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看到美麗的河源,古人紛紛“路轉粉”

不辭長作河源人

2022-12-25 09:00:00 來源:河源日報

hyrbs1225001_002_01_s[1].jpg

■和平縣下車鎮的徐氏“進士坊”現已成為“一門三進士”的紀念碑。馮曉銘 攝 

hyrbs1225001_002_02_s[1].jpg

■鄺氏家族提供的鄺愈平畫像 資料圖 

核心提示

余靖《武溪集》 卷九《循州新修白云山普安寺記》稱:“龍川郡者,漢之名部,越之沃野,地近魚鹽之饒,士多江海之樂,故其資奉易足?!彼螘r惠州、河源、龍川一帶,已不僅僅有瘴癘地的惡名,美譽度有所提升。

宋代,今河源地區加速增長的人口中,有很多“外來人口”。河源、龍川等舊時各版縣志中,可看到“流寓”到今河源地區的姓氏、人口并不少,有的因為途經河源,愛其山水之美,或慕其風水之勝,或喜其田地之多,兼之河源人文環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與進步,便定居下來。宋元之交,戰事殘酷,除了隨帝室南遷的士族、平民外,尚有軍人隨部隊轉戰而來。其中,黃氏、鄺氏都是首先落居于河源,再播遷于廣東各地。

■本報記者 凌麗

1 宋時“外來人口”

紛紛落居河源、龍川

宋代,全國分路、州、縣三級區劃。東江流域隸屬廣南西路的地區,除東江下游的廣州增城、東莞兩縣外,惠州(治所在今惠州惠城區)管轄的歸善縣、博羅縣、河源三縣,循州(治所在今龍川西北)下轄龍川縣;隸屬于江南西路虔州(治所在今江西贛州)的安遠縣、龍南縣部分在東江流域。今河源市占據了東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其中山地占53%,丘陵占36%,谷地和平原占11%;有三大臺地平原:燈塔盆地(東源縣中部、連平縣東南部、和平縣西南部),龍(川)南盆地(龍川縣南部、東源縣東北部),河源盆地(源城區及紫金縣西北部)。除源城區外,河源其他五縣都是山區縣。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王元林認為,研究歷史時期行政區劃與文化的相互影響,河源的作用不可低估。不管是龍川建縣的歷史,還是東江流域的區域樞紐作用,宋元循州治所的北遷,明清客家北進,及明清南贛巡撫的設立與民眾教化等方面,作用不可低估(王元林《流域文化歷史地理研究芻議:以東江流域為例》)。

宋代全國人口的增長極快。據大觀四年(1110年)的戶部人口統計,當時宋朝人口達4673萬多(宋太祖乾德元年詔令:“始令諸州歲所奏戶帳,其丁口,男夫二十為丁,六十為老,女口不須通勘。”丁指有服役義務的成年男丁,二十歲以下的未成丁、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女性,均不計算在內)。按平均每戶約6人估算,北宋末的總人口數為1.2億左右。

因此,到了宋末戰亂時,漢人南遷規模甚巨。

清中期和平邑人徐旭曾在他的《豐湖雜記》中提及宋元之交的這場大遷徙,認為這是“今日之客(家)人”的源頭。

宋元之交是個移民高潮,各地移民由閩西遷梅州,再西遷龍川、紫金、河源及粵北等地。

2 古蕃、古成之先后落居河源

今源城區地處兩江交匯之處,深藏著鮮為人知的風水寶地,只待明眼人發現。“嶺南首第”古成之的先輩古蕃,就是這樣一個明眼人。

古蕃是河源古氏始祖。古蕃為古氏南遷五世祖禮公(配陸氏)之子,生于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歿于后晉高祖天福四年(939年),享壽63歲,曾任竇州(今廣東信宜)都監。古蕃對堪輿之學頗有研究,一則是家學淵源,二則往楊公廟拜師研習多年。

到了告老還鄉的時候,古蕃游歷羅浮山,沿東江查看增城、河源兩縣,發現河源縣城南三里涼帽山側金星面上,有一大富大貴之穴,為蓮花出水形,坤山艮向分金。葬此地者,子孫若非狀元及第,亦定有連登科甲者,遂不再返回原籍江西虔化縣古云鄉,而落籍于河源縣長吉村(明隆慶三年后割屬長寧縣),擇涼帽山出水蓮花為壽城(死后入葬之地)。

古蕃原配陸氏,生歿失考,與夫合葬于涼帽山??谷諔馉帟r期,廣東省五華縣華陽鄉蓮塘埔村人古煌(號衛明),任國民政府陸軍六十一師教導團第三營營長,主持重修位于河源縣的五世祖古蕃、妣陸太夫人墳墓,中山大學教授古直撰寫《五世祖蕃公妣陸太夫人墓記》。由于歷史原因,該墓又被損毀,無法復原。2003年至2004年間,各地古氏宗親在籌建“古成之紀念館”時,為紀念入粵祖古蕃,遂在“古成之紀念館”附近建立“南粵開基始祖古蕃紀念碑”,以祭祀、緬懷先祖。

古蕃生有六子,依其命分散于各地定居:全交(居江西古云)、全規(居武昌江夏)、全則(居安遠白沙)、全望(居增城)、全讓(居河源立溪,今屬新豐縣)、全賞(居梅縣圳邊)。

六世古全望,官任廣州府增城縣令,由河源縣長吉村遷居增城,生三子:延綬、延紆、延組。七世延綬,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舉人,任臨康府信安(今廣東新會)縣令,告老還鄉時游歷梅州,見其地山水秀麗,遂以家焉。其子即古成之。古成之原籍河源縣赤溪古嶺,避亂由梅州復徙增城,至惠州結廬羅浮,后游學河源,愛其山水,便入籍河源。古成之的兒子、九世古宗悅自河源復徙梅州。十一世古革、古堇、古鞏三兄弟,同登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進士榜。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古堇回籍河源定居,其祠于1994年重建于埔前鎮高圍村。下城原有古氏宗祠,為十六世古宗達嗣孫所建(司雁人《河源客家簡史》)。

3 少年鄔大昕擇居河源

鄔大昕,字東啟,河源縣城鎮人,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進士,敕授文林郎,任廣州僉判、廣西南寧道監察御史。

鄔大昕的祖先,自江西徙南雄。鄔大昕還是少年的時候,游學河源,覺得河源真是個好地方,因而把家安在了河源(宣統《番禺縣續志》)。去世后,家人將其葬在今紫金臨江鎮梧桐山梧峰村塘美。鄔大昕長子道昌,于宋理宗寶祐年間(1253—1258年)由河源駱湖移入今臨江鎮居住,后遷臨江桂林;次子道隆遷番禺南村開基。

4 徐氏勤王失敗遷居和平興隆

和平縣曾有“頭林二烏三和平”之說,“頭林”意指林寨居首,烏虎鎮位居其二。

和平《徐氏族譜》載,宋寧宗時都統徐暄,因朝中權奸作祟,去位,卜居于江西豫章之吉水,有孫二人:道隆、德隆,均先后為宋度宗時提刑。去職不久后,元兵南下,徐道隆起兵勤王,力戰而父子俱歿;德隆則隨宋帝度嶺而南。宋亡后,義不臣元,遂擇龍川烏龍鎮居之(烏龍鎮今屬和平縣)。

道隆父子戰死,宋帝蹈海后,德隆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遷至龍川下車約興隆鎮密石寨下(今和平下車鎮興隆村),隱居于此,耕讀傳家,遂為下車徐氏開基上祖。和平下車徐氏歷經元、明、清、民國至今700多年,已繁衍至28世,徐氏家族,人才輩出,累代簪纓,成為名門望族。

5 南宋黃海龍:黃氏入粵第一人

進入龍川黃布歐江村的“黃海龍故居”,一下子就看到放在下廳與天井正中的一塊“圣旨”碑。這塊圣旨碑,和門外的“七鎮總軍司令府第”石柱一樣,尚未能夠考證是哪朝哪代之物,黃氏族人說是舊時傳下來的。故居里有后人為紀念他和兩位夫人而雕的泥塑像。

據黃氏族譜記載,黃海龍是黃姓入粵第一人,生五子,十五孫,數十曾孫。據稱,黃海龍現有后裔100多萬人,散居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安徽、云南、臺灣、香港、澳門及海外。

根據紫金文史專家劉爾題及黃氏族譜的研究和記載,黃海龍,字伯,謚良佐,北宋尚書郎黃汝彥(號景升)之子,二十四歲考取南宋紹興五年己卯科(1135年)汪應辰榜進士第七名。紹興二十二年壬申歲(1152年),授五城兵馬都監,總攝御前禁軍事(從一品)。

孝宗隆興二年甲申歲(1164年),金國又舉兵南下入侵,權相湯思退不思收復國土,復割地求和。黃海龍與張說等上書要求皇帝“親賢臣、遠小人、保國土、制權宦”,為湯思退所嫉,于乾道元年乙酉歲(1165年),被貶為廣東校尉,發配遠戍循州,干預政事。

此事遂促成黃海龍入粵,成為黃姓入粵始祖。

黃海龍率本部人馬入廣東循州(今龍川)藍關駐扎,率兵興農事,修水利,墾荒造田,建學舍,興學育才;拓商路,發展工業(打鐵),深得循州人民擁戴。

宋淳熙七年(1180年),廣南東路茶寇沈師作亂,朝廷下旨命黃海龍復領廣東校尉,率部入廣東,與廣東提舉楊萬里同討茶寇,以第四子黃貴(名富吉)為先鋒。未及一年,悉滅茶寇。孝宗嘉其忠,旨召還京,官復原職,并誥命加封詹、游、江三夫人為懿德夫人、孝德夫人、賢德夫人,加封黃貴為輔國大將軍。

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黃海龍告老還鄉,仍居循州原駐軍之藍關下。后又偕子華吉、孫黃灝移居琴江中正創居(今紫金中聯村)。

黃海龍后來葬在紫金縣。他的夫人游氏墓,在歐江村石地咀密龍山,始建于南宋景炎二年(1277 年),1998 年重修,墓碑刻“黃氏一百五十四世入粵始祖循州刺史海龍公誥命夫人游氏墓”。

6 鄺氏始祖入粵居河源

按鄺氏族譜、鄺愈平(諄)墓碑等記載,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方愈平因女兒方淑麗被冊封為皇妃,受封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宣城)。因宣城古屬曠林,成邑后改為“鄺”。古代有鄺國,宋孝宗因此賜其姓鄺,方愈平因此稱為鄺愈平。從方姓變為鄺姓,是從鄺愈平開始的,因此鄺氏后人奉之為始祖。

鄺愈平上疏給皇帝勸“緩金伐元”被貶黜,鄺愈平遂舉家遷往南雄,半年后,再遷河源。鄺愈平以92歲高齡去世,葬在城南五公里處的梧桐山,與其葬在桂山的女兒鄺淑麗的墓遙遙相對。1986年,鄺愈平墓被列為河源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愈平本為鄺氏始祖,但其孝讓,尊奉其父方禎為始祖,自為二世。其三位兄長諺、讓、誠也同時易姓鄺。自南宋至今,鄺氏族裔繁衍30余代,全球約300萬人口。

現藏于河源市博物館的清嘉慶二年(1797年)鄺愈平墓碑,簡略記述了宋宣城侯鄺愈平生平?!坝较仁滥藦]江縣人也,及公由科第為尹,產妃封侯,忠著中外,采授宣城。以忠言直諫忤旨見沮,解組南遷,因葬茲土……以長女皇妃之桂山為朝對?!?/p>

7 隨宋室播遷至河源的姓氏

宋末,中原氏族紛紛南隨帝室播遷,遷到今河源等地的姓氏不少。鐘遐齡先遷東莞,景定四年(1263后)遷永安南嶺石下(時屬長樂琴江,今屬紫金);宋末元初有丘從龍以年老致仕,攜長子桂芳歸,抵河源,便卜宅于中廓仁里巷,成為河源縣城邱氏、木京邱氏的始祖;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進士何天隱,南海人,與同榜進士林佑仁開辟河源城外逍遙巖隱居,去世后葬于今源西莊田;今東源縣雙江黃氏,落居始祖要追溯到宋末黃明德,他曾任福建龍巖知縣,因避亂棄官落居河源上莞陳公寨,是河源蔡莊約(今雙江、燈塔、順天、澗頭等地)開基始祖。

據本報原副社長司雁人翻查河源各地族譜時發現,因為文天祥而安家河源的有幾族,一是更樓下李氏,始祖李元吉為文天祥榜進士,文、李兩家的家眷曾一起遷徙到河源。謝元安葬文天祥二女后,也遷往河源城,與李文吉為鄰,后世結為姻親。下角東巷李屋始祖李雅生、潘屋園先祖潘任,均隨文天祥起兵勤王;下角張屋祖先張弘毅,從北京背回文天祥的指節與頭發,葬于富田老家鶩湖大坑。

據同治版《河源縣志》載,謝元是與文天祥同榜進士,德祐二年(1276年)任虔州太守。宋末避亂于河源,去世后葬在今東源澗頭鎮洋潭村。其子謝天賜、謝天與居河源,遂成一大家族。

梅州籍客家研究先驅羅香林云:“客家先民先移居廣東東部北部的,雖說有遠在五代以前者,然那時人數無多,比之其他先居其地諸系外人群,眾寡懸殊,不能保持各自特殊的屬性,而成為一種新興的民系;就是宋朝初年,移住那些地方的客民,也還是數量無多;南宋以后客民向南遷徙的,一天多過一天。這種遷移運動,直至明朝中葉,始稍休歇?!?/p>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