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供電局傾情服務“三農”,滿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電力需求
電力扶貧“點亮”鄉村奔康路
■在四角樓,供電所工作人員與居民交談。
■供電所工作人員開展用電檢查,叮囑碾米廠老板安全用電。本報記者 黃欣 攝
■供電所工作人員對用戶內部線路進行日常巡查
■夕陽下的新豐江水電站
核心提示
電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血液”和“命脈”,是促進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力量。
脫貧攻堅,電力先行。近年來,河源供電局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有關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要求,充分發揮自身行業優勢,圍繞“新農村、新電力、新服務”發展戰略,持續加大貧困地區電網改造力度,重點滿足邊遠鎮、貧困村、貧困戶、精準扶貧項目的用電需求,滿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電力需求,全面完成行業脫貧任務,為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電力支撐和要素保障。
做好線路更新檢修 開設用電綠色通道
當下,正值春茶制茶季。在紫金縣南嶺鎮莊田村,云霧繚繞,茶園青青,茶香四溢。
油綠之間有一抹鮮艷的“藍”——他們就是紫金縣蘇區中心供電所的工作人員。“制茶期間用電負荷高,我們提前上來檢查電力線路設備。”供電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采茶季來臨之際,他們都會提前謀劃供電方案,做好線路更新檢修,為茶農、茶企開設用電綠色通道。
為了保障茶農、農企用電,紫金供電局還采取了強化線路巡查、定期上門走訪、摸底用電隱患、做好電價政策和報裝流程宣傳等有力措施,全力保障茶葉生產期間電力順暢。穩定的電力供應,為紫金縣茶葉經濟效益的轉化和茶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保障。
農村電網低電壓、“卡脖子”等存量問題,是新一輪農網改造中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以前,一些住在偏遠的村民家里的電壓不穩定,用電高峰期經常跳閘,對村民生產生活造成影響。”紫金縣敬梓鎮正聯村黨支部書記廖志凡告訴記者,“現在電壓穩定了,不會出現電壓鍋煲飯不熟的問題了。”
除了村民的生活得到改善,電網改造也使該村不少養殖戶受益。“以前電壓不穩定的時候,很多農用機械無法使用,而人工生產則會使成本大幅增長,村里的養殖戶很難擴大生產。”廖志凡說,農網改造升級后,一下子就解決了養殖戶的難題。
以正聯村為例,2016年以來,紫金供電局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完成投資488.5萬元,新建中壓線路12.48千米,新建及改造低壓線路14.02千米,累計新建及改造臺區4個,配變容量達1015千伏安。這使正聯村戶均配變容量達到2.344千伏安,較之前提升了30個百分點,電壓合格率達99.998%。
消除“蜘蛛網” 提升“精氣神”
位于東源縣康禾鎮省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東江支流——康禾河,在一座小山村內蜿蜒流淌。這個村叫仙坑古村,始建于明朝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左右,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除了最具客家古建筑特色的八角樓、四角樓及登云書院,仙坑村內至今保留著20多棟古建筑及名人故居,吸引各地社會團體人士采風研學,并入選文化旅游部“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早些年,仙坑村村支書葉永權還在為村里散亂的電線、老舊電線桿與古村整體環境格格不入而頭疼。現在談起村里的電力設施,他情不自禁豎起大拇指,“電網升級改造后,村里再沒 ‘蜘蛛網’了,電力設備設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仙坑村電力設施的配套升級得益于河源供電局農網改造工作的開展。自該項工作開展以來,仙坑村沒有了“蜘蛛網”般的線路,一些架空線入地,電表箱隱蔽在墻角,古建筑里的電線也都套上了白色絕緣套管,走線都經過精心設計。改造一新的供電設施與古樸的村落融為一體,讓仙坑村村容村貌變得愈加美觀。
“以前村里變壓器容量小,線路老化,遇到用電高峰時村民生活用電都會受影響。”駐仙坑村黨建指導員廖武彪說,自從供電局改造電網后,變壓器容量增大,更好地滿足了村里產業發展的需求。
在仙坑村仙稻香碾米廠內,記者看到東源供電局黃田中心供電所工作人員正在忙碌,他們一邊“診斷”線路,一邊記錄,確保高負荷狀態下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以前村里人收了稻谷后,還要到周邊村找碾米機加工,現在用電有了保障,在家門口就能碾米了。”碾米廠老板葉雪峰說。
“這些新變化是電力工人們頂著驕陽、流著汗水,放棄節假日換來的。”回憶起改造的場景,葉永權點贊道。
2019年以來,東源供電局僅在仙坑村就實施2個項目對電網進行改造升級,助力仙坑村鄉村振興。近兩年來,東源供電局共投資86.18萬元,新建10千伏線路0.2千米、低壓線路12千米,新建改造臺區2個,新建改造臺變容量945千伏安。仙坑村電網已經達到國家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目標。
談及仙坑村今后的發展,廖武彪介紹:“堅持生態發展,挖掘文化內涵,開發研學旅游,是仙坑村今后發展的主要目標。”
目前,隨著鄉村振興工作的推進,仙坑村被定為省級新農村示范片建設核心村,初步形成了以客家紅生態茶葉種植園、古村落田園旅游觀光、研學旅行、高標準農田特色種養和“萬家旅舍”的發展路子。近兩年來,仙坑村每年接待游客(含學生研學旅行)達5萬人次,創造鄉村旅游經濟效益80萬元,帶動就業100多人次。
升級改造255個省定貧困村電網
莊田村、正聯村、仙坑村的變化,正是河源供電局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縮影。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河源供電局持續開展農村電網改造升級,開展農村電網供電“卡脖子”薄弱環節排查,精準識別脫貧攻堅供電保障能力建設需求,完善農村電網規劃,主動與各地黨委政府等相關部門溝通,動態開展項目立項,全面、規范、優質、高效推進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充分滿足農業農村農民用電需求,加快城鄉電力服務均等化進程。
“十三五”期間,河源供電局農網改造升級投資38.5億元,新建改造供電線路2.7萬千米,新增變電容量164萬千伏安,實現智能電表、低壓集抄全覆蓋。農村電網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大幅提升,農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用電需求基本得到滿足。
電力“點亮”鄉村奔康路。近年來,河源供電局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有關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要求,充分發揮自身行業優勢,圍繞“新農村、新電力、新服務”發展戰略,持續加大貧困地區電網改造力度,滿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電力需求,全面完成行業脫貧任務,為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電力支撐和要素保障。
——高質量完成255個省定貧困村電網升級改造,為255個貧困村安排配網項目共2.4億元,新增配變303臺,新增配變容量6.5萬千伏安,改造低壓線路3456千米。
——堅決落實保障社保兜底人群基本用電需求,確保全市4.5萬貧困戶享受免費用電政策。
——提升供電可靠性,強化電網基礎網架管理,著力解決農村電網重復跳閘問題。
河源供電局計劃發展部配網規劃專責何旭介紹,通過近幾年的農網改造,基本上解決了配變重過載和低電壓問題。目前,農村電網的重點工程是解決線路殘舊和低電壓問題。未來的農村電網改造將加大中壓線路的投資,盡量實現配變的密布點,有效地降低供電半徑,不斷提升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
■統籌:黃世軍 ■采寫:本報記者 黃欣 通訊員 徐猛 鐘杰 ■攝影:周志旺(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