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九連地委、粵贛邊支隊機關報《粵贛報》:
是教材,是火種,是號角
■流通券布告
■1948年8月15日粵贛報創刊號(局部)。
在我市各縣區的博物館里,都可見館藏《粵贛報》及其后身《東江報》等報的身影。當時,《粵贛報》發行量甚大。
《粵贛報》是中共九連地委、粵贛邊支隊(后改稱東江第二支隊)機關報,于1948年8月創刊,由支隊政治部主任黃中強兼任報社社長,陳東任副社長,原河東區《燎原報》記者陳培任總編輯。
《粵贛報》在宣傳政策、鼓舞人心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以它為載體的強有力的政治宣傳攻勢,動搖了國民黨軍隊的軍心。在游擊區里,它是戰斗的號角;在連隊里,它是政治課、文化課的教材;在國民黨統治區里,它成了革命的火種。
《前進報》:東江縱隊機關報
回溯“兩縱”所辦的最早報紙,需提及在艱難辦報過程中幾經更名的數家報紙。
東江抗日游擊區創辦最早的報紙,為1941年1月和2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和第五大隊分別在東莞的大嶺山、寶安的陽臺山創辦《大家團結報》、《新百姓報》。當年7月,兩報合并為《新百姓報》。次年1月,《新百姓報》更名為《東江民報》,譚天度任社長。3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東江軍政委員會決定將《東江民報》更名為《前進報》,并作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的機關報。1943年12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在惠陽坪山改編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前進報》因此成為東江縱隊的機關報。
《前進報》原為油印4開2版小報,報社無固定地址,報社工作人員跟隨部隊在東莞、寶安和大鵬半島一帶輾轉,流動辦報。1945年春,東江縱隊主力越過東江北岸,挺進羅浮山開辟根據地,前進報社設羅浮山朝元洞。前進報社幾經輾轉得到印刷機后,由原來的手工油印變成機械鉛印,改為4開4版鉛印報,每周一期。
1946年6月30日,東江縱隊奉中共中央命令北撤山東省煙臺,《前進報》停辦。辦報4年多來,共出版了100多期。
1948年2月15日,中共廣東省江北地委和江北支隊(后編為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三支隊)機關報《大眾報》創刊,以刊載新華社電訊和部隊新聞為主,重大戰況、事件另發《號外》,4天1期,8開2版,每期發行1000份以上。
在九連山連和區辦有《人民報》,在和東區辦有《大眾報》,在河東區辦有《燎原報》,這些報刊均不定期出版。
1948年,《粵贛報》創刊
《人民報》,即為《粵贛報》前身。
1948年夏,九連人民武裝部隊經過第三次反“圍剿”戰斗和新式整軍運動,政治素質和軍事技術有了顯著提高。為扭轉九連地區戰局,配合全國解放戰爭,九連工委根據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指示,成立中共九連地委和粵贛邊支隊司令部,組建主力部隊,公開打出“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旗幟。同時,新成立的九連地委決定將原九連工委創辦的《人民報》改為《粵贛報》?!痘涄M報》即為中共九連地委、粵贛邊支隊(后改稱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機關報。7月,香港分局派陳東到九連山地區,負責《粵贛報》籌辦工作。
當年8月7日,九連地區武裝部隊在河源上莞舉行粵贛邊支隊成立慶典。
隨后,《粵贛報》領導班子定了下來。九連地委決定由支隊政治部主任黃中強兼任報社社長,陳東任副社長,原《燎原報》記者陳培任總編輯,鄔維梓、曾惠存任編輯,記者葉若舟,工作人員有莊云光、鄭安、歐陽廣田、吳斌(女)等12人。
8月15日,《粵贛報》在曾田附近的一個山莊里出版創刊號。這一期《粵贛報》不僅刊發了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成立和支隊成立典禮的盛況、宣言、布告,《本軍目前的具體政策》等消息,還發表了支隊首長給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毛主席、周副主席、朱總司令和各部隊首長、新華社的通電。
《粵贛報》創刊號在《創刊詞》中向讀者闡明該報主要任務:“一是宣傳與解釋本區領導方面的各項政策、主張。其次是報道本區、友區及敵區的群眾斗爭和本軍、友軍的戰績。三是普遍、深入地反映黨政軍民各方面的情況,無論是生活、思想、情緒、工作、學習,凡屬有鼓舞作用的,都是重要的材料,領導方面的政策與主張所引起的反應,也將特別注意,以求對工作上的推引與檢討方面有所助益?!?/p>
《粵贛報》始終以宣傳和教育群眾、打擊敵人、推動革命戰爭向前發展為根本宗旨,大力宣傳全國解放戰爭的大好形勢和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方針政策,及時報道九連山地區人民群眾斗爭和部隊的戰況,深受廣大軍民的歡迎。各地地下黨員、進步青年、學生及工農群眾爭相傳閱,部隊指戰員把它當成政治課、文化課的好教材,稱贊《粵贛報》是“指導員”,在營區出現了“看報熱”。
《粵贛報》除了編印報紙,還編印活頁的《新華社電訊》,供各級指戰員了解國內動態和國際要聞;還編印32開本的《每月文摘》書刊,刊登黨中央的文告、政策法令和理論文獻,作為干部政治讀物,為接管城市作準備;集中編印有關工商業政策、干部思想作風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文件、著述等。
戰火中艱難曲折的辦報過程
《粵贛報》創辦初期,設備簡陋,4支鋼筆,一塊鋼板,3塊大小不同的油刷,幾瓶油墨,就是報社的全部家當。
九連地委、支隊司令部對《粵贛報》工作非常重視。黃中強經常過問報紙的出版工作,鐘俊賢為報紙撰稿,修改審定社論。部隊的各級指揮員、機關干部和連隊的文化教員,都是報社的通訊員。地方黨的同志也通過地下交通站,把活動的情況轉到報社,為報社提供了不少新聞素材。
為及時、準確地報道戰況,鼓舞士氣,記者常常深入前沿陣地采訪。1948年11月15日,部隊在大湖獅子腦圍殲保一團馮連。隨軍記者冒著生命危險,深入戰地采訪。
記者葉若舟隨九江隊“鋼鐵先鋒隊”的戰士,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奮不顧身地沖向前沿陣地,衣服被打穿了4個洞,采集到指戰員們奮勇殺敵的第一手資料,撰寫了《指戰員真英勇,撼天地泣鬼神》的通訊,給參戰部隊予以很大鼓舞。戰斗結束后,報社全體同志連夜撰稿、刻寫、印刷,以最快的速度報道了大湖獅子腦戰斗的勝利消息。
1948年秋冬間,粵贛邊支隊連續取得了江邊白馬、大湖獅子腦等一系列戰斗的重大勝利,從根本上扭轉了九連地區的戰局。
面對這一片大好形勢,必須加大宣傳力度。支隊政治部為了加強宣傳工作,進一步辦好《粵贛報》,充實了報社的力量,調來隨軍記者李昌實、李翠、李藍天,謄寫員唐瑜,發行員饒茵、曾秀霞等人。
《粵贛報》的巨大“威力”
在解放戰爭的連天烽火中,《粵贛報》成為東江地區宣傳解放戰爭的號角,發行區域擴散至韓江、北江流域及香港。曾任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司令員的鐘俊賢稱:《粵贛報》是“對敵斗爭的精神炸彈,是粵贛邊新文化戰線上的一支突擊力量和一面光輝的旗幟”。
創刊之初,《粵贛報》是油印報,4開兩版,用兩張蠟紙刻寫。由于環境惡劣,粵贛報社經常處于轉移狀態,材料也缺乏,找紙張不易,創辦三個月才出版了7期,后隨著戰局的扭轉改為三日刊。
隨著九連戰局的扭轉,報社的人才隊伍也逐步擴大,還派出了兩名隨軍記者,全社共有20多人,老隆解放前夕又改為兩日刊。
《粵贛報》的印刷質量和數量不斷提高,由原來油印六七百份增加到近千份,由旬刊改為三日刊,發行面擴大到韓江、北江、香港等地。他們還通過地下黨或郵政部門郵寄到國民黨各級政府、機關和群眾手中。
《粵贛報》的“威力”是巨大的,以它為載體的強有力的政治宣傳攻勢,動搖了國民黨軍隊的軍心。在游擊區里,它是戰斗的號角;在連隊里,它是政治課、文化課的教材;在國民黨統治區里,它成了革命的火種。
1949年4月,《粵贛報》為報道毛主席、朱總司令發布的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南下的喜訊,專門編印了特大“號外”,配上彩色的《解放區形勢圖》刊發后,從游擊區到國統區都為之震動,游擊區軍民更是喜形于色,奔走相告。
1949年5月中旬,中國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向南挺進之際,保十三團宣告起義,并馬上配合東二支發起老隆戰役,東江上游“變了天”,龍川、和平、連平、紫金、五華等縣相繼解放,為南下大軍進入粵東打開了通道?;涄M報社隨司令部移駐老隆城山背的一個山窩里。戰斗打響后,報社的同志不顧個人安危,穿梭于前沿陣地。有的同志一連幾天沒休息。總編輯陳培到前線采訪,撰寫《我軍全線出擊東江兩岸各城市,曾天節團長率保十三團起義》的特號新聞,報道了我軍進軍老隆、搗毀國民黨保四師師部的經過。
曾畫鈔票在粵贛湘邊地區流通
除了做各種宣傳、報道,《粵贛報》還曾在金融界發揮過一種讓人意想不到的作用——曾畫鈔票并在九連山區流通。
1948年底,為解決部隊給養困難和恢復發展九連山區經濟,中共九連地委和粵贛湘邊支隊司令部決定發行信用流通券,并將印制發行任務交給軍需室負責。
由于九連山區沒有印刷廠,也無印鈔機,九連地委和支隊司令部決定用油印機套色印制流通券,請粵贛報社油印室的莊云光負責刻畫、印制等工作,流通券上的文字,請歐陽廣田刻寫。
莊云光憑著過硬的書畫功底,只用一支鋼筆、一塊鋼板,便畫出了不同圖案、面值的鈔票(正式稱為信用流通券),再配上不同的顏色印出來,大家拍手叫好。后來,由于形勢發展,需求量日增,參與刻制流通券的同志逐漸增加,尤其在老隆解放后,參與印制的同志達20多人(《華南革命根據地貨幣金融史料選編》)。這些鈔票,具有收藏價值。
畫出來的鈔票必須講信譽,讓民眾放心使用。為此,《粵贛報》不時發表一些文章,闡釋相關政策,推動流通券的發行與流通。
1949年8月15日的《粵贛報》頭版,接連發表了兩篇相關文章:《邊縱負責人發表談話 闡釋流通券發行問題》(頭條)、《老隆鎮各界人民一致歡迎流通券》。
頭條文章配有副標題:“林寨一帶券廿五元值谷百斤,二元五角值豬肉一斤,四元值油一斤?!本唧w是邊縱哪位負責人,文章中以“某負責同志”代稱。
為什么要發行流通券?該負責同志是這樣回答的:“流通券的發行完全是為了適應目前市場上人民迫切的需要,因為本區自從許多縣城和重要市、鎮解放之后,不但建立了地域遼闊的一整塊解放區,而且和閩粵贛邊區打成了一片,各地的物資交流和市場交易在日趨擴大和發展中,但由于華南人民銀行的成立尚需一些時候,人民券未能及時迅速發行,各地仍以谷米為貿易媒介和流通手段,運費增加,損失巨大,致使商品成本增高,買賣受到影響。為了繁榮城鄉經濟、便利物資交流,適應市場急需和順應人民要求起見,特發行‘粵贛湘邊人民流通券’。這是一個臨時性的鈔票,在本區內作為商場買賣、繳納稅款和一切公私收支之用,將來華南人民銀行人民券發行后,再按資收回?!?/p>
據當時記者報道,“人民流通券即將發行的消息傳至老隆后,記者特走訪老隆各界,他們一致表示熱烈歡迎與支持……尤其是經商者,更是渴望當局快些發行流通券。”
新中國成立前夕,粵贛報社駐老隆
1949年5月老隆解放后,粵贛報社亦隨部隊指揮機關遷駐老隆鎮寨背街。6月,粵贛報社接管了老隆工合印刷社。從此,《粵贛報》改為鉛印,由雙日刊改為四版日刊。報社人員增加到七八十人,機構逐步健全,日趨正規化?;涄M湘邊區黨委和縱隊司令部發出的許多指示、號令,都是通過《粵贛報》公開發布的。
7月之后,東江上游地區已大部分解放,東江、韓江地區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廣東的重要基地。南下大軍即將進入粵贛邊界時,邊縱司令部發出了“掃除殘敵,迎接南下大軍”的號召,報社的宣傳任務更加繁重。除了報道部隊戰況、群眾運動、政權建設、宣傳方針、政策、指示、號令之外,還開辟了各種專欄,如《每周時事》《政策問答》《迎軍支前》《副刊》《陣地》《信箱》等等,報紙辦得生動活潑,宣傳內容更加廣泛,針對性更強,作用越來越大。
1949年10月21日,《粵贛報》(總第一九八期)出版最后一期。這份1948年8月15日誕生于曾田附近山莊的報紙,于1949年10月???,共刊發178期。停刊后,工作人員先后分別加入河源、惠州的《新聞報》《東江日報》,后合并于《東江日報》。《東江日報》主要圍繞鞏固新生革命政權、促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等進行報道,報道地域范圍為當時的東江行署,轄地包括現惠州、河源、汕尾、深圳、東莞所轄范圍,以及增城縣、從化縣和五華縣等。那時,為防敵特襲擊,記者下鄉得配備手槍,夜間休息時報社人員輪流站崗放哨。
此后,《東江日報》先后更名《東江報》《粵東農民報》《惠陽報》《惠州報》,1993年10月1日更名為《惠州日報》至今。
■本報記者 凌麗
下一篇:沒有了