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戰士魏南金
兩廣黨史曾留名
■魏南金像 (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魏南金(1914—2001年),男,化名黃乾(一說黃權),龍川縣龍母鎮永和西和嶺村人。1934年在廣東省立一中(今廣雅中學)讀書,1936年8月參加中共領導的地下學聯,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冬在龍川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永和黨支部書記。先后任中共龍川縣委常委兼宣傳部部長、龍川中心縣委常委兼青年部部長、廣東省委書記張文彬的秘書、南雄中心縣委書記和特派員、北江特委副特派員兼組織部部長等職。1946年8月,魏南金回廣東工作,任中共連連陽中心縣委書記(連縣、連山、陽山三縣)。1947年3月,受黨組織派遣,到九連地區開展游擊武裝斗爭。先后任中共九連工委常委、九連地委書記、粵贛邊支隊政委、粵贛湘邊縱隊政治部代主任。
在廣州秘密結社
魏南金小時候家境并不好,只有一點田地,父親在偏僻的龍川龍母鎮永和小圩開設了一個小客棧,給往來商販歇腳、過夜,以此養家。初小念完后,魏南金在父親的客棧幫工,磨豆腐、打石碑。一個熟客是放排木工,看他的字,連贊寫得好,又給魏南金看相,說是有頭等出息的好相,但要念書找出路。魏南金父親記著這事,過年時請幾位鄉村老先生看兒子的作文,都說是讀書料子。魏父慨嘆:“你生我家也太冤了。窮莫失志,窮窮窮,還有三擔銅。”于是讓他進入了高小讀書。兩年后畢業考試,他考了全縣第一,按規定免除了中學學費。村里過去姓魏的沒有讀書人,魏氏祖嘗給了10擔谷,折賣得了50光洋,進入了龍川第一中學。他在中學連續考得第一,所以享受了免費上學的優待。初中畢業后考取了省立一中(今為廣雅中學),沒有免費的慣例了,家族給了20擔谷,換了100光洋,便進入了高中。
魏南金1934年進入廣東省立一中讀書。該校成立了中青力社(銳進社),魏南金加入了該社,并成為骨干分子。
1936年1月,廣州大中學校學生串連抗日示威游行,廣雅中學學生組織了廣雅抗日救國會,代表會議上成立了糾察隊,時讀高二的魏南金任副隊長,高三的鐘文炬任隊長,領導防范當時公安局的破壞行為。
1936年7月,廣州市學生抗日救國聯合會成立(簡稱地下學聯),統一領導全市學生抗日救國運動。此時,廣雅中學也成立了地下學聯,由李士洋負責,骨干為魏南金、李榮近。地下學聯秘密串連,發動各班級進步學生成立讀書會,開展各種形式的討論會,出版不定期的《廣雅一日》刊物。
1936年6月,“兩廣事變”爆發后,中共中央北方局趁此有利形勢,派薛尚實、王均予等南下廣東,相機建立黨組織。9月,在一些地區基層黨組織相繼恢復和重建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共南方臨時工作委員會(簡稱南臨委),負責人薛尚實,廣東各地黨組織的活動開始恢復。1937年10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成立,書記為張文彬。1938年4月,南方工委撤銷,成立中共廣東省委。
南臨委成立后,廣東各地黨組織開始恢復活動。
1937年4月,魏南金因病離校回家休養(一說因在學生運動中的表現被學校當局注意),借機在家鄉龍母永和村繼續開展抗日救國宣傳活動。
在龍川組織讀書會
魏南金的父親曾在大革命時期組織永和農會,大革命失敗后被通緝離家避難。后來,魏南金牽頭在永和圩辦起了一所育英小學(民辦),并任校長,教員是魏洪濤和魏克平,有學生三四十人,大都是魏姓子弟。
魏南金離開廣雅中學后,仍與該校地下學聯的李榮近保持組織聯系。地下學聯給返鄉的魏南金幾項任務:一、宣傳中共的抗日救國綱領,反對國民黨賣國投降政策。二、利用各種形式組織宣傳民眾以擴大中共影響,有條件的可成立地下革命組織。魏南金以育英小學為陣地,進行抗日救國宣傳活動。
因為魏南金曾在廣州讀書,一些關心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鄉下青年,常來找他暢談時事,這對魏南金開展工作很有利。在當地進步愛國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由二三十人組成的讀書會成立了。以魏洪濤、魏克平和天主堂興四小學教師鄭重文等為骨干,開展讀書活動。除從廣州帶回的進步書籍外,還集資買了不少宣傳抗日救國的新書。盧溝橋事變后,讀書會更加活躍,在永和圩附近各村還辦起了夜校,興四小學還辦起了全日制青年學習班,為失學青年提供了學習機會。此外,又積極配合龍川四中(車田中學)宣傳隊來龍母地區進行抗日救國宣傳活動。1938年春節,讀書會利用醒獅團以舊形式、新內容進行抗日救國宣傳,效果很好。3月,魏南金以借讀方式進入龍川一中高中部就讀,至7月高中畢業。
時任校長鄧鴻芹、教務主任李永川、訓導主任張國馨,均為龍川名流,校內還有進步老師鐘雄亞、楊榮春等。在龍川一中高中部,魏南金依托抗日救國思潮高漲的有利形勢,采取廣雅中學的活動形式,先組織讀書會,學習《論持久戰》《大眾哲學》《社會發展史》《西行漫記》等。
在此基礎上組織秘密的政治組織,對外仍稱“讀書會”。主要成員有謝梅添、曾立寬、駱云香、周寶時、羅國青、駱燦等,還有初中部的楊觀林(歸國華僑)和教師陳國雄等。讀書會的活動為建立中共組織打下良好的基礎,起了建黨前準備工作的作用。(《中國共產黨龍川縣地方史·第一卷·第五章》)
在龍川參加“抗先隊”
1938年冬,魏南金在龍川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永和黨支部書記。
1938年底,劉汝琛率“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東江區隊”抵達老隆開展抗日宣傳工作。在龍川縣黨組織和抗日東江區隊的宣傳發動下,龍川抗日救國、保家衛國的熱忱日漸高漲,建立了許多抗日救國機構與團體,如龍川縣抗敵后援會、龍川縣民眾抗日戰時動員委員會及其政工隊、龍川抗日自衛團等,各區、各鄉抗日救國組織亦相繼誕生,如抗日自衛隊、農救會、民眾抗日自衛協會、青年救國先鋒隊、青年工作團等。
這些組織和所開展的抗日宣傳活動為建黨做了準備工作,在地下縣委領導下,陸續在永和、黎咀、石坑分別建立了地下黨支部。在龍川地下黨第一次黨代會上,因魏南金的才干和成績,被選為龍川縣委常委,任宣傳部部長。
為統一領導全縣各抗日組織和抗日團體,形成更強大的民眾抗日力量,龍川當局決定于1939年2月28日在縣城小學(今佗城中心小學)禮堂召開大會,成立全縣青年抗日統一組織——龍川青年抗日先鋒隊,決定由縣長劉鴻芹任總隊長,張克明任秘書長,魏南金任組織部部長。
1940年4月,龍川青年抗日先鋒隊因故停止活動。“抗先隊”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隊員發展到3000多人,龍川縣黨組織從中發展了一批黨員,培養成為抗日與解放戰爭中地方與軍隊的中堅力量。
由于龍川縣委卓有成效的活動,后來東江特委決定以它為基礎成立龍川中心縣委,魏南金任中心縣委常委,負責聯系龍川上半縣和五華縣。
從江西到廣西尋找組織
1940年4月,魏南金參加地下省委在江西信豐開辦的黨訓班,學習結束后留在省委機關工作,具體任務是到當時國民黨省政府所在地韶關建立秘密聯絡站,掩護省委書記張文彬等人的活動。隨后,在省委分設粵北、粵南省委,張文彬調任中共中央南方工作委員會工作時,魏南金被調到南雄擔任中心縣委書記。后被任命為后北特委,任副特派員兼組織部部長。
在“隱蔽精干”的日子里,魏南金轉移到翁源縣江鎮鄉做小學教師。堅持一年后,他沒等到上級派人來聯系,決定去找公開的黨組織。
1944年初,魏南金赴桂林尋找中共組織。時因廣西黨組織受破壞,與黨中斷聯系,遂參加由田漢領導的抗日“文抗隊”,并在廣西平樂中學任教師作掩護。
1945年,八路軍三五九旅奉命南下,準備擴大華南抗日根據地,新建立不久的廣東區黨委通知魏南金馬上回粵北接受任務,計劃以南雄、五嶺為中心來建立根據地,曾任南雄中心縣委書記的魏南金是最合適的人選。當他回到粵北時,日本已宣布投降,三五九旅回師北撤,形勢和任務都發生了變化。
8月,魏南金奉中共廣東黨組織指示回粵,參加北江特委書記黃松堅主持的會議。會議決定建立粵桂邊游擊根據地,并決議魏南金為粵桂邊特委常委兼管廣西桂東地區黨務。
魏南金回到廣西平樂,馬上投入發展新黨員和恢復原廣東系統黨員關系的工作,先后建立了桂林支部、平樂支部,又在平樂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八步特支,在柳州建立了柳州特支,還協助民盟建立了廣西支部。
1946年初夏,失聯甚久的廣西工委書記錢興幾經輾轉,與在平樂中學任訓導主任的魏南金終于接上了頭、見上了面。“這一短暫的會見,使得廣西地下黨得以恢復了與上級的聯系,使魏南金在廣西建立的新線黨組織系統(當時已發展到60多人),與錢興領導的老線黨組織合并起來,在廣西黨史上是重要的一筆,對后來廣西解放戰爭時期武裝斗爭的全面開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唐瑜《九連山黎明前的戰斗》)
戰斗在九連山
1946年8月,中共粵桂邊區特委常委魏南金受到國民黨廣西特務機關的注意而奉命撤回廣東,中共廣東區黨委農村工委員會書記黃松堅命陳楓、李福海為桂柳區正副特派員,到廣西接替魏南金的工作。魏南金則受命出任中共連連陽中心縣委書記(連縣、連山、陽山三縣)。同年12月,參加在香港召開的廣東區黨委擴大會,決定恢復廣東武裝斗爭。
1947年2月的中共九連地區工作委員會(簡稱九連工委)在香港成立,嚴尚民任書記。1947年2月中旬,九連工委嚴尚民、魏南金、鐘俊賢從香港來到九連地區,傳達了香港分局關于形勢任務和恢復武裝斗爭的指示后,部隊活動能力大為加強,解放區、游擊區不斷擴大。按照九連山工委關于抓緊建立人民政權的批示,建立了一批鄉、村人民政權。
3月中旬,九連工委從香港進入九連地區,領導恢復武裝斗爭。同月,中共九連工委召開擴大會議,決定建立九連游擊根據地,組織武裝工作隊深入敵后,開辟新的游擊區。接著,九連山游擊隊總部成立,總部設在青州齋公背,嚴尚民任書記,魏南金、鐘俊賢、曾志云為委員,下轄“連和分工委”及“和東分工委”,長期駐扎在青州永豐村的河洞圍、齋公背一帶。齋公背為當地賴姓房屋,始建于民國初期,今存。
是月,魏南金受黨組織派遣,到九連地區開展游擊武裝斗爭。先后任中共九連工委常委、九連地委書記、粵贛邊支隊政委、粵贛湘邊縱隊政治部代主任。
此后,九連工委在九連地區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三征”斗爭,領導各地武裝力量進行“破倉分糧”,摧毀和瓦解國民黨的鄉村政權;領導全區開展了艱苦的反“掃蕩”斗爭,建立了九連山革命根據地。
1948年6月,中共粵贛湘邊臨委派黃松堅、梁威林到船塘,在白竹坑召開九連工委擴大會議,會議作出五項決議,將九連地區劃分為河東、河西、連和、和東4個戰區;改九連工委為中共九連地方委員會(簡稱九連地委),由魏南金、鐘俊賢、鄭群、黃中強、吳毅、卓揚、張華基、林鏡秋、駱維強等組成,魏南金為書記,鐘俊賢為副書記;將九連地區武裝部隊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鐘俊賢為司令員,魏南金為政委。
粵贛湘邊區黨委在九連區設立江北指揮部,由梁威林、黃松堅、嚴尚民負責統一指揮東江以北的九連、滃江、五嶺等地區的人民武裝協同作戰。8月7日,九連地區正式成立粵贛邊區支隊,司令員鐘俊賢,政委魏南金,副司令員鄭群,參謀長曾志云,政治部主任黃中強。粵贛邊區支隊下轄3、4、6、7團和2個直屬大隊。從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白馬、大湖、鶴塘、大坪、大人嶺等“五戰五捷”的重大勝利,一舉扭轉九連地區由被動戰局變成主動戰局。九連地委、粵贛邊支隊成立后,其領導機關常駐六角樓,直到1949年5月老隆解放后才遷往老隆。
1949年4月,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六團團長林鏡秋率部返回和東游擊根據地嶂下村,與駐和東區的縱隊政治部負責人魏南金以及六團政治處副主任李群一起,精心研究和東地區與川北地區的作戰計劃,采取里應外合的戰術解放古寨;隨即進軍川北車田,車田鄉長起義投誠,車田宣告解放。
1949年5月,龍川解放,魏南金兼任龍川縣委書記、縣長。新中國成立后,其先后任珠江地委常委兼組織部部長、華南財委副秘書長、粵東區黨委常委兼粵東行署第一副主任、汕頭專署專員、廣東省委財貿部副部長等職。1958年后任海南行政區黨委副書記,海南行政公署第一副主任、主任等職。1971年后任海南行政區黨委常委、副書記,革委會主任,行政公署主任等職。曾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1979年南海西沙保衛戰時任領導小組成員,負責后勤保障工作。1982年調任廣東省對外經濟工作委員會主任。1984年任廣東省委顧問委員會常委。1988年離休。享受副省級、老紅軍待遇。2001年6月,魏南金在廣州病逝,享年87歲。
■本報記者 凌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