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新區臨江鎮
大力開墾撂荒耕地讓農村土地重現生機
去年7月,江東新區臨江鎮勝利村3號圖斑面積150.14畝的撂荒耕地建立起撂荒耕地復耕復種長效機制,由勝利村村委會與河源市美麗鄉創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第三方)合作投資種植玉米,按照村委會占51%,第三方占49%的占股比例進行合作管理。這是臨江鎮整治撂荒耕地,激活閑置荒地的縮影。
據了解,為響應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江東新區關于保護糧食安全的要求,切實做好糧食生產和解決撂荒耕地問題,臨江鎮勇擔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打好一系列組合拳,全面打響農村撂荒耕地整治和復耕復種攻堅戰,撂荒耕地變“黃金田”,重新迎來發展新機遇。勝利村撂荒耕地由村委會統一組織引導農戶進行土地流轉,流轉后的土地由第三方公司統一和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并由村委會和第三方共同協商管理,撂荒耕地種植收益根據雙方占股比例按股分紅。撂荒圖斑土地流轉首次租期為5年,前三年免租,第4年和第5年每年每畝300元。去年,該圖斑全部種植甜玉米,共投入資金45萬元。截至去年8月,臨江鎮撂荒耕地已復墾面積1646.55畝,占任務的96.43%;復耕復種面積1032.04畝,占任務的60.44%。
去年,臨江鎮成立撂荒耕地整治和復耕復種工作領導小組,各村切實擔負起撂荒整治的主體責任。通過制定工作方案,掛圖作戰,倒排計劃,對每塊撂荒耕地逐一標明所屬戶主姓名和圖斑號,嚴格落實網格化管理模式,建立了鎮牽頭、村主體、戶代表三級網格員分片包段的工作機制。臨江鎮因地制宜采取“代耕+委托+流轉”的方式抓好荒田復耕,對生產條件較好且比較零散的耕地督促農戶或者村小組委托村內其他人員復耕;對相對集中連片的撂荒耕地,引導種植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對撂荒較久,地力降低,復耕難度較大的耕地,與撂荒耕地戶主規范建立流轉手續,引入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復耕,并且在流轉合同中明確要求禁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行為,做到“農戶復耕一批、代耕代種一批、土地流轉一批”。
接下來,臨江鎮將加快土地流轉,預防耕地撂荒。推進規模經營,限制耕地撂荒,大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專業大戶、農業企業等市場主體,出臺激勵政策,鼓勵這些市場主體積極接納農戶流出的土地進行規模化種植,提高土地產出效益。積極引導外出務工和無力耕種的農戶以土地股份合作方式,參與業主經營,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作為生產要素,使土地變資產,經營權股權化,用土地作為資產或資本,參與業主經營,按照市場規律參與競爭,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本報記者 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