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贛湘邊縱隊”地雷班班長歐陽枚:
沖鋒最前線 永遠跟黨走
■歐陽枚行軍禮
■歐陽枚向記者展示他獲得的部分紀念章
■歐陽枚向記者講述他參加革命的經歷
■歐陽枚獲得的各種榮譽紀念章
■離休后,歐陽枚以“梅園”為陣地,成立“家庭文化室”,對青少年進行前途、理想、信念和科學文化知識等方面的教育。
■歐陽枚與青年黨員一起重溫入黨誓詞 資料圖片
■歐陽枚以自己的故事為例,啟發青年學生要化知識為力量,為國家接續發展而矢志奮斗。資料圖片
近日,在市委老干部局有關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走進97歲的粵贛湘邊縱隊老兵歐陽枚家中時,他端坐在椅子上,穿著整齊干凈的灰色襯衫,胸前佩戴的黨徽特別顯眼,仍然保持著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軍人風范。
1983年歐陽枚離休后,仍然保持著在部隊時的一些生活習慣,每天準時起床,翻閱當天的報紙,關注時事政治與老干部們的近況,看到重大時事變化或有關黨史學習教育的內容還會讓家人把報道內容圈出來保存。
“我們黨員干革命不可以落后于人,要時刻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沖鋒陷陣在最前線!”歐陽枚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1924年,歐陽枚出生在東源縣船塘鎮老圍村,15歲便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3月,歐陽枚加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粵贛湘邊區部第七團獨立第二大隊(后又名“江明隊”“自救隊”),擔任地雷班班長。
2015年9月3日,歐陽枚作為全國抗戰支前模范受邀到北京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盛典。82年黨齡,歐陽枚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與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他對黨的忠誠,以及永遠沖鋒在前的革命精神。
“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是這輩子最光榮的事”
年近百歲的歐陽枚,一邊從軍布包里翻出自己的老物件,一邊向記者講述他入黨干革命的初心:為了讓窮苦的農民、普通百姓不再受到壓迫和欺凌,拯救中國、解放中國,打倒日本鬼子,使中華民族自立自強。
1939年的夏天,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下稱“東團”)到船塘鎮宣傳抗日,15歲的歐陽枚在宣傳員葉茂的介紹下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開啟了跟黨走的漫漫“長征”路,先后獲得了“全國抗戰支前模范”“開國老戰士”“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紀念章等。對于歐陽枚而言,這些榮譽、證書和紀念章都是黨對他的關懷和認可。
比起這些榮譽獎章,歐陽枚更珍惜的是那枚象征著黨員身份的黨徽。
歐陽枚的兒媳婦黃秀娟告訴記者,自領取黨徽那天起,歐陽枚每天堅持佩戴黨徽,換洗衣物時會把黨徽小心地保管在一旁。幾十年過去了,他的那枚黨徽還像新的一樣。“我公公常說,能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是這輩子最光榮的事。”
歐陽枚年幼時,家境貧寒,姐妹兄弟又多,一家人常常要忍饑挨餓。為貼補家用,他還要給地主家放牛、扛貨,雖然深感命運的無奈與不公,他卻又無力改變現狀。“東團”的到來,不僅給老圍村群眾帶來了“人人平等”“民族自立自強”“以抗日救國為己任”“農民翻身做主人”等新思想、新觀念,還為歐陽枚指出了一條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光明道路。有了黨的指引,歐陽枚從一名無知少年逐步成長為有理想、有抱負的革命青年。
革命的意志
在鮮血與硝煙中更加堅定
入黨后,歐陽枚通過張貼中國共產黨惠民政策的標語、海報,向群眾傳播革命道理,號召農村青年開荒種糧支援革命部隊,同時監視反動地主的動向并及時向黨組織反映,為革命出力。
1946年3月,與歐陽枚同為地下共產黨員的歐陽其昌在三河石崗、漂湖、老虎塘等地開展地下活動時被叛徒出賣,被國民黨捕押至船塘中學、高段等地。敵人先后用“和尚棘”、電烙、竹簽釘腳、倒吊鞭打的酷刑對歐陽其昌和群眾進行嚴刑拷打,都沒有得到疑似有價值的線索。敵人惱羞成怒,把歐陽其昌押到船塘圩鎮的一處山下殺害了。這一血淋淋的現實讓歐陽枚難過得食不知味、夜不能寐,也讓他更深刻地認識到革命斗爭的殘酷性和長期性。
1947年3月,歐陽枚主動要求加入“江明隊”,隨隊在河源、龍川、和平、連平、五華一帶(主要在九連地區)參加游擊戰。因其出色的埋雷技術,在參加解放戰爭期間歐陽枚數次作出重要貢獻,被戰友們稱為“地雷專家”。
據歐陽枚回憶,1947年10月中下旬,當時國民黨龍川縣警察中隊、保五團的一個連與蓮塘鄉聯防隊共300余人,對蓮塘鄉的上坑、野湖及和平郎侖鄉的熱水、宋洞、軟坑等游擊根據地進行掃蕩,“自救隊”(1947年5月,“江明隊”改名為“自救隊”)聯合宋洞、熱水的民兵進行阻擊,鏖戰一個下午,寡不敵眾,撤出陣地。撤出陣地后,“自救隊”副大隊長黃克強率隊埋伏在村口的小山溝里,命令歐陽枚與地雷班的4名戰士在敵人出村的必經之路上埋設地雷。地雷尚未完全埋好,放哨員通知敵人靠近,他們迅速撤離到小山坡上隱蔽。待敵人進入雷區,黃克強大聲下令“打!”頓時,埋伏在小山坡上的戰士及民兵立即開火,槍聲、手榴彈爆炸聲、地雷爆炸聲響徹山坡,敵人被炸得暈頭轉向。一連幾夜,敵人都待在老隆鎮不敢外出掃蕩。
還有一天夜里,歐陽枚受命去禮士上洞攻打反動偽保長趙寶卿部,成功繳獲了十幾支槍、幾百發子彈和一些糧食、白銀。撤到安全地方后,歐陽枚感覺腳底下一陣刺痛,用手一摸,腳底黏糊糊的,好像受了傷,他一瘸一拐地回到臨時駐地,累得立馬倒下睡著了。第二天,歐陽枚被腳底的一陣刺痛驚醒,發現鞋子被干了的血粘住了,他好不容易把鞋子撕扯下來,發現鞋底破了個大洞,腳掌心有一處很深的傷口,他只能回家養傷。
“沒有想過自己會不會死,只要戰斗需要,我就會義無反顧上前線!”被問及年幼參戰是否會感到害怕和不安時,歐陽枚告訴記者,革命必然會流血和犧牲,殘酷的戰爭并沒有讓他萌生一絲的怯意,鮮血和硝煙反而更激起了他革命到底的斗志和信念。
青年人應為黨和國家
接續發展而矢志奮斗
1983年5月,歐陽枚因急性肺結核咯血住院,治療半年多仍未痊愈,之后他主動申請離休,返回老家老圍村居住。離休后的歐陽枚關心家鄉發展,關注當地青年學生成長。
上世紀80年代初,歐陽枚所在的老圍村經濟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群眾文化生活匱乏,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想到自己童年的經歷,歐陽枚在老圍村黨支部的支持下,以自家老屋“梅園”作為場地,建起“家庭文化室”,自籌資金,用于購置電視機、羽毛球具、象棋、軍旗、撲克牌等文娛用具,并訂購了《南方日報》《法制報》《參考消息》等15份報刊、雜志以及300余冊各類圖書。“家庭文化室”開放后,村里的老老少少只要一有空便到歐陽枚家里學習、娛樂,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歐陽枚利用這一陣地,對青少年進行前途、理想、信念和科學文化知識等方面的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現在的青年人應當如何肩負時代重任?歐陽枚向記者表示,過去(戰爭年代)他們跟著中國共產黨打天下,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現在日子好了,青年人就應該以知識為槍、信仰為彈,為黨和國家的接續發展而矢志奮斗。
■策劃/趙鋒 ■統籌/本報記者 凌麗 ■文/圖 本報記者 許競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