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1315處烈士紀念設施已全部實現信息化管理
情況“一賬清” 管理“一賬明”
○本報訊 記者 李建華 通訊員 魏舟揚 昨日,記者從市退役軍人事務管理局了解到,全市1315處烈士紀念設施已全部納入信息管理系統,實施動態管理。
我市從六方面推進烈士紀念設施信息化管理工作。一是做好總體規劃。我市在“尊重歷史,最大限度保持紀念設施原貌”原則基礎上,制定配套修繕管理維護方案,切實推動烈士紀念設施管理保護工作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其次是完善信息采集。各縣區已經建立動態管理保護臺賬,各鄉鎮建立零散烈士紀念設施數據臺賬,切實做到轄區烈士紀念設施總體情況“一賬清”,每處設施動態管理保護情況“一賬明”。三是爭取資金支持。全市共爭取中央和省專項資金2000多萬元,對各類設施實施升級改造,聘請陵園建設專業設計人員進行規劃設計。資金已按要求下撥到各責任單位,目前正按施工計劃進行修繕、提質。四是開展專項行動。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聯合市檢察院對全市烈士紀念設施修繕工作開展督查,對轄區內有問題的烈士紀念設施全面調查摸底,制訂修繕管理保護方案和問題清單,逐個逐項整改,基本完成烈士紀念設施整改目標。五是加強宣傳動員。通過廣播、電視等媒介大力宣傳零散烈士紀念設施搶救保護工作重要意義,各鄉鎮退役軍人服務站聘請專職管理人員對烈士紀念設施進行日常維護管理,確保每處零散烈士紀念設施“有人管理、及時修繕、環境整潔”。爭取烈士親屬的理解支持,動員簽訂零散烈士墓集中安葬協議,盡可能對零散烈士墓進行集中遷葬,目前已完成607處零散烈士墓的集中遷移和安葬工作。六是規范展示內容。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指導各縣區對照黨史、軍史、革命史和有關政策規定,對轄區內烈士紀念設施展陳內容、解說詞、碑文等進行多次自查自糾,并成立專門的聯合檢查小組進行實地核查。對個別碑文因歷史、文化等因素存在不規范等情況進行認真整改,確保政治導向正確、對英雄烈士群體和個人評價恰當、史實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