,以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動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聚力政策落實和運行調度,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抓好政策落實,主動謀劃、主動對接、主動出擊,把政策機遇變為龍川發展的強大動力。抓實做好經濟運行調度,精準有效破解發展過程中的“堵點”“難點”。持續提升服務企業水平,打好服務企業和落實政策“組合拳”。

聚力“百千萬工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加快公園城市建設,提高縣城綜合承載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分類發展鎮域經濟,強化聯城帶村節點功能,分批分類推進典型鎮、村創建,讓鎮域經濟成為縣域發展的重要支撐。整體提升鄉村顏值,確保70%以上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標準。

聚力制造業當家,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抓產業項目,用好“產業興縣二十條”,致力發展電子信息、建筑工業2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和應急與節能、先進材料2個10億級產業集群;推進景旺電子科技三期、遠征技術等重點項目建設;落實“一把手”抓招商,力爭全年引進億元以上制造業項目12家以上。抓平臺建設,扎實推進“3個1平方公里”,抓好第三年度用地整治提升行動450畝任務,加快創建省級特色產業園、省高新技術開發區。抓工業企業,扎實做好市場主體培育,用好省“技改十條”,推動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實現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

聚力綠美龍川生態建設,厚植綠色發展優勢。深入實施綠美龍川生態建設“六大行動”,實施“百萬人種百萬樹”三年行動,加快國家儲備林項目、梅子坑森林公園生態示范點建設,積極探索“綠富雙贏”有效途徑,持續提升龍川的“含綠量”“含金量”。

聚力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守牢底線,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面積穩定在53.1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23.9萬噸以上。培育富民產業,持續抓好油茶、絲苗米兩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整縣推進實施“一鎮一園”全覆蓋試點縣建設,推動油茶、絲苗米、茶葉綜合產值分別達到18億元、10.5億元和5.5億元。做強特色農業,將“小特產”打造成“大產業”,助推農業提質增效。促進農民增收,實施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三年行動,探索“企業與富鎮強村公司共建富民工坊”模式,力爭實現2024年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增長26%以上。

聚力擴內需穩外貿,激發市場活力。持續擴大有效投資,加快推進26個省、市重點項目建設,謀劃好投資項目入庫納統。大力促進消費增長,開展“汽車下鄉”“以舊換新”活動,因地制宜發展夜經濟、地攤經濟,進一步激發消費市場潛力。推動外貿穩中提質,支持外貿企業通過參加展會增訂單、拓市場。

聚力重點領域改革,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數字政府”建設,持續推進商事制度改革;推動賦權強鎮和強鎮賦權,提升鎮便民服務中心能力。深化國資國企業改革,不斷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深化項目改革創新,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國家級專項整治、佗城省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試點工作;深入探索“物業圩鎮”模式,用市場化思維推動圩鎮規范化、精細化管理。

聚力“融灣”“融深”,塑造對外開放新優勢。重點抓好交通共網、產業共鏈、科技共興、惠民共享等方面的工作。

推進交通共網。龍川現有“1高鐵2普鐵3高速3國道1編組站”,境內高鐵、高速、國道縱貫南北、承接東西,到深圳僅1個小時、到香港只需2個小時,從龍川出發即可直達北上廣深“四大城市”。今年,龍川將持續打通“大動脈”,加快推動梅龍高鐵、龍尋高速建成通車,推動通用機場、龍韶鐵路、龍汕鐵路、東江航道擴能升級、新田互通出口增設等項目前期工作;持續暢通“微循環”,加快推進G205縣城段改線、G236豐至縣城段改建、高鐵新城佗北大橋、越王大橋新建等項目建設,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把龍川打造成為“廣貨北上、北貨南下”的重要集散地。

推進產業共鏈。充分發揮對口幫扶協作資源,做大做強合作平臺。加快構建“反向飛地”“1+1+X”政策體系,積極對接深圳企業,引進產業項目,促進深圳與龍川全方位融合發展。推動“飛地經濟”提級賦能,把“反向飛地”龍川(寶安)科技創新中心作為吸引高新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窗口,打造龍川企業“融灣”“出海”的橋頭堡、寶龍共育未來企業的加速器、寶安新型對口協作的示范點;把“正向飛地”高鐵新城標準化廠房作為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推動“工業上樓”新模式的重要載體,不斷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推進科技共興。充分對接省級縱向各類幫扶資源,積極培育引進高精尖人才和創新團隊,支持骨于企業開展科技攻關、產品研發和成果轉化。用好與南方科技大學、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建立的校地合作實踐基地及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國家級眾創空間2個國家級平臺的模式和資源,深化合作共建。

推進惠民共享。積極對接“灣區通”工程,全面深化教育、醫療、社保等領域互利合作,深化異地就醫、社保關系轉接、公積金互認等有效街接,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的重要承載地。積極探索與粵港澳大灣區更多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以開放的胸懷形成合作共贏的生動局面。

聚力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打造更加優質的就業體系,謀劃用好縣就業創業“十二條措施”,持續開展“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系列培訓,提高群眾就業競爭力。打造更高水平的社會服務。推動龍川職校、龍川技校建設,新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7所,新增義務教育學位2590個,爭創1個省級優質基礎教育集團;啟動廣東省食品安全示范縣創建工作;加快打造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推動縣人民醫院新院、縣第三人民醫院、縣精神衛生中心建設,加快衛生事業發展;加快推進縣博物館、縣文化館升級改造工作,突出抓好佗城名鎮名村和歷史街區整體保護開發。打造更有溫度的社會保障,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做好社會保險參保擴面工作;強化“一老一小”服務保障,扎實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讓群眾的日子越過越踏實。

■統籌:劉豪 甘國科 鐘劍銳 陳小玲 ■組稿: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 ■制圖:吳丹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