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韓愈過藍關雪擁馬不前

? ——韓愈對龍川及河源人民的影響

2022-07-03 09:00:00 來源:河源日報

7ba999e15e60bc6124b653d5c972c634_hyrbs0703001_001_01_s.jpg

核心提示

唐朝貶宦里,有一位重量級人物,他騎馬經過嶺南的影子,千年來仍未褪去。 大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十四,被左遷(降官)為潮州刺史的前刑部侍郎韓愈,啟程前往潮州上任。傳說他途經龍川縣的藍關,1000多年來,這里便成了龍川及周邊縣邑讀書人懷古的圣地。作為通學大儒,他的余風遺響,也影響了河源1000多年。

韓愈三到嶺南

韓愈與嶺南有著深厚的淵源。他在3歲時成了孤兒,跟著堂兄韓會第一次到嶺南。他小時候讀書就非常用功,年歲稍長,參加科舉,進士及第。幾經宦海浮沉,他當了監察御史,可向皇帝直接上書。

性情耿直、憂國憂民的韓愈向來敢于直言,哪怕觸怒皇帝。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韓愈向唐德宗上書,說了許多宮市的弊端(宮市是唐德宗貞元年間一種擾民的弊政,即由太監直接到街市上采購皇宮中所需的一切。白居易的《賣炭翁》曾揭露過宮市之惡)。唐德宗大怒,將他貶為嶺南陽山令,在任一年兩個月,使“篁竹荒茅之域,骎乎變為衣冠文物之邦。”(見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廣東學政徐琪《題陽山淇潭志樹文社》)這是韓愈第二次到嶺南。

韓愈第三次到嶺南,就是因諫迎佛骨直言犯上被貶為潮州刺史,這次也是最廣為人知的一次。

當時,唐憲宗派遣使者到鳳翔,虔誠地迎接佛骨進入皇宮。結果上行下效,那些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搞得烏煙瘴氣。韓愈見此,對佞佛的行為更加厭惡。

如果韓愈在進諫時語氣緩和些,他也許不會受到這么嚴厲的處罰,但他希望能夠說重點,警醒唐憲宗,打消他佞佛以求壽、求福的迷夢。

韓愈直言“佛骨”是身死已久的枯朽之骨,“兇穢之余,豈宜以入宮禁?”他甚至舉了梁武帝的例子。他說,少壯時頗有作為的梁武帝蕭衍,“前后三次舍身施佛,宗廟祭不用牲牢,晝日一食,止于菜果,后為侯景所逼,餓死臺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他更進一步說,佞佛行為“傷風敗俗,傳笑四方”。

唐憲宗就是看了這段話才怒不可遏的。他氣沖沖地說:“韓愈說我奉佛太過,那還可以容忍,他居然說天子奉佛竟導致短命,真是太大逆不道了!”他要韓愈以死謝罪。幸虧宰相裴度、崔群和眾多朝臣幫著求情,唐憲宗才將韓愈貶到“惡溪瘴毒聚,雷電常洶洶;鱷魚大于船,牙眼怖殺儂;州南數十里,有海無天地”的潮州任刺史。

雪擁藍關馬不前

韓愈以中年將老之身,“憂惶慚悸”地行進在前往嶺南的路上。經過龍川藍關時,他不禁感慨萬千,悲從中來,寫下至今傳誦的詩篇《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經過長途跋涉之后,元和十四年(819年)農歷二三月間,韓愈終于到了龍川藍關。

進入廣東地界,在粵東北山區,韓愈駐馬前望,那“在廣府極東”的潮州,是一個怎樣的地方?韓愈已有兩次前往嶺南的經歷,知道嶺南是瘴癘之地,瘴氣甚毒,有損健康。年已半百的他,在潮州這個地方能不能安全地待下去?

此時正是農歷二三月。在冰天雪地中,在山高林密的藍關上,韓愈思緒萬千。就因為給皇帝上了封奏章,自己就被貶到遙遠的潮陽。大唐王朝自高祖開疆辟國以來,一直都是世界強國,各方來朝,貞觀、開元年間,遙遠的中亞沙漠地帶也受大唐支配。為了大唐的江山基業,他拼了這副身軀和這以后的殘年,也要為大唐除掉這些弊病。這大冬天的,韓愈走出了西京的秦嶺,轉身回望,只見秦嶺云橫,茫茫一片,他的家鄉和家庭,離他已是漸行漸遠。八千里路的披星戴月、顛沛流離,現在,到了廣東地界的龍川藍關。過了藍關,再往東走,還不知要多久才能到達粵地最東的潮州呢?韓愈的思緒像大雪一樣紛紛揚揚。坐在馬上,腿都要被凍僵了。他抖抖腿,策馬欲走,但馬蹄卻陷在雪中難以前行。

別看現在大雪,春來雪融后,雪水將侵浸草木落葉,嶺南夏季又十分熱,毒霧瘴氣,日夕發作。今日不同年輕力壯的往昔,他能熬過去嗎?想到這,韓愈不禁悲從中來,思念起侄孫韓湘。而此時,年輕的韓湘竟遠道追來。韓愈大為感動之余,又想,你來了也好,反正這里離潮陽很近,不像藍田關仍靠近皇城,不忍叫你一路辛苦跟隨。現在你到的是粵地的藍關,你就跟著我到潮州吧,在那里的瘴江邊上,收取我的骸骨帶回家鄉。后來韓愈在《潮州刺史謝上表》中說,因為侄孫的到來,冰天雪地中的韓愈五味雜陳,寫下了這首著名的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本為圣朝除弊事,敢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寫完詩,韓愈休息了一小段時間,又繼續上路,于元和十四年農歷三月廿五(一說是四月廿五)抵達潮州。

這首在藍關所作的七律,是韓愈詩作里的佳篇,《瀛奎律髓匯評》引紀曉嵐的話說:“語極凄切,卻不衰颯。”《詩境淺說》講:“昌黎文章氣節,震爍有唐。即以此詩論,義烈之氣,擲地有聲,唐賢集中所絕無僅有。”

藍關:南出龍川驛路長

藍關,又名丫頂關,位于龍川縣城東15.6公里,在龍川與梅州五華兩縣交界處的登云鎮。地勢險要,山丫間有6公里長的小道,地近五華岐嶺。藍關素有嶺東雄關之稱,歷代均有駐兵防守,兩邊群峰對峙,崇山峻嶺。昔日藍關,距岐嶺與通衢驛不遠,是潮(潮州)、嘉(梅州)地方晉省的通衢,也是歷代貶官謫臣南來北往的必經之路。清代檀萃《楚庭稗珠錄》曾記有“韓文公厥后由老隆至岐嶺”之語。

《潮州·古跡》“丞相嶺”云:“因唐丞相常袞為刺史得名,有詩題者曰‘有唐常袞刺潮陽,南出龍川驛路長。自此呼為丞相嶺,茂林修竹有輝光’。”唐大歷年間(766—779年),宰相常袞被貶潮州刺史,曾經藍關到達岐嶺,再往潮州,因此岐嶺又被稱為宰相嶺。

岐嶺位置重要,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兵力駐守東江上游,國民黨保五團的一個營駐守在岐嶺之上。

蒲松齡《聊齋志異·卷十三·老龍船戶》里提及:“蓋省之東北,曰小嶺,曰藍關,源自老龍津以達南海,每由此入粵。”

韓江經梅循與東江間接溝通的驛道,最遲在唐朝就已開通。陸路驛道主要有3條,一是潮漳道。一是由潮州“南自潮陽,歷惠之海豐”,抵達廣府的驛道,從《三陽志》記載來看,南宋初年,它即與其北面并行的潮梅循水道對稱為“上、下路”。第三條驛道純為山路,介于上、下路之間,由潮州經揭陽至龍川,有冷水等11鋪。(《潮汕史》上冊P115)龍川三臺書院院長彭煒英在他的古風長詩《謁韓文公廟》開篇即云:“丫頂峰前據下游,惠潮涼水此分流。”

民國學人陳梅湖《韓公入潮路程考略》中認為,韓愈由長安歷鄖、樊、襄、荊,渡揚子,泛洞庭,經湘衡、桂陽、宜章而入廣之砰石、樂昌,下瀧水,過曲江、英德、清遠,轉牂牁江,經靈洲,出石門,入東江,宿曾江口,由曾江溯流經古龍、博羅、惠州、河源、龍川、遵陸,過岐嶺,停藍關,有詩,經長樂境入興寧,再經豐順等地,避過險惡水域而最后抵達潮州城之西門。(《嶺東道惠湖嘉道職官志》)

岐嶺距藍關十里,跟東邊長樂縣青溪十里。清初,人們過藍關后,尚未抵達岐嶺的中途,有地名叫跌馬嶺、大水瀝,山徑逼仄,絕少人煙,搶劫、盜竊的案件時有發生。嘉慶十四年(1809年)九月,龍川知縣李書吉奉上峰之令,勘察地形后,在藍關之西的路邊設了一個關卡,從老隆調來兵丁10人駐扎,一天分西東兩班值守。跌馬嶺、大水瀝、山嘴也各設一卡,有兵駐守,長樂、龍川兩縣各司其職。

一自韓愈過藍關,龍川河邑皆景韓

韓愈灑淚過藍關后,龍川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學者、散文家、哲學家,就在藍關建起韓文公祠,供后人瞻仰。韓愈的詩文及品德,影響了龍川及河源的眾多文人。

舊時龍川韓愈祠有一些佳聯,概括了韓愈的生平與學術成就,對聯對仗工整平穩,富有藝術感染力,往來學人看見,都有觸動。其中,祠里有聯云:“進學解成,閑官一席曾三仕;起衰力任,巨制千秋本六經”(進學解:韓愈名篇;三仕:韓愈原為國子博士,后遷職方員外郎,又再貶為國子博士)。“起八代之衰,自昔文章尊八斗;興四門學,即今俎豆重東郊。”(蘇軾《韓文公廟碑》“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許多文人墨客,謁韓文公祠時,亦寫下詩篇,描寫龍川勝景,唱起文公遺響,懷念韓愈生平與品德。

藍關除有韓文公祠,還有孔圣祠及寺院等古建筑。千載以來,在龍川,韓愈的影響很深遠。藍關所在的今登云鎮,從古到今,民間對讀書入仕非常看重。登云人寧愿燒生石灰、割草、吃苦挨餓,都要供兒女讀書,傳出不少“一條擔挑出一個狀元”的佳話。

通衢鎮的金安中學與鐵場鎮的鐵場中學,最初設立于通衢景韓書院。該書院創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邑貢生葉及時、張子筠、羅時敬等籌募資金,把通衢鎮上的文昌閣改建為景韓書院。書院之名,是為了紀念韓愈,“景行行止”之意。該書院曾有一副長聯,是同治九年任廣東學政的何廷謙所作,在下聯中介紹了韓愈對當地的影響:

此鄉為閩嶠通衢,前朝戰壘猶存,宜以詩書回獷俗;

其地有昌黎遺廟,多士講堂新立,固應山斗奉名賢。

康熙十八年(1679年),督學道陳肇昌重建韓文公祠。旁立一碑,上書“步雪仙蹤”。康熙二十三年,中丞李士禎巡潮海,取道藍關,在韓愈像旁特創殿室二進,掛一匾曰 “高山仰止”。旁造茶亭,以憩行人。

乾隆年間的某天,龍川鶴市的舉人鐘鼎鳴去仰瞻韓祠。他在驛路上走過了重重山坳,忽聞一陣濃郁的香火氣味,原來韓文公祠到了。他順石階走上去,只見一座高敞的瓦亭,山風送涼。祠內是何景象?“云棲半壁留仙跡,楹豎丹銘列篆章。”他不禁悠然神往:“猶憶當年寒駐馬,天教雪擁表忠良。”

有資料顯示,直到20世紀20年代,藍關韓文公祠仍供奉有韓愈塑像,祠內畫有韓湘子橫簫踏云而下,祠門有聯曰“文光騰北斗,廟貌壯藍關”。

1929年,為修建隆岐公路,不得不拆除藍關文廟,孔子及韓文公靈牌香火被移至通衢鎮上的關圣帝廟廳中。現在,205國道穿關而過,藍關已成昔日陳跡。

爭議:韓愈究竟有無到過藍關?

清代著名梅州才子宋湘,曾到藍關題壁,詩中質疑韓愈是否真的到過藍關:“刺史經過否?書生肅拜難。”

又有人質疑,粵東北山區的冬春天氣,一般無風雪可下,但也有例外,《古邑龍川》一書轉載有徐琪的《重修藍關韓文公祠告示》,告示里對人們懷疑粵中未必有雪可下提出異議,并舉了例子:就在寫這篇告示的前一年,龍川藍關就下了“頗盛”的雪。而近年來的氣象資料顯示,強冷空氣來臨之時,粵東北山區是會下雪的。

也有不少人認為,韓愈此詩中所提及的藍關,是關內道京兆府藍田縣的藍關,這樣他的侄孫才能追過來。也有人認為,應該是龍川的藍關,不然韓愈不會寫下“好收吾骨瘴江邊”的句子,因為京兆府藍田縣哪有嚴重致死的瘴氣。

道光年間的河源縣進士江紹儀,在《賓興序》中提及:“韓蘇過化之地,實啟偉人;桂梧鐘毓之靈,必歸后輩。”不管韓愈是否經過龍川藍關,他的淵博學識與人格光輝,仍在深遠地影響龍川乃至河源人民。

■文:本報記者 凌麗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