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龍川黨組織再掀抗日救亡浪潮
■黃慈寬(1914-1947),1938年5月龍川重建中共黨組織時的第一名黨員,曾任中共縣支部、龍川縣委、河源縣委書記等職。
■《龍川日報》,1939年元旦正式創刊,是經國民黨龍川當局撥款立案,由共產黨人主持的地方報紙。
■1938年11月下旬,廣東省委宣傳部部長饒彰風抵達老隆,在老隆蝦公嶺頭小山上的“貞節牌坊”下,主持召開會議,通過了成立龍川縣臨時工作委員會(含和平縣黨組織)的決定。這是龍川重建黨組織后第一個全縣性的黨的領導機構。攝于1934-1939年期間
核心提示
抗戰烽火中,一度停止活動的廣東黨組織,漸漸活躍了起來。一位名叫麥文的東莞籍黨員,從延安回到廣東,受命赴龍川縣重建當地黨組織。迎來“紅色指南針”的龍川進步青年,迅速集結起來,龍川縣黨組織很快發展壯大,龍川縣委、龍川中心縣委相繼組建成立,成為龍川和周邊地區抗日救亡運動的領導力量。
龍川一中的紅色讀書會
“九·一八”事變后,抗日戰爭爆發。1934年9月,香港工委遭到破壞之后,廣東黨組織基本停止了活動。一年后,隨著抗日救國新高潮的掀起,省港地區共產黨員的活動日益活躍,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各種抗日救國團體不斷涌現,為廣東黨組織的恢復和重建奠定了基礎。1936年9月,在一些地區基層黨組織逐漸恢復和重建的基礎上,中共南方臨時工作委員會(簡稱南臨委)成立。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后,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成立。1938年4月,南方工委撤銷,中共廣東省委成立。
龍川黨組織的重建,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開展的。
1936年7月,廣州市學生抗日救國聯合會成立(簡稱地下學聯),就讀于廣州廣雅中學的龍川籍學生魏南金、李榮近為其中的骨干成員。1937年4月,魏南金因患傷寒離校回鄉休養,借機在家鄉龍母永和村繼續開展救國宣傳活動。此時他的任務有二:一是宣傳共產黨的抗日救國綱領,反對國民黨的賣國投降政策;二是利用各種形式組織群眾,擴大共產黨的影響,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地下革命組織。
因為魏南金曾在廣州讀書,一些關心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鄉下青年,常來找他暢談時事,這對魏南金開展工作很有利。在當地進步愛國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個規模達二三十人的讀書會成立了。
1938年春節,讀書會通過醒獅團等形式,開展抗日救國宣傳,成效顯著。同年3月,魏南金以借讀方式,進入龍川一中,時任龍川一中的校長鄧鴻芹、教務主任李永川、訓導主任張國馨,均為龍川名流,校內還有進步老師鐘雄亞、楊榮春等。在龍川一中高中部,魏南金依托抗日救國思潮高漲的有利形勢,采取廣雅中學的活動形式,先組織讀書會,學習《論持久戰》《大眾哲學》《社會發展史》《西行漫記》等進步書籍。其主要成員有謝梅添、曾立寬、駱云香、周寶時、羅國青、駱燦等,還有初中部學生楊觀林、教師陳國雄等。
讀書會的活動,為建立中共組織打下了良好基礎。
麥文延安歸來受命
赴龍川重建黨組織
1938年3月,剛從延安學習回來的麥文(又叫麥剛、麥任),被廣東省委派到龍川負責重建黨組織。他的任務是到老隆找一個黨的同情者,并在此立足,開展工作,逐步把黨組織建立起來。
麥文是東莞人,抗戰時期曾任博羅縣委組織部長、紫金縣委書記等職。接到任務幾天后,他就帶著廣州工委婦女部長黃梅棣(龍川佗城上蒙人)給進步人士黃用舒的信函,抵達老隆。
黃用舒是共產黨的同情者,大學畢業,專攻農科,是大鄉紳,又是國民黨官員,還是國民黨十九路軍中將參謀長黃強的堂弟,在水貝創辦蓮塘小學并兼任校長,同時還是老隆師范學校教員,且與人合伙經營一家百貨店。黃用舒幫助麥文在老隆找到了立足點。
和黃用舒接觸了幾天,麥文對他有了一定的了解:當時的黃用舒僅是一名革命同情者,對于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黨在抗戰中的地位、作用,還帶有觀望的態度。在麥文看來,黃用舒不是首先要發展的對象,知識分子是開展工作的橋梁,他作為橋梁卻很合適。
老隆距龍川縣城(佗城)僅10公里,是東江上下游物資集散地。圩鎮上約有200家商店,雖然時有警報,但戰火還未蔓延過來,抗戰氣氛不濃,街頭的抗戰標語也很少。鎮上有個抗戰后援會,是國民黨官辦機關,僅是掛著招牌向商店募捐的機構。
經過周密安排,黃用舒將麥文安排到老隆抗敵后援會任文書,但沒有工錢。不久,黃用舒又介紹麥文到蓮塘小學任教。學校4名教員中有一個年青人叫黃慈寬,麥文和他聊天,發現他家境窮苦,對共產黨有一定的認識,對革命有一定的熱情,是位有志青年,有意發展他入黨。麥文和黃慈寬同吃同住,和他談抗日形勢,談八路軍、新四軍和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后來還談到了延安和毛主席。
1938年5月間,麥文將抵達老隆和開展建黨工作的情況向廣東省委作了匯報。省委要求他積極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于大量發展黨的決議》和中共中央長江局要求廣東省黨組織發展五倍黨員的指示。
打開龍川黨建新局面
麥文很快向黃慈寬說明,他就是從延安回來的共產黨員。黃慈寬立即興奮地提出要入黨,麥文答應做他的入黨介紹人,寫了入黨誓詞,并為他舉行入黨儀式。黃慈寬成為龍川縣黨組織重建后發展的第一名黨員。龍川黨建新局面就此打開。
黃慈寬有3個知心朋友,一個是余進文(余丁運),蓮塘鄉讀書壩人,家境小康,時任蓮塘鄉抗日自衛團大隊長;一個是劉春乾,瑤潤鄉潤洞村人,家境赤貧,在潤洞一私塾小學任教;還有一個就是黃慈寬的初中同學魏南金,在龍川一中寄讀。
6月,麥文在余進文的陪同下,找到魏南金。麥、魏第一次接觸,談了對龍川形勢的看法,也談了如何開展抗日救國工作的問題,聊得挺投機。但這次麥文還沒有透露自己的身份。本來二人約好到老隆后再談一次,但后來一直未能聯系上。經過一段時間接觸、培養,麥文認為余、劉都具備了入黨條件,發展他們入了黨。
是月,他們在老隆蓮塘小學建立龍川縣第一個黨支部——中共龍川縣支部,麥文任支部書記。他以老隆民眾抗敵后援會的名義,牽頭在老隆小學舉辦了短期學習班,將他在延安所學的一些關于共產黨的知識,向新黨員以及當地10多位有志青年作了講解,要求他們密切聯系群眾,繼續發展壯大黨組織。
沒過多久,劉春乾介紹同村進步青年、龍川一中學生劉波(劉斐成)加入黨組織。劉波是龍川縣附城鎮人,不久后任支部書記、區委書記等職,1946年被派往香港工作,1948年夏返回九連游擊區參加武裝斗爭,曾任河東區工委特派員、河西區工委組織部長等職。
1938年8月,麥文回到龍川,帶著黃慈寬、羅響(和平人)等新黨員到廣州,參加省委主辦的學習班,為迅速發展壯大黨的地方組織打下了良好基礎。
學習班結束后,麥文奉命調離龍川。
參加省委學習班回來后的黃慈寬,向支部黨員傳達了省委關于積極發展黨員的指示,決定著手籌建青年抗日先鋒隊,培訓抗日救亡干部。支部黨員在開展抗日宣傳活動中,通過與知心朋友或同學的談心活動,積極培養入黨對象,做好發展黨員工作。
1938年9月,黃慈寬、余進文、魏則鳴等找到魏南金,辦了入黨手續。他們開始合力建立和發展基層黨組織。
中共龍川縣委正式成立
在龍川縣城、老隆地區,劉春乾主持舉辦游擊訓練班,余進文任教官。訓練班結束后,1938年10月17日,黃慈寬、劉春乾、余進文、劉波、張民憲、黃太常、楊觀林、方云生等8名共產黨員,在老隆水貝龍臺寺召開會議,改選支委,成立龍川中心支部(含和平)。經選舉,黃慈寬任書記,組織委員為余進文、宣傳委員為劉春乾。會上一致通過決議,大力發展黨組織,并建立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此時,龍川的黨員人數迅速增加,先后成立了3個黨支部:一區黨支部,書記劉春乾(兼);蓮塘黨支部,書記黃慈寬(兼);永和黨支部,書記魏南金。
1938年10月21日,日軍占領廣州,廣東省委機關遷往粵北。龍川中心支部曾一度與省委中斷了聯系。為加強對龍川地方黨組織的領導,廣東省委派李健行、張鳳樓,隨同國民黨東江游擊指揮部老隆命令傳達所所長張文抵達老隆。李健行、張鳳樓以“廣東省民眾抗敵動員咨議室”少校咨議的合法身份,在老隆成立政工隊,開展抗日宣傳等活動。
1938年11月下旬,廣東省委宣傳部部長饒彰風抵達老隆,在老隆蝦公嶺頭小山上的“貞節牌坊”下,主持召開會議,傳達省委指示,實行以知識分子為橋梁、以城市為重點、面向工農群眾、從城市到農村、由點到面的建黨方針,成立全縣性黨的領導組織,先成立龍川縣臨時工作委員會。會議通過成立龍川縣臨時工作委員會(含和平縣黨組織)的決定。經協商,黃慈寬任縣臨工委書記,李健行為組織部長,張鳳樓任宣傳部長??h臨工委的成立,是龍川重建黨組織后第一個全縣性黨的領導機構。
1938年12月下旬,廣東省委常委、軍委書記尹林平抵達老隆,李健行向他匯報了縣臨工委成立一個月來的工作。這時黨組織發展很快,老隆、水貝、潤洞、龍川一中、老隆師范、龍母、黎咀以及和平的熱水、城廂等地,相繼成立了黨支部。于是,在尹林平主持下,在蓮塘小學召開縣臨工委會議,傳達廣東省委指示,將縣臨工委改為縣委,龍川縣委正式成立。李健行任縣委書記,組織部長為黃慈寬,宣傳部長為張鳳樓。
從龍川縣委到龍川中心縣委
1939年2月24日,農歷正月初六,龍川縣第一次黨代會在余進文家(讀書壩)召開。參加的代表有:李健行、黃慈寬、張鳳樓、魏南金、劉汝琛、張克明、劉春乾、余進文、魏則鳴、方云生、楊觀林。
會議由李健行主持,傳達了上級組織的指示,總結了龍川抗日救國運動與建黨經驗。會議后半段改選縣委,由李健行提出候選名單,經過醞釀、舉手表決方式,選出黃慈寬、張鳳樓、魏南金、劉汝琛、張克明、劉春乾、余進文為委員,黃慈寬、張鳳樓、魏南金為常委,具體分工為:書記黃慈寬、組織部長張鳳樓、宣傳部長魏南金、青運部長劉汝琛、統戰部長張克明。同時,決定成立3個區委會,老隆區委,書記劉春乾(后為葉春);鶴市區委,書記方云生(后為羅國青),龍母區委,書記魏則鳴(后為鄭重文)。李健行因工作調動,不參加選舉(魏南金《從廣州參加革命到龍川工作的回憶》)。
會議還作出三個決定,一是加強黨對抗日群眾團體組織的領導,二是舉辦黨員訓練班提高黨員素質,三是積極發展黨組織和黨員。
1939年7月,中共龍川中心縣委成立,下轄龍川、五華、和平三縣黨組織,同時撤銷中共龍川縣委。魏南金回憶,龍川縣委雖然只存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但做了大量工作,首先把重點放在提高黨員素質和黨的戰斗力上。其次是大力組織,廣泛動員青年知識分子、工人、農民參加抗日運動,舉辦讀書會、夜校、婦女識字班,起到廣泛、深入發動群眾的作用。三是抓好宣傳工作,縣委非常重視張克明以抗敵后援會名義辦的由共產黨掌握的《龍川日報》;大量發行進步書籍,各地抗先、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中大戰地服務團舉辦的讀書會、閱覽室,都由縣委根據上級指示,每期布置宣傳綱領或要點,并布置黨員要讀的文章和書刊。四是縣委重視抗日統一戰線工作,設立了統戰部,由張克明任部長,爭取了各界的支持。
為適應東江地區革命斗爭形勢發展的需要,在東江特委指導下,1940年9月,中共龍川中心縣委轄區擴大,包括龍川、和平、河源、紫金、五華縣委和新豐、連平縣工委。中心縣委機關分設老?。ㄈ~惠南、余進文家)和龍母永和圩。中共龍川中心縣委轄區擴大后,隨即恢復龍川縣委。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中國共產黨龍川縣地方史(第一卷)》《魏南金》《龍川縣志(1994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