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一百座變電站,見證一座城市的發展變遷

——電力賦能河源經濟社會發展

2021-01-01 15:00:00 來源:河源日報

編者按:電力,被譽為“城市的血脈”,是經濟發展的“引擎”。一座城市的電力事業發展史,也是一座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見證史。這其中,變電站作為電力事業發展中的重要樞紐和支撐,它們的發展變遷與城市建設發展一脈相承,它們的穩定運行事關千家萬戶,對經濟社會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即日起,《河源日報》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變’看河源供電”系列報道,以河源第100座變電站即將建成為契機,透過變電站建設背后的故事,講述我市電力事業的成長歷程和跨越性變化。敬請垂注。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只有1座“開關站”式變電站,到如今第100座變電站即將完工;從管理落后到如今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從經常被民眾抱怨限電甚至斷電,到如今電力供應充足、服務不斷優化,2019年第三方客戶滿意度取得全省第七的歷史最好成績……梳理河源電力事業的發展歷程,其始終與時代發展的脈搏同頻共振,始終與河源這座城市“心心相印”,不斷推動著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而砥礪前行。

特別是近年來,為滿足河源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的用電需求,進一步完善電網結構,中國南方電網廣東河源供電局(以下簡稱河源供電局)以“打造質量精益管控核心能力”為抓手,精益求精,匠心打造了很多安全可靠、質量優良的精品工程。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通過實施100座變電站建設項目,夯實電力樞紐支撐,為河源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電力服務和保障。

建設進展:河源第100座變電站建設如火如荼

近日,在220千伏越王山輸變電工程(以下簡稱越王山變電站)施工現場,幾名頭戴藍色安全帽、身穿淺藍色工裝、身上裝滿了各式各樣工具“全副武裝”的電力施工人員,快速爬上鐵塔,在高空下進行設備安裝調試……這只是越王山變電站施工作業的一個場景。在越王山變電站3萬多平方米的施工現場,數百名工作人員都在緊張有序地忙碌著。

220千伏越王山輸變電工程施工現場

變電站,是改變電壓的場所。由于發電廠多數離用戶很遠,為了減少輸送線路損耗,電力一般要經升壓變電器升高電壓到500千伏甚至更高;到了用戶那里,就要把高電壓層層變低,從500千伏降到220千伏、110千伏,再到10千伏,最后經過配電房直接變為用戶可以使用的380伏或220伏。這種升降電壓的工作靠的就是變電站。

如果把輸送電流的電線比喻成高速公路,那么變電站就相當于高速公路的交流道,車輛上高速公路前須在交流道先行加速。同理,電廠發出的電要先經過變電所升高電壓才可大量快速地輸送。車輛要進入市區,必須下交流道減速慢行,再駛向大街小巷。同樣的,高壓電須經過變電站降低電壓才可依序分送各地,并逐段降低到用戶可使用的電壓(220伏/380伏)。

工作人員在全力加快越王山變電站建設

越王山變電站,是河源正在建設的首座智能變電站,也是河源計劃投運的第100座變電站。越王山變電站項目于2020年3月6日開工建設,總投資約4.4億元。該變電站投產后,將進一步完善河源東南部的220千伏網架和紫金縣區的110千伏電網結構,提高紫金縣電網供電能力,對優化紫金縣營商環境也具有重要意義。

220千伏河源變電站航拍圖

河源供電局項目經理黃雨效介紹,越王山輸變電工程作為河源供電局的樣板工程,既要保證施工建設的高速高效,也要保證工程質量和工藝水平。因為施工范圍點多面廣,工地平時有施工人員500多人,最高峰時超過了900人。受疫情影響,設備廠家物資生產供應緊張,加之大范圍“青賠”工作,越王山變電站建設任務繁重、壓力非常大。

面對困難,河源供電局黨委高度重視,積極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凸顯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深入推動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成立了臨時黨支部和黨員突擊隊,牢牢把握“統籌推進”和“精準施策”,扎實跟進項目建設質量與施工進度。

記者了解到,施工隊伍中黨員與非黨員員工簽訂“一帶一”“一帶多”幫帶協議,通過開展相關培訓,發揮黨員示范帶動和先鋒模范作用,增強黨員先進性影響力和感召力,促使黨員與群眾的雙向互動,緊密黨員聯系群眾的紐帶,帶動廣大電網工程建設者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同時,在建設過程中,還得到了河源市委、市政府,紫金縣委、縣政府,及各有關部門的支持,也得到了沿線鎮村和百姓的大力支持,讓變電站得以順利施工建設。

據了解,越王山變電站采用電子式互感器、一次設備智能化終端,實現一次設備智能化,并應用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實現二次設備網絡化。變電站所有信息的采集、傳輸、處理和輸出,均由模擬信息轉化為數字信息,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通信網絡和系統。數字化變電站“無人值守”的智能運行方式,全數字化計算機監控系統,實現了測量數字化、控制網絡化、狀態可視化,最大程度地滿足了電網信息共享的需求。

黃雨效說:“由于增加了智能化順控操作功能,以前需要30分鐘才能完成的倒閘操作,現在不到1分鐘就能完成,操作效率和安全性大大提高?!?/p>

與傳統變電站相比,智能數字化變電站便于變電站的新增功能和擴展規模,提高通信系統信號傳輸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實時性,完善一次設備、二次設備和通信網絡的自檢功能,可根據設備的健康狀況實現狀態檢修,具有設備智能化、通信網絡化、運行管理自動化等特點。

發展里程碑:500千伏北部電網樞紐見證河源經濟社會巨變

一座城市的電力事業發展史,也是一座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見證史。

2009年,時任廣東電網公司副總經理于俊嶺(前左二)在500千伏上寨輸變電工地現場辦公。

隨著時代的發展,河源電網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河源電力人在不斷探索、不斷改革和不斷創新中,闖出了一條嶄新的道路。近年來,河源供電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及廣東電網公司各項決策部署,堅定不移做強做優河源電力網架結構。一個個重點電力項目投運,使河源能源資源配置網絡越來越完善,不僅滿足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更支撐了優化能源配置、拉動經濟增長等重大需求。

這其中,告別沒有500千伏重要電源支撐的歷史,是河源電網建設的重要里程碑——2010年5月16日,河源首座500千伏變電站——上寨變電站正式投產運行,是廣東省500千伏主干電網北部通道的樞紐,其500千伏線路是粵東電力送出的重要通道。

隨著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及用電負荷的增加,解決當地用電壓力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上寨變電站投建之前,雖然每年河源都會有變電站投運,但電壓上一個等級卻要經歷相當長時間的積累,到城市用電負荷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具備條件。

上寨巡維中心站站長陳文志向記者介紹道,變電站的“千伏”代表最高供電線路的線電壓,500千伏變電站代表著這個變電站至少有一條線路是500千伏,電壓越高,輸送同樣電量的損耗就越小,所以一般高電壓等級的變電站多用在長距離輸電,例如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電力聯網。而220千伏則是用在縣區或大型用電區域之間的電力傳輸,110千伏低電壓等級的主要功能就是降壓,然后通過變壓器向周邊企業和居民供電。電壓等級不同,變電站的重要程度也就不同,功能也不同。

河源供電局500千伏上寨巡維中心智能機器人工作場景

據介紹,上寨輸變電工程建設歷經260天,總投資16億元,占地面積58525平方米,工程首期建設100MWA主變一臺,500千伏送電線路4回,河源境內約171千米,共366基。該工程是中國南方電網公司、廣東電網公司、廣東省和河源市的重點工程之一,也是廣東省創建“安全、優質、文明”的樣板工程。

建設過程中,依照“數據一個庫、監管一張網、管理一條線”的信息化管理目標,河源供電局運用“互聯網+”理念與傳統建筑工程領域的深度融合,對工程施工現場實時進行智慧化管理,加快了工程進度,也確保了現場安全。該項目正式竣工投運后,打通了廣東500千伏電網南北部通道,保障了粵東近320萬千瓦電力的及時送出,提高了河源電網的供電能力和供電可靠性,也為河源的跨越發展提供充沛的電力支撐。

管理變遷:以前24個人管理1座變電站,如今19個人管理13座變電站

變電站作為電力事業發展中的重要樞紐和支撐,其發展變遷與城市建設發展一脈相承,變電站的穩定運行事關千家萬戶,對經濟社會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988年6月1日,廣東省河源供電局掛牌成立。

“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是河源電力發展的關鍵期,尤其是在變電站建設方面?!焙釉垂╇娋州斪冸姽芾硭魅瘟涡闩貞浀?,1963年1月17日,隨著3臺6萬千伏安單相自耦升壓變壓器的投產,河源擁有了首座220千伏變電站——河源變電站(原新豐江變電站)。

當時,河源變電站因為建設了35千伏的出線,周邊的學校、工地、醫院等建筑以及河源縣部分地區都能用上較為穩定和持續的電力。

之后,隨著河惠線、河古線、河駱線、河城線、河忠線等一批電網線路陸續投產,河源變電站逐漸成為當時粵東地區的樞紐變電站,也是全省最早投運的2座220千伏變電站之一。河源變電站的竣工投運,標志著我市第一座220千伏變電站誕生,實現了河源電網與省網聯結關口,掀開了河源電力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1991年3月22日,原新豐江變電站更名為220千伏河源變電站,投產后的220千伏河源變電站不僅緩解了地區變電站負載過重的問題,也提高了用戶的供電可靠性。河源電網與省網的連接由110千伏發展為220千伏電壓等級,形成了以110千伏為主干的輻射性輸電網絡連接各縣電網,提升了河源地區電網的供電可靠性。

隨著技術進步和發展,變電站管理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40年出生的廖秀暖如今已是80歲高齡的老人,在廣東電力學校畢業后便進入了河源的電力系統工作。廖秀暖回憶道:“那時候很多電力設備都很落后,開、關閘都需要兩個人同時配合,非常耗時費力?!?/p>

1988年河源建市以后,廖秀暖成了河源變電站第一任站長。他介紹,上世紀90年代,河源變電站又經歷了幾次升級擴改,如今河源變電站已經成為一座設備先進的現代化變電站,實現了遙控、遙信、遙測等自動化安全運行。

“以前,我們是24個人管理1座變電站。經過2006年綜合自動化改造后,如今是19個人管理13座變電站。”河源巡維中心站站長林旭東說。

斷路器從多油式變為六氟化硫(SF6)式斷路器,繼電保護裝置由機電式繼電器發展為微機保護,24小時有人值守變電站升級后變為綜合自動化無人值守變電站……一次次的改造換新,如今的變電站正“返老還童”。

110千伏中心變電站主控室進行日常巡視

從剛開始的1座變電站,到現在的110千伏61座、220千伏12座、500千伏1座……電力進入自動化的時期,無人變電站、三段保護、供電可靠性99.9%等都是電力發展的標志。

廖秀暖說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電力網絡是比較少的。那時候的電力工人基本都以現場工作為主,當時110千伏的線路和變電站主要由我們這輩人建設營運,如今國家的科技力量真的有了天翻地覆的進步!”

經濟發展,電力先行。如今,河源的100座大大小小的變電站星羅棋布,供電可靠性大幅提升,為河源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插上“智能電網翅膀”。每一個項目的投產,都記錄著河源供電局服務河源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效;每一筆電網投資的落地,都是河源供電局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電力需求作為奮斗目標的生動實踐。

可靠的電力供應是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河源電力人深知電力可靠的重要性。當前,河源供電局正努力建設開放、多元、互動、高效的綜合能源服務體系,實現城鄉電力服務均等化,為河源高質量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電力保障。

案例:

首座室內GIS變電站

——變電站建設的“河源樣本”

市區東江西路與緯十五路交會處,周邊樓房林立。在這里,一座110千伏的變電站在正“默默無聞”“不露痕跡”地運轉,為周邊地區持續穩定地進行電力輸送供應。

占地面積只有1168平方米的110千伏中心變電站鳥瞰圖

這座占地面積只有1168平方米的110千伏中心變電站,比起動輒幾萬平方米的變電站,可謂是“嬌小玲瓏”。但該變電站卻具備“技術創新”“綠色環?!钡葮撕?,也是河源首座室內GIS(氣體絕緣)變電站。

GIS(gas insulated substation)是全部或部分采用特殊氣體而不采用處于大氣壓下的空氣作為絕緣介質的金屬封閉開關設備,是由斷路器、母線、隔離開關、電壓互感器、電流互感器、避雷器、套管7種高壓電器組合而成的高壓配電裝置。GIS采用的是絕緣性能和滅弧性能優異的六氟化硫(SF6)氣體作為絕緣和滅弧介質,并將所有的高壓電器元件密封在接地金屬筒中,因此與傳統敞開式配電裝置相比,GIS具有占地面積小、元件全部密封不受環境干擾、運行可靠性高、運行方便、檢修周期長、維護工作量小、安裝迅速、運行費用低、無電磁干擾等優點。

熱水巡維中心站站長曾忠說,與傳統敞開式配電裝置相比,中心變電站結構緊湊、占地面積小,例如110千伏等級的變電站,中心變電站的占地面積僅為敞開式變電站面積的7.6%,普通變電站占地幾萬平方米,然而中心變電站占地面積只有1168平方米。

河源供電局項目經理黃雨效回憶道,110千伏中心變電站建設曾遭遇了“鄰避反應”,即“不要建在我家附近”,一部分居民對變電站存在電磁輻射危害的誤解。

其實,輸變電項目產生的不是電磁輻射,而是低頻的電場和磁場。而我們日常見到的高壓線、變電站、輸電鐵塔等產生的工頻電磁場強度遠遠低于世衛組織推薦的電磁場暴露限制標準,可以保證公眾健康與安全。

當時,河源中心城區110千伏變電站布點嚴重不足,造成城區內多座變電站主變壓器重載甚至過載運行。迅速崛起的大量樓盤和商鋪讓原先低負荷的電力設備發生過載故障,造成該區域停電,供電形勢嚴峻。

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新增用電負荷問題,離不開變電站的建設。為推動110千伏中心變電站工程建設,河源供電局積極主動地進行了多方溝通,一方面做了大量耐心細致的溝通解釋和廣泛的科普宣傳工作;另一方面加強政企聯動,并爭取老百姓的支持和理解。

同時,在項目設計上,為了讓變電站與周邊城市景觀融為一體,河源供電局多次組織設計單位優化變電站設計方案。項目場地采用花園式布置,利用樓頂的高低錯層,設計有涼亭和錯落別致的樓頂花園,爭取與周邊居民樓的設計元素近似相容。在建筑設計上,項目增加了消聲裝置,將噪聲封閉于室內或隔音罩內,其降噪效果達到環保綠色要求。

中心變電站項目走線全部采用地下電纜,跨越東江,在2017年11月投入使用以后,有效緩解了中心城區特別是東城片區用電緊張的問題,對整個網架的穩定運行意義非常重大,打造了變電站建設的“河源樣本”。往后,河源供電局將會在中心城區繼續推廣建設室內GIS變電站,以滿足城區居民用電需求。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