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仙塘鎮紅光村著力打造鄉村文化主陣地
留住文化根脈 煥發古村光彩
■本報記者曾敏李成東報道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劉偉萍
近日,東源縣仙塘鎮紅光村的南園古村熱鬧了起來,鄉村大舞臺上活躍著村民跳舞、鍛煉的身影,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在忙碌著打掃衛生、走訪慰問孤寡老人,游客身著漢服游逛古村,感受古衙門、古炮樓的古樸之美……生態宜居的南園古村展現出一派“文明風起阡陌間,美麗鄉村入畫來”的景象。
紅光村立足本土文化,深挖人文資源,打造“G咖啡”網紅打卡點,活化利用不可移動文物,推動古村打造“南園鄉村大舞臺”“農家書屋”“展覽館”,走出了一條新的特色發展路徑。
鄉村大舞臺
“舞”出文明新風采
“抓緊走臺,演出就要開始了!”1日下午,秋日的陽光籠罩在廣場上,循著歡快的音樂聲,越來越多的村民聚集到南園鄉村大舞臺。
58歲的村民張彩霞換上演出服,右手在頭發上整理了幾下,和隊友們走到舞臺中央彩排歌曲《南園民謠》,站上舞臺的那一刻,她把背挺得筆直。盡管排練時間久,隊員們訓練的熱情卻絲毫不減。山歌彩排結束,舞蹈隊接著登臺,其余候場的隊伍相約到場外邊唱邊跳……
“南園鄉村大舞臺自落成以來,已舉辦了7場演出,每場演出村民都積極參與,搶著報名。”紅光村黨支部副書記潘小科說,該村在重要傳統節慶節點開展主題系列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群眾文明過節,培育文明新風。
隨著鄉村大舞臺熱度的不斷攀升,參與演出的群眾逐漸從村外擴大到縣外。現在,南園古村的名氣大了,村里的咖啡館、農家樂更“熱”了,舞臺旁的小吃攤位更是人潮涌動。
張彩霞說,南園鄉村大舞臺為村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她每天和鄉親們一起練歌、跳舞,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了。
據介紹,南園鄉村大舞臺建成以后,村民積極報名參加表演,而才藝欠佳的村民則當起了志愿者,維護演出秩序。“我們村的志愿者服務隊由黨員、團員和村民組成,每月均開展一次主題活動。同時,村民積極參與人居環境整治志愿服務活動。”潘小科說。
“活化”古村落
豐富村民文化生活
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紅光村的潘氏先祖為了秉承其家訓:“忠孝傳家,詩書啟后”,出資興建了專門培養后人的書院,名曰柳溪書院,現保存有孔子講堂、狀元井、“五福納財”圖、朱子家訓照墻等。漫步柳溪書院,可感受其舊時風貌、書香氣息。
據悉,柳溪書院開筆禮曾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何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用好用活非遺,積極推動非遺融入鄉村振興戰略?紅光村與市博物館合作,將柳溪書院納入暑期公益研學夏令營中的一環。端正衣冠、朱砂開智、擊鐘鳴志、誦讀經典、祭拜孔子……眾多學子置身柳溪書院,行開筆之禮,賡續歷史文脈。
除了重啟開筆禮,紅光村還興建了農家書屋,在書屋內排列整齊的書架上,分門別類地擺放著兒童文學、養生、法治宣傳、歷史等各類書籍,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們閑暇時,就會到農家書屋看看書、下下棋,生活過得很舒適。”退休教師潘新添說。
重啟柳溪書院開筆禮、建立農家書屋,是紅光村打造文化陣地的一個生動縮影。“我們正在規劃建設展覽館,屆時,市民可通過戰時工具、展示畫像等了解古炮樓的防御作用。”潘小科說,村里正多措并舉,讓更多的人了解南園古村的悠久歷史、底蘊深厚的文化。
紅光村開辟了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新途徑,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該村將繼續深挖地域文化,建設“展示鄉韻”“留住鄉愁”“講好南園故事”的綜合文化陣地,讓南園古村的歷史文化得以更好延續。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