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女陶匠鐘海秀:
情牽陶藝三十載 堅持傳統手工制陶
經過幾天的“填空”,截至昨日,紫金縣蘇區鎮陶源瓷廠的窯終于裝滿了各種陶坯,將擇日點火開燒。
陶源瓷廠是一家專注于傳統手工制作陶瓷的鄉間作坊,位于蘇區鎮炮子村236國道邊上,負責人鐘海秀不僅是廠長和總經理,還是一線工人,帶領5名工友堅持30年手工制作陶瓷。
鐘海秀和她的工友們,都是鄉村工匠。當陶瓷業開始自動化、規模化甚至人工智能生產后,作坊式的手工土陶制作日漸式微。曾幾何時,紫金縣每個鎮、村都有瓦、陶制作工廠,蘇區鎮更是因為自產的白泥質地優,手工制陶作坊遍地開花。但因為技術落后、設備老化,產品更新換代慢,訂單越來越少,手工陶瓷廠相繼關閉,目前炮子村僅鐘海秀這家陶瓷廠仍在堅持。
鐘海秀說,之所以堅持手工制作陶瓷,是因為陶源瓷廠是她公公一手創辦的,不但要解決工友的就業問題,還希望能夠把這種傳統手工藝和文化傳承下去。
鐘海秀的公公黃培均,一生與白泥結緣。黃培均17歲做學徒,1991年創建了陶源瓷廠,帶動當地農民務工就業,最多時工人達50名。2022年6月,黃培均去世后,鐘海秀承擔起了廠子所有事務。
鐘海秀說,自從嫁進黃家,她就開始學習制陶,至今已有30年了。陶源瓷廠制作的陶瓷產品,多為日常用品,有碗、辣椒醬罐、花瓶、酒罐子、杯子、茶葉罐等10多個品種,主要銷往市內的辣椒醬廠、酒廠。
據鐘海秀介紹,制陶流程繁雜,選料、拉坯、修坯、上釉、裝窯、燒制、出窯、分揀、包裝……環節多,勞動強度大,既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燒窯時,窯內溫度高達1300℃。以前燃料是木柴,大容量的土窯,需連續燒70個小時。
用蘇區鎮本地白泥(瓷土)制作的陶瓷器具,酒醋長期存放,會變得更加醇香;儲藏糧食、茶葉,久了不會霉變。鐘海秀說,陶源瓷廠制作的陶瓷器具,保持了泥土的芳香氣息,具有獨特的價值。
然而,堅守并不容易。蘇區鎮文旅中心主任鐘杏安說,要讓這種傳統手工藝傳承下去,就得有制陶師傅。如今的蘇區鎮,“土陶師”屈指可數,且都是上了年紀的人。
■本報記者 謝全建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