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東源縣黃村鎮以“五五工作法”為抓手,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以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

昂首闊步邁向新征程 揚帆奮進再創新輝煌

2021-03-29 09:56:09 來源:河源日報

■黃村鎮梅龍村新建的黨群服務中心

■黃村鎮黃村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

■黃村鎮三洞村通過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黃村地區革命歷史、革命烈士紀念館于2010年10月開館,成為當地黨員干部、廣大群眾、學生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大課堂。李成東 攝

■生態優美、美麗宜居的黃村鎮。

核心提示

陽春三月,春意盎然。行走在東源縣黃村鎮黃村村內,處處是令人振奮的畫面:鄉村發展動能澎湃、村容村貌干凈整潔、農業產業發展迅猛、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大幅提升……這些,得益于基層黨建的精準激活。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之年。站在歷史的節點,要辦好農村事,實現鄉村振興,關鍵仍在黨。

從軟弱渙散到凝心聚力,從軟弱渙散到堅強堡壘,從軟弱渙散到使命擔當。近年來,黃村鎮聚焦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等難點、痛點,大力推行“五五工作法”,圍繞“黨建+”推動基層黨建和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用高質量的黨建引領高質量的發展,穩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實現了一個個“蝶變”,居民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一幅“人心齊、生態優、產業興、鄉風淳、村民富”的幸福畫卷正徐徐展開。

【黃村鎮簡介】

黃村鎮位于東源縣東部,東接梅州市五華縣長布鎮,南與紫金縣中壩鎮相鄰,西連康禾鎮,北與葉潭鎮、龍川縣紫市鎮交界。黃村鎮總面積234.85平方公里,下轄行政村16個、社區居委會1個,戶籍人口近6萬人。

黃村鎮生態資源豐富,人文歷史底蘊深厚,是東源縣重點僑鄉,有海外華僑和港澳臺胞1萬多人;是革命老區,曾是中共東江后方特委機關駐地之一,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的根據地之一,也是原河源縣委及星火報社舊址所在地,還是原河源縣游擊區最早建立交通站、看守所、修械廠(兵工廠)、農民合作社、兒童團和最早舉辦夏令營之地。黃村經商文化濃厚,具有“中國百貨第一鎮”的美譽。黃村還是原惠陽地區的文化之鄉、排球之鄉。現存中共東江后方特委文秀塘會議舊址、革命烈士陵園、寧山細亞婆髻戰斗遺址、黃竹徑伏擊戰遺址等革命跡址及文物資源30多處。

目前,黃村鎮黨委下轄10個黨總支部和33個黨支部,現有黨員1203人,預備黨員23人,黨員平均年齡54.8歲。

創新方法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

現在行走在黃村鎮圩鎮的中心路段,以前交通擁堵、秩序混亂的現象已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路面干凈整潔、交通有序。老百姓感慨道:“干部作風轉變了,能聽群眾的意見,真心實意想為老百姓辦實事好事。”這些,得益于黃村鎮大力推行的“五五工作法”。為了精準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近年來,黃村鎮黨委政府創新機制推行“五五工作法”,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增強黨員干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干部作風發生根本轉變。

“五五工作法”分為“五必查”和“五必抓”兩個方面。“五必查”針對鎮領導、駐村工作組長期以來到各村(社區)檢查指導工作時不嚴不實甚至走過場的問題,要求鎮領導、駐村工作組到各村(社區)檢查指導工作時必須檢查五個方面的內容:黨支部班子成員對黨建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黨支部黨務工作和黨內生活的開展情況;村(社區)“兩委”干部的紀律作風情況;黨委、政府當前重點工作的落實情況;階段性工作的執行情況。“五必抓”針對該鎮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嚴重弱化的情況,要求各村(社區)黨支部的班子成員除了開展日常工作外,必須抓好五個方面的內容:黨建基礎知識的學習;黨務工作和黨內生活特別是“三會一課”的開展;村(社區)“兩委”干部的紀律作風建設;黨委、政府當前重點工作的落實;階段性工作的執行。

“五五工作法”明確了責任單位、具體要求及跟進監督和獎勵措施,確保辦法順利推行,不流于形式,實現“落地有聲、落地見效”,干部精氣神得以提振,徹底改變以往抓而不全、抓而不緊、抓而不實的弊病,極大地激發了鎮村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從軟弱渙散到凝心聚力,從軟弱渙散到堅強堡壘,從軟弱渙散到使命擔當,東源縣黃村鎮因此實現了后進變先進的華麗“轉身”。

配強“頭雁” 

夯實鄉村振興人才支撐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層黨組織是黨在基層的重要戰斗堡壘,鄉村振興戰略要開好篇、布好局,基層黨組織建設至關重要。 “五五工作法”的嚴格要求,成為篩選各村、各部門帶頭人的重要“把關人”。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打好選人“組合拳”,選優配強“領頭雁”成為關鍵。為此,黃村鎮堅持把選優配強村(社區)“兩委”班子作為換屆工作的重中之重, 樹立鮮明用人導向,優化班子結構,著力推動村干部隊伍素質整體優化提升。

截至 1 月 26 日,黃村鎮全面完成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全鎮 17 個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全部按照法定程序擔任村(居)委會主任和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三個一肩挑”實現率達100%;新一屆村(社區)“兩委”干部平均年齡 46 歲,對比上屆下降 8 歲;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員 30 人,對比上屆增加 18 人,實現年齡學歷“一降一升”新格局。

通過基層治理,一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鄉村干部隊伍和一支有激情活力、有內生動力、有專業能力的鄉村人才隊伍茁壯成長起來——黃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水明,帶領村“兩委”,主動做通村民思想工作,使黃村鎮污水處理廠項目如期推進;曾任企業中層的三洞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何南陽,在珠三角自主創業開辦公司的下漆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程武才以及永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燕卿,放棄高收入和優越的生活,一頭扎進家鄉的鄉村振興工作中,帶領干群齊心協力,只為鄉親們能夠脫貧致富……

越來越多懷揣激情與夢想的有志青年,正在黃村鎮的廣闊藍天里自由翱翔,讓這片熱土充滿活力、持續發力。

黨群互動

齊心協力讓村貌煥然一新

漫步黃村鎮黃村村,只見村道寬敞整潔,菜畦井然有序,屋舍白墻黛瓦,庭院花草依依,村里唯一 一所學校——黃村中心小學校門前村道寬闊整潔,送孩子上學放學的家長滿是歡笑。然而兩年前,這里還是一個“臟亂差”得令人頭疼的地方。“這里以前坑洼不平,且不說道路破爛不堪,更讓人擔心的是,學校正門剛好位于村道拐角處,由于一棟民房的阻擋,視線受到嚴重影響,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回憶往昔,村民們直搖頭,原來,學校門前的村道狹窄,一到放學,交通堵塞、交通事故頻發成為常態。

要改變學校門前的交通狀況,必須拓寬村道,將阻擋視線的民房拆除。但在農村,要勸說村民搬離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開始,我們主動到該戶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同時還要爭取道路硬底化資金來源。” 張水明說,為解決這一難題,黃村村一邊組織相關村干部多次上門溝通,一邊積極與外出鄉賢聯系,爭取資金支持。

“村道改造工程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 張水明說,在村道改造過程中,村“兩委”干部積極帶頭收集民意、協調解決問題的舉動令村民頗為感動。村民們也開始主動參與到村內的各項事務中來,提問題、給建議,在頻繁的黨群互動中,該戶村民的認識提高了,放下思想包袱,主動搬遷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黃村中心小學校門前的村道由原來的3米拓寬到8米,阻礙交通的民房被拆了,極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同時,村“兩委”在村道兩旁安裝了160多盞路燈。

另外,村民們還自發組成了30多人的志愿者隊伍,清理房前屋后的雜物雜草,落實“門前三包”要求,村內清潔衛生、農戶庭院井然有序,“四小園”建設呈現勃勃生機。

黃村村是黃村鎮激發黨員“向心力”,畫好黨群“同心圓”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黃村鎮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以“支部引領、黨員帶動、黨群互動”的模式推進人居環境全域整治,不斷提升村莊顏值,建設生態宜居的鄉村振興示范村。

農旅融合

推動產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每天凌晨2點,東源縣黃村鎮三洞村村民鐘旺華和愛人就起床了,開始在自家的作坊里生產當地特產——腐竹。鐘旺華家的腐竹作坊日產量從二三十斤提高到了近百斤,而且每天供不應求,毛利潤可達千元。現如今,“農家樂”和“腐竹廠”項目已成為三洞村的支柱產業,助推當地村民創業致富,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環境治理好了,民心聚起來了,老百姓就能富起來。”何南陽說,從2018年三洞村被確定為市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對象,到如今摘牌,三洞村的發展離不開黨建引領。據了解,在黃村鎮黨委以及駐村工作隊的積極推動下,三洞村選舉產生了新的村“兩委”班子。緊接著,三洞村按照鎮委的部署要求,強化黨員發展教育管理、整改突出問題、加強制度建設,形成了一支能做事、愛干事的村干部隊伍,開展了一系列基層黨建工作,建立了村委規章制度和村規民約,讓村干部形成合力,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一組數據顯示,此前三洞村村集體唯一的收入來源是當地水電站的租金,每年3.5萬元。2015年底,全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僅4450元。如今的三洞村集體經濟收入已達30萬元。

推進產業鏈黨組織建設,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讓群眾富在產業鏈上,成為黃村鎮以推動鄉村振興為突破口,抓班子、強隊伍,抓產業、謀發展的積極探索。近年來,黃村鎮堅持把黨建工作與鄉鎮中心任務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統領帶頭作用,積極探索“黨建+產業”融合模式,抓住產業興旺的“牛鼻子”,挖掘鄉村資源稟賦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將產業發展基礎打牢,把鄉村產業搞活,讓廣大農民通過產業興旺致富,收獲鄉村振興的發展紅利,凝聚起了黨建帶動鄉村發展的強大合力。

■策劃:李成東 張小龍 朱映真

■組稿:本報記者 劉昕 李成東 特約記者 李遠來 藍天明

通訊員 陳海波 葉振興

■攝影(除署名外):本報記者 楊堅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