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青風火輪”
——記全軍熱射病防治專家宋青
“真想把自己凍進冰箱里。”時至今日,已經康復的熱射病患者、空軍航空兵某部一級飛行員李曉(化名),依然忘不了患病時體內“著火”的那種煎熬。
(一)
2020年6月,李曉在一次高強度訓練后出現重癥中暑癥狀。
“必須留觀一晚!”電話那頭,在北京遠程指導的全軍熱射病防治專家組組長、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宋青,提著嗓門喊道。
電話沒開免提,邊上的李曉卻聽得很清楚:“明早復查化驗再定,我擔心是熱射病!”
這是他第一次聽到“熱射病”這三個字,也是第一次聽見“宋媽媽”的聲音。
果不其然——第二天,李曉幾十項生理指標數值“爆表”,隨后,這名訓練尖子躺進了ICU。
“熱射病以核心體溫高于40攝氏度和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及多臟器衰竭為特征。”宋青說,熱射病不同于一般中暑,大量熱能聚集在人體內無法散出,好比體內著了火,極易引發凝血功能障礙、腸源性感染及多臟器衰竭病癥,甚至危及生命。
2005年,宋青曾目睹一名患熱射病的年輕戰士經搶救無效去世,悲痛不已,自此她開始帶領團隊主攻熱射病防治。
16年來,宋青團隊一手抓預防、一手抓救治,通過臨床診治或遠程診療,已經把許多個“李曉”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
(二)
“熱射病可防可治!”如今,宋青團隊熱射病救治成功率已超96%。
談及熱射病的救治,宋青反復強調的就是:“降溫!第一時間降溫比立即送醫更重要!”
正是這句話,使列兵王小龍(化名)死里逃生。
2019年8月,一次長跑后,王小龍眼前一黑,一場“教科書”式的救援迅即展開——
“第一棒”是班長湯文斌。他聯想到培訓過的熱射病癥狀,立即對王小龍采取降溫措施。幾分鐘后,全身滾燙無汗、血壓幾近為零的王小龍被送到旅衛生連,“接力棒”到了楊若騰手里。
衛生連連長楊若騰繼續給王小龍降溫,同時建立起3路靜脈通路,并迅速撥出兩通電話:第一通聯系駐地部隊醫院轉診;第二通打給北京的宋青。
“發現異常、降溫處理、送醫,整個過程僅用了9分鐘!”對于這一現場處置,宋青相當滿意。
接到電話,宋青當即進行遠程指導:遏止腸源性感染、進行血濾治療……“我飛過去之前,還協調了距離較近的2名熱射病專家先行前往。”宋青回憶說。
僅僅5天,多達6個內臟器官功能衰竭的王小龍便醒了過來,見到了一頭卷曲短發、戴著眼鏡的宋青。
“這是極重型勞力型熱射病恢復最快的一例!”宋青說,“挽救王小龍生命的每一環都實現了無縫連接。”
這條“生命鏈”,正是全軍熱射病三級防治平臺架構的一個“縮影”:依托解放軍總醫院成立熱射病防治一級中心;各大戰區設二級區域防治中心;打通各旅衛生連作為三級防治平臺,自下而上連接起數條會診轉診通路……
(三)
“王小龍的成功救治,得益于培訓普及到基層部隊。”宋青深有體會地說。
僅2015年以來,宋青下部隊培訓、赴各地指導救治就達700余次。她把行李箱放在家門口,隨時拎上就走。
本著“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宋青組織編寫了《部隊熱習服訓練指南》。“通過科學指導反復熱刺激,使人體提高機體對熱環境的適應能力,減少熱射病的發生。”宋青說。
每到一個部隊,宋青都會留下教學視頻、口袋書等,還編了一首《中暑不怕》歌——“一摸二看,小心提防,四步自救,解除裝具,冷水澆頭,夾住冰塊……”
歌詞的結尾,是宋青的手機號碼。“我不怕戰士們給我打電話,就怕他們打晚了。”宋青說。
久而久之,宋青多了一個頭銜:“宋媽媽”——
在她的辦公室,一張合影里18名軍校學員拉開橫幅,上面寫著“宋媽媽,我們畢業了”;一尊水晶紀念品上刻著“致敬愛的宋媽媽”,上面印著國防生小王的肖像……
2020年夏,宋青隨醫療隊赴九江為抗洪官兵提供衛勤保障。堤壩上,一個滿身是泥的戰士突然大喊著朝她跑來:“宋媽媽!宋媽媽!”
眼前這個生龍活虎的戰士,與一年前重癥監護室里那個渾身插滿管子的影像重疊起來——抗洪一線,宋青與王小龍別樣重逢!
工作節奏“讀秒”,宋青的性格也風風火火。“多延遲一分鐘,就可能失去一個病人的生命。”她說。
女兒小時候想媽媽了,就畫了本漫畫——畫上的宋青腳踩“風火輪”,邊穿白大褂邊沖出電梯,嘴里喊著“快快快”……
后來,宋青的微信名干脆就叫“宋青風火輪”。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