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市生態環境局

守護綠水青山 書寫生態答卷

2023-08-15 10:11:50 來源:河源日報

db4c7782a36ee20c515f817c604cef2c_hyrbs0815003_001_01_s.jpg

■河源文化廣場一角。河源以“生態”之筆,勾勒出“天藍、山綠、水清”的美麗畫卷,宜居宜業宜游。 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4be208ead301293e53e95a7f18eceb5c_hyrbs0815003_001_02_s.jpg

■市生態環境局執法人員檢查企業廢氣治理設施運行情況 資料圖片

52acc4ba0faaf9128b9f2aafe9720bba_hyrbs0815003_001_03_s.jpg

■市生態環境局組織開展的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實踐活動,吸引眾多家庭參加。本報記者 陳星 攝

ce5228b6b396f0a805dd596dd8b05e42_hyrbs0815003_001_06_s.jpg

■東源縣康禾省級自然保護區內有高等植物1000多種,為珍稀、珍貴的動植物的保護繁衍提供了保障。 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今年6月2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決定,將8月15日設立為全國生態日。這標志著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生態環境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全國生態日的設立,激勵了河源人民建設綠美河源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主力軍,市生態環境局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嚴格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市部署要求,持之以恒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以良好的生態環境支撐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力量。

在全市上下和生態環境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自然生態保護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我市先后獲評“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最佳范例城市”“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中國綠色經濟十佳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廣東省生態宜居城市”等;連續多年在全省環境保護責任暨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中獲得“優秀”等次;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連續12年為“優”,排名全省前列。

2022年,河源空氣質量優良率(AQI)為96.2%,PM2.5均值濃度為18微克/立方米,自2019年以來穩定優于世衛組織第二階段標準(25微克/立方米)。

2022年,我市10個國考省考斷面水環境質量全省排名第一,水質達標率、優良率均為100%,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新豐江水庫、東江干流水質分別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類、Ⅱ類標準,東江入選全國“最美家鄉河”。

全市共有各類自然保護地97個,自然保護地總面積排名全省前列;成功創建1個縣級(連平縣)“國家生態示范區”、5個省級生態示范鎮、22個省級生態示范村、478個市級生態示范村,東源縣入選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只此青綠 繪就絕美山水畫卷

旭日東升,陽光灑在萬綠湖上,波光粼粼,抬眼望去,青山綠水,藍天白云,河源以“生態”之筆,勾勒出“天藍、山綠、水清”的美麗畫卷,讓市民宜居宜業、讓游客流連忘返,這一切都離不開市生態環境工作者的精心呵護。

為切實保護好新豐江水庫這一“政治水”“經濟水”“生態水”,市生態環境局針對新豐江水庫集雨區畜禽養殖污染問題,持續組織開展專項執法行動。去年,全市共排查養殖場282家,發現存在環境管理問題或環境違法行為的養殖場(戶)186家,并督促全部完成整改。今年對新豐江水庫集雨區及重點考核斷面流域畜禽養殖污染開展專項整治,共排查畜禽養殖場(戶)123家,責令整改17家、立案處罰7家、責令搬遷清理或拆除關閉3家。市生態環境局對東源縣船塘鎮非法轉移傾倒危險廢物案的東莞4家涉事企業等賠償義務人追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2059萬余元,應急處置受污染土壤和危險廢物9290.28噸、山坑水119.14噸,修復被污染損害地塊4000余平方米,與賠償義務人成功磋商簽訂賠償協議,目前已賠償到位1299萬余元。

我市成立了新豐江水庫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專班,印發實施《新豐江水庫及其主要支流水環境(降氮控磷)綜合整治行動方案》,制定新豐江水庫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方案,編制《新豐江水庫水生態環境保護三年實施方案》等,扎實推進新豐江水庫及其主要支流水環境綜合整治,深入開展新豐江水庫水生態監測,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監管和規范化建設,加快推進飲用水水源水質保障工程建設,切實做好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工作。

得益于此,新豐江水庫水質保持優良,長期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先后獲評“中國優質飲用水資源開發基地”、首批“中國好水”水源地和“中國天然氧吧”“廣東省十大美麗河湖”等榮譽稱號。

作為粵東北生態屏障和粵港重要飲用水水源地,河源肩負著保護生態的重任。市生態環境局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盡責擔當、齊心協力,大力實施生態優先行動,推動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優良。上半年,我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178天,優良天數比率達98.3%,同比提升0.5個百分點,全省排名第二,環境空氣6項污染物指標濃度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市國考、省考斷面水環境質量持續領跑全省,國考斷面水環境質量排名全國前30名,是全省唯一上榜的地級市,10個國考、省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標率均為100%,其中新豐江水庫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東江干流斷面水質保持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

以綠為底 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答卷

“如何判斷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是否屬于危險廢物?”“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油墨桶如何處理?能否將油墨桶自行清理后進行資源回收”“是不是所有盛裝過油墨的包裝桶都必須作為危廢處置”……

今年6月起,市生態環境局將每月第二個周五設為“局領導服務企業接待日”,面對面傾聽企業的意見建議,幫助企業了解相關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政策和企業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知識,解決企業生產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不斷提升治污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水平,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在“六五”環境日前夕,市生態環境局組織開展“送法規、送技術、送服務入園區”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幫扶活動,精準地將企業生產發展的幫扶政策“講清楚、送到位”,進一步引導企業管理人員增強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自覺履行環保主體責任,推動企業綠色低碳發展。

此外,市生態環境局成立服務產業轉移主平臺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積極推動建立常態化幫扶企業機制,出臺了《河源市助推高質量發展暨促進產業有序轉移的生態環境保護支持措施》《河源市生態環境局服務重點企業高質量發展年度工作方案》等文件,積極搭建助企平臺,打通服務企業的“最后一公里”,為守法企業開環保“綠燈”;在項目環評審批中,落實告知承諾、環評豁免、容缺后補和簡化環評編制內容等惠企便利措施,做到環評審批即報即受理;對省、市重點建設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實施臺賬管理和“一對一”服務,提前介入指導解決制約項目落地的環境問題,充分發揮環評優化經濟建設、促進綠色發展的重要作用。

“在市生態環境局源城分局的幫助下,項目投產時間提前了近2個月,間接經濟效益150萬元以上。”鋼結構件項目建設單位環評對接負責人許友志說。今年6月,特區建工鋼構(廣東)有限公司新建12萬噸鋼結構件建設項目。該項目屬于省重點項目,市生態環境局源城分局提前介入指導,積極加強與企業及環評編制單位的溝通指導和服務,并開辟“綠色通道”,節省了項目落地的時間和成本。

河源人與山水和諧共生的探索未曾止步。今年3月,我市召開了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啟動會,此前印發了《河源市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規劃實施方案》,積極推進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工作。該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面達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考核指標要求,基本建成幸福和諧美麗河源;到2035年,建成更高水平的幸福和諧美麗河源。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是生態文明領域最高的綜合性國家級榮譽。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拿到這塊“金字招牌”,對我市提升生態實力、實現“綠富”雙贏、加快實現綠色崛起、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具有重要意義。

向綠而行 勾勒美好生活底色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良好的生態環境需要群眾的積極參與,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政府部門,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為河源的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

“這次我帶孩子一起參加騎行活動,是想從小培養他們低碳出行、保護環境意識。”市民潘先生參加了市生態環境局組織開展的2023年河源市全國低碳日主題實踐活動。他表示,生態環境部門應多開展低碳實踐活動,提升市民的環保意識,讓更多的人自覺選擇綠色出行。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今年6月,市生態環境局開展了2023年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碳中和宣傳活動,大力倡導園區企業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使園區企業能更好地理解、支持、參與碳中和,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從而減少環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促進工業園區可持續發展。

今年以來,市生態環境局組織開展了“從協議到協力:復元生物多樣性”——2023年河源市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實踐活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2023年河源市“六五環境日”增殖放流活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河源市2023年“全國低碳日”主題宣傳活動等多場環境保護活動,積極開展生態環境保護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活動,組織開展50多場次生態環境保護志愿服務活動,組織4家生態環境保護設施單位向公眾開放16次,發放宣傳資料3萬余份,幫扶指導廣東省紫金白溪自然保護區積極申報省級環境教育基地,全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氛圍更加濃厚。

近年來,我市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為契機,在全社會營造崇尚生態文明的良好氛圍,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進一步推動形成勤儉節約、合理用能的社會風尚。

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從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等生活方式的變革,到節約資源、降碳減污等生產方式的變革,全社會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才能更好地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組稿:本報記者 陳星 通訊員 賴志剛

■制圖:吳丹


    上一篇:鄉村體育熱 村民動感足
    下一篇:沒有了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